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需要得到滿足會活得更有光彩
【聚焦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精神需要得到滿足會(hui) 活得更有光彩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現狀觀察
光明日報記者 郝澤華
編者按
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應對人口老齡化,既要老有所養(yang) 、老有所醫,又要老有所為(wei) 、老有所樂(le) 。豐(feng) 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滿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是避免老年人精神寂寞、提升其生活幸福感的必要舉(ju) 措,也是尊老敬老愛老孝老的應有之義(yi) 。
今日,本版推出“聚焦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專(zhuan) 題,帶你了解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現狀,探討豐(feng) 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路徑和舉(ju) 措。
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過2.8億(yi) ,占全國總人口19.8%,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達2.1億(yi) ,占全國總人口14.9%。在人口老齡化與(yu) 社會(hui) 數字化交織發展的今天,我國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整體(ti) 情況如何?出現了哪些新現象?遇到了哪些新問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多位老人,試從(cong) 多方麵管窺我國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現狀。
文化藝術讓老年人老有所樂(le)
秋日雨後,北京地壇公園。作家史鐵生筆下那座曾經“廢棄的古園”,在文學雨露的滋養(yang) 下遊人如織。“我與(yu) 地壇”北京書(shu) 市閉幕前的那個(ge) 星期日,地壇公園的一個(ge) 個(ge) 書(shu) 攤前,買(mai) 書(shu) 者絡繹不絕。人群中,不乏銀發白須的身影。他們(men) 或拉著行李箱和小車,或拎著大包小包,穿梭在各書(shu) 攤間,一邊端詳一邊撫摸著一本本書(shu) 。
“《詩經楚辭鑒賞辭典》還有嗎?我昨天書(shu) 買(mai) 得太多,實在拿不動了,今天再來買(mai) 。”62歲的北京市民顧大爺輕車熟路走到一個(ge) 攤位前詢問。他身形清瘦,衣衫樸素,肩頭搭著一隻沉甸甸的帆布包,裏麵塞滿了曆史和茶文化方麵的書(shu) 籍。“我往家裏搬了3天的書(shu) ,這次買(mai) 了不下60本,有些還存在攤位沒拿呢。”顧大爺說。
“我比較喜歡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買(mai) 書(shu) 買(mai) 了四十幾年,家裏有上萬(wan) 冊(ce) 書(shu) ,快放不下了。現在每天除了出去運動,我的時間基本都用在閱讀上,一年能看100多本書(shu) 。哪裏開了書(shu) 市,我就去采購,每次買(mai) 的書(shu) 到下個(ge) 書(shu) 市開的時候,差不多就看完了。”暮色漸沉,老人灑脫地向記者揮揮手,“下個(ge) 書(shu) 市再見。”
當記者見到68歲的趙春伶時,她穿著剪裁合體(ti) 的碎花連衣裙,戴著太陽鏡,妝容精致,身姿挺拔,正在用手機拍攝自己身後的風景,並熟練地將視頻作品在短視頻平台發布,全然不似年近古稀的老人。
“我在社區組織了一支舞蹈隊,每周二上午和姐妹們(men) 一起跳舞,民族舞跳得較多。我喜歡在短視頻平台關(guan) 注舞蹈團隊演出信息,還會(hui) 留意新出的適合老年人跳舞的歌曲,最近準備教大家《沂蒙頌》。”她笑意盈盈地告訴記者,“每逢春節、‘五一’、‘十一’、鄰裏節等,我們(men) 都會(hui) 承接社區活動,現在已經在準備迎新年的節目了。”
在自己名為(wei) “美姥”的短視頻平台賬號上,趙春伶分享了很多舞蹈隊的訓練日常。視頻畫麵中,十幾位老人穿著漂亮的裙子,或在社區活動室,或在公園清靜的角落翩翩起舞。評論區裏的老友,喜歡向她發送鮮花等表達善意的表情,她也一一以表情回複。文字不多,但其樂(le) 融融。
“觀看短視頻可以幫助老年人維係與(yu) 親(qin) 友的情感,同時還能幫助大家拓展新的社交關(guan) 係,滿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而參與(yu) 製作短視頻,則可在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其個(ge) 人價(jia) 值方麵發揮作用。”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王大華表示,“老年人製作短視頻,或展示生活,或分享經驗,可以強化老年人的參與(yu) 感和輸出感,滿足老年人對自我價(jia) 值的肯定。”
秋日裏,國家老年大學魏公村校區開始了新學期。書(shu) 畫學院、人文學院、生活學院、健康學院、表演學院、音樂(le) 學院等6個(ge) 學院共開設58門線下課程,既有繪畫、舞蹈等才藝類課程,也有手機短視頻製作、人像攝影技巧等數字藝術類課程。“有的課很火,要費挺大勁兒(er) 才能搶到。”一位老人在校門口告訴記者:“之前還擔心退休後閑得慌,沒想到現在日程安排得挺滿!不僅(jin) 學到了新知識,還認識了很多有相同愛好的老夥(huo) 伴。咱的生活,比想象中還要豐(feng) 富帶勁兒(er) !”
