火車票一票難求,能怪搶票軟件太厲害嗎
作者:龍之朱
臨(lin) 近國慶長假,今年的火車票格外難買(mai) 。據國鐵集團數據,9月13日至18日,鐵路部門共發售火車票1.11億(yi) 張,“火車票一開票就秒光”成為(wei) 常態,以至於(yu) “12306全是候補票”一度登上熱搜。
火車票一票難求,倒是不少第三方平台的搶票服務爆火。有平台聲稱擁有全網最頂尖的服務器和搶票團隊,“出票率高達99%以上,搶不到全額退款”。此外,一些“黃牛”也紛紛推出了代搶服務,聲稱“成功率95%以上”,代搶服務費從(cong) 60元至120元不等。
麵對消費者的質疑,“中國鐵路”官方微信表示,鐵路12306從(cong) 未授權任何第三方平台發售火車票,也不可能給第三方平台所謂的“優(you) 先購票權”。
我們(men) 當然相信12306辟謠的誠意,不過,也應該理解購票者麵對“一開票就秒光”的懊惱。在難得的國慶中秋長假,卻不得不遭遇購票難,這事兒(er) 確實讓人糟心。如果鐵路方麵不做任何努力,而隻是雙手一攤,表示沒辦法,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一方麵,如今第三方平台的搶票服務確實強悍,像搶票加速助力等付費服務,正常人一秒刷10次,購買(mai) 加速服務可能會(hui) 刷50次,這自然也就提高了搶票成功率。但這其實也可以采取技術手段反製。據業(ye) 內(nei) 人士透露,平台可以通過應用流量清洗等數字技術手段,構建基於(yu) 賬號信息、收貨地址、購買(mai) 行為(wei) 等的係列屬性監測識別模型,有效判斷用戶下單請求是否真實,形成事前監控預警、事中處置防控、事後評估優(you) 化的治理體(ti) 係,提升惡意刷票行為(wei) 攔截率。
隻有遏製住瘋狂的搶票服務,才能還消費者一個(ge) 正常的購票環境。畢竟,這種“代搶”不過是通過技術手段增加刷票頻率,既存在泄露個(ge) 人信息的風險,也涉嫌擾亂(luan) 市場秩序。技術的漏洞就該由技術來補位。
另一方麵,懲治“黃牛”惡意搶票同樣有很多措施可以采取。既要用好法律賦予的市場準入、行政監管、行政處罰和行政指導權限,也要強化懲治打擊的力度。
從(cong) 法律上講,“黃牛”讓消費者失去了平價(jia) 購買(mai) 商品的機會(hui) ,擾亂(luan) 了正常的購票秩序,觸犯了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guan) 規定。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規定,第三方平台代客戶搶票,輕則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情節較重的,則構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七條倒賣車票、船票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製,並處或者單處票證價(jia) 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早在2020年1月,江西南昌鐵路運輸中院就宣判過一起倒賣車票案。被告人劉金福利用搶票軟件進行搶票,非法獲利人民幣342420元,被判有期徒刑11個(ge) 月,並處罰金人民幣124萬(wan) 元,非法獲利上繳國庫。
應該看到,一旦搶票服務成為(wei) 生活常態,必然會(hui) 增加消費者的支出,損害社會(hui) 公平。特別是,當“黃牛”綁上了搶票服務的“翅膀”,一般購票者就隻能乖乖提交身份信息,接受加價(jia) 服務了。這也會(hui) 形成一種不良導向,加劇消費者對種種不正當行為(wei) 的依賴。
現實地看,在車票供給不會(hui) 在短期內(nei) 暴漲,與(yu) 消費者強烈且集中的出行意願存在衝(chong) 突的背景下,不妨從(cong) 長短兩(liang) 個(ge) 預期出發,不斷規範購票秩序,優(you) 化購票環境。短期看,還是要持續規範正常的票務渠道,嚴(yan) 查惡意“代購”,打擊“黃牛”借搶票牟利的行為(wei) ;而從(cong) 長期看,則要為(wei) 消費者錯峰出行提供寬裕的空間。(龍之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