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4歲女童海灘走失,莫讓謠言造成二次傷害
作者:陳廣江
據媒體(ti) 報道,10月4日,一名4歲半的女童在上海市南匯新城海灘失聯,其父發布的尋人信息在網絡引發了大量關(guan) 注。7日上午,搜救仍在進行中。有網絡傳(chuan) 言稱,女童父親(qin) 為(wei) 繼父,此前女童曾被丟(diu) 過一次。記者從(cong) 上海市公安局浦東(dong) 分局獲悉,走失女童一家係原生家庭,不存在曾丟(diu) 過該女童的情況。
網絡謠言像一把鋒利的刀,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卻能傷(shang) 人於(yu) 無形。走失女童尚未找到,各種謠言又迎麵襲來,不可避免地會(hui) 對這個(ge) 家庭特別是女孩父親(qin) 造成二次傷(shang) 害。網友的痛惜之情可以理解,有關(guan) “監護人失職”的話題也值得探討,但造謠傳(chuan) 謠令人不齒,亦涉嫌違法。
從(cong) 此前警方的通報看,女童走失,其父犯了常識性、致命性錯誤,著實令人痛心甚至費解。女童父親(qin) 稱,他返回岸上取手機,將孩子獨自留在距離海水約20米的沙灘上,十餘(yu) 分鍾後孩子走失。經全方位搜索,警方發現了疑似女童的身影,其在原地等候約十分鍾後,向水邊走去,在水邊摔倒後消失在海浪中。這位父親(qin) 把4歲的孩子留在危機四伏的“野海灘”,的確是不該有的行為(wei) ,不怪有網友斥其“心大”。
但是,指出別人的錯誤和過失,與(yu) 無中生有造謠傳(chuan) 謠,完全是兩(liang) 碼事。前者是表達痛惜、悲傷(shang) 之情,意在汲取教訓,避免類似事故重演;後者則是蹭熱度、帶節奏,把他人巨大悲痛、焦慮當成引流、泄憤的工具。女童父親(qin) 的確存在明顯的過失,沒有盡到監護責任,但這絕不是編造或傳(chuan) 播“女童父親(qin) 為(wei) 繼父”“女童曾被丟(diu) 過”“孩子不如手機重要”等流言蜚語的理由。這種“腦補”,是向女童家人傷(shang) 口上撒鹽,還了汙染網絡空間。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腦補式謠言”往往披著“心疼孩子”等偽(wei) 善的麵紗,很容易引發部分網友的共鳴。再沒有比孩子人身安全事故更能刺痛公眾(zhong) 內(nei) 心、更易製造代入感的事情了,而網友對事故的這種關(guan) 切情緒很容易被“帶歪”,進而出現“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的亂(luan) 象。本次事件中,盡管警方通過媒體(ti) 進行了辟謠,但有少數網友仍企圖從(cong) 蛛絲(si) 馬跡裏尋找所謂的“線索”,更多網友則是宣泄對這位不靠譜父親(qin) 的不滿和憤怒之情。
從(cong) 現有信息看,上海4歲女童海灘走失更像是一起因監護人疏忽導致的意外事件。事實上,類似意外事故並不少見,是否應修改法律、追究監護人的責任也曾引發業(ye) 內(nei) 探討。是否追責、如何追責是一個(ge) 嚴(yan) 肅的法律問題,在人倫(lun) 領域也存在不小爭(zheng) 議,但這同樣不是炮製各種陰謀論的擋箭牌。
總之,我們(men) 祈禱搜救能出現奇跡,希望每一個(ge) 家長都能盡到監護職責,類似意外事故不再上演。(陳廣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