老年大學的課程並不“老”。“學員進入老年大學後,對自己專(zhuan) 業(ye) 水平的要求會(hui) 逐步提升。他們(men) 希望自己學得更紮實、更好,也希望遇到更優(you) 秀的教師,接觸更深、更新的內(nei) 容。”北京某民辦老年大學校長黨(dang) 越告訴記者:“老年大學教育課程體(ti) 係需要不斷迭代優(you) 化,這也是我們(men) 一直在推進的事情。”
老年人的網絡生活需要更多保障
據統計,截至2022年12月,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規模為(wei) 1.53億(yi) ,占老年人口總數的54.64%。麵對互聯網浪潮,一些老年人學會(hui) 了微信聊天、掃碼付款,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網上“衝(chong) 浪自由”,但仍有很多老年人麵對電子產(chan) 品和互聯網感到無所適從(cong) 。
“我總感覺自己有點跟不上這個(ge) 時代的腳步,就像現在已經入秋了,可我感覺自己好像還活在夏天。”住在北京西站附近的高爺爺告訴記者,他平時喜歡看書(shu) ,也知道網上買(mai) 書(shu) 便宜,但不知道怎麽(me) 買(mai) ,因為(wei) “智能手機的操作有點複雜,我學過,但記不住,隻會(hui) 用手機簡單地接打電話”。“能不能提供一些公益或者付費的服務,比如幫我們(men) 下載一些老電影或網上掛號。”高爺爺希望社會(hui) 能為(wei) 老年人“觸網”提供更多幫助。
就連趙春伶這樣時髦的“銀發族”,在網上“衝(chong) 浪”時也會(hui) 遇到些小麻煩。“這個(ge) 平台上有很多短視頻製作教程,教我怎麽(me) 拍攝更好看,但有些我想學的內(nei) 容,還是找不到。”趙春伶說:“我想把視頻轉為(wei) 音頻,就不會(hui) 操作,有些舞蹈伴奏就弄不下來。這些要是日常生活中有人教,我們(men) 就能方便不少。”
認識到自己並不能置身於(yu) 互聯網之外,很多老人拿起手機、打開電腦,試探著接觸、擁抱網絡中的斑斕世界,但這種試探有時帶著些無助甚至恐懼。“好多軟件咱也不敢下載,總擔心會(hui) 遇到網絡詐騙。”一位老人無奈地笑了笑。
為(wei) 了進一步讓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少些“磕絆”“門檻兒(er) ”,各方力量正在不斷努力。目前,工信部已經指導1735家網站和手機軟件完成適老化升級改造。從(cong) 即時通信到網絡購物,從(cong) 出行叫車到地圖導航,在各類應用程序“適老模式”或“適老版本”中,除了字號變大、行距更寬、圖標和功能進一步“瘦身”外,還出現了語音播報、遠程協助、方言識別等功能。各地也在逐步推出相關(guan) 舉(ju) 措,比如,重慶圖書(shu) 館打造了老年弱視和盲人讀者閱覽室,購入無障礙影院設備,提供“口述電影”服務,讓老年弱視及盲人讀者享受電影藝術的樂(le) 趣;丹東(dong) 市圖書(shu) 館開設“互聯網+老年人”數字文化課堂,幫助老年人解決(jue) 運用智能技術時遇到的難題。
“今年10月到11月,我們(men) 計劃走進多個(ge) 社區,舉(ju) 辦智慧助老活動,根據老年人的需求,開一些智能手機使用方麵的課程,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黨(dang) 越告訴記者。
“網絡是老年人參與(yu) 社會(hui) 生活非常重要的渠道,在資源可保障的情況下,我們(men) 鼓勵社會(hui) 各界盡可能地教老人學習(xi) 參與(yu) 互聯網生活的技術,跟上時代腳步。”王大華說,“此外,還應為(wei) 老人提供一個(ge) 友好的網絡環境,如果網絡大數據推送機製能辨別和阻擋虛假廣告、謠言等垃圾信息,老年人的網絡生活就會(hui) 更有保障。”
幫助老年人在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中享受生活
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受到社會(hui) 各界關(guan) 注,一些文藝工作者創作出反映老年人生活的文藝作品,如電影《我愛你!》,電視劇《老閨蜜》《幸福院》《外婆的新世界》等,深受老年觀眾(zhong) 青睞。同時,老年人自己創作的文藝作品,也備受關(guan) 注。2020年,一位耄耋老人憑借其文學作品《秋園》走入許多讀者視野,她就是生於(yu) 