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北京中考改革,改的不僅是那一“考”
【光明時評】
作者:董城
備受社會(hui) 關(guan) 注的北京中考改革方案日前正式公布。其中最為(wei) 重要的變化是,從(cong) 今年非畢業(ye) 年級學生開始,用於(yu) 升學的中考考試科目明確為(wei) 語文、數學、外語、物理、道德與(yu) 法治、體(ti) 育與(yu) 健康六科,其中道德與(yu) 法治是開卷考試,體(ti) 育與(yu) 健康突出從(cong) 小學到初中體(ti) 育素質的過程性考核。
中考改革關(guan) 乎孩子的切身利益和背後的萬(wan) 千家庭。簡單看待這一方案,貌似北京中考考試科目做了“大減法”——考試科目減少了,確實是一個(ge) 明確的指向。但由此也會(hui) 帶來新的疑問。比如,不再用於(yu) 升學的那些科目,還要真學嗎?比如,能不能把北京中考機械解讀為(wei) 從(cong) “十項全能”到“拚四科”?
要想看清這些問題,唯有認真品讀北京中考改革一攬子政策考慮的全貌,才能真正看到北京基礎教育未來的方向所在,從(cong) 而心中不慌——
對急難愁盼的紮實回應。正如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門所坦言,每一次改革,都是在“該不該改、能不能改、怎麽(me) 改”中發現問題、審慎研究、穩妥推進。近幾年,北京同一些地方一樣,在中考實際運行中出現諸多值得關(guan) 注的情況。比如,在追求科目高分甚至滿分的驅動下,很多初二學生提前進入中考備考階段,反複刷題、機械記憶、負擔過重;為(wei) 了讓學生有個(ge) 更好的分數參加升學,一線老師不得不圍繞試卷試題設計教學和練習(xi) ,無暇顧及應有的課外實踐和實驗教學。
此次北京中考改革,緊緊圍繞群眾(zhong) 對教育的急難愁盼問題進行實質性改革。一方麵,繼續落實初中學業(ye) 水平考試“全科開考、全考全用”的要求,以及新課程標準中對“教—學—評”一致性的新要求,突出綜合施策和係統思維,優(you) 化考試方式、優(you) 化計分方式、完善升學方式;另一方麵,進一步優(you) 化考試方式和成績呈現形式,著力減少機械性、重複性、低水平的考試內(nei) 容和形式,考試類型科目(除體(ti) 育)全部安排在初三,旨在緩解考生緊張情緒和“反複刷題”弊端。在考查學生基礎知識、興(xing) 趣和思維品質上做“加法”,引導並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麵發展。
對育人本質的理性回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作為(wei) “指揮棒”的各類招生考試,理應在落實黨(dang) 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五育並舉(ju) ”上發揮更加鮮明的引領作用。北京教育主管部門曾提出,注重讓每一個(ge) 教育情境都蘊含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形成育人的協同效應。由此發端,讓招生考試更好回歸育人本質,無疑是關(guan) 鍵一招。
此次北京中考方案特別提出,強化綜合素質評價(jia) 的運用。完善基於(yu) 初中學業(ye) 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jia) 的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模式,注重學生思想品德、體(ti) 質健康、動手實踐的日常習(xi) 得養(yang) 成。道德與(yu) 法治考試由閉卷調整為(wei) 開卷,“綜合素質評價(jia) 日常行為(wei) ”計入中考成績;物理科目“實驗操作”計入中考成績,旨在培養(yang) 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體(ti) 育考試繼續堅持過程性考核。以更加科學的評價(jia) 來引導教師從(cong) 應試的教學回歸到素養(yang) 的教學,讓孩子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於(yu) 學習(xi) 興(xing) 趣激發和學科思維培養(yang) ,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身心健康、樂(le) 學愛學、全麵發展的成長態勢。
對人才培養(yang) 的深層謀劃。培養(yang) 孩子的學習(xi) 興(xing) 趣和思維品質,是國家和社會(hui) 對人才的真正需求。關(guan) 注北京中考改革,有一個(ge) 視角不能忽視,那就是北京是一座什麽(me) 樣的城市,這座城市發展究竟需要什麽(me) 樣的人才。其實,北京中考改革“大減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載體(ti) ”的整體(ti) 思路,也深深印證著北京作為(wei) 首個(ge) 減量發展的城市,追求高質量發展的一係列頂層設計。
值得關(guan) 注的是,北京基礎教育係統在今年暑期開展了一次全員實訓,其中形成的一個(ge) 共識是,要推動教學方式變革,引導各學科在落實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做好教學設計;要提升教師對跨學科主題學習(xi) 的教學設計能力培養(yang) ,引導不同學科教師間的合作;要突出實驗教學的教學設計培訓,提高教師對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指導能力;要提高體(ti) 育、美育、勞動教育課程設計能力和水平。而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wei) 了做好“雙減”後半篇文章,推動高質量發展。
今天,我們(men) 在北京中考改革的諸多細節中,都不難找到對這些深層共識的著墨之處。我們(men) 也更加期待,北京能夠進一步提高人才選拔水平,不斷建立並完善多渠道、新載體(ti) 的招生入學體(ti) 係,盡可能減少甚至破除“一考定終身”的一些弊端,加快扭轉教育功利化傾(qing) 向,形成更健康的教育環境和生態。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09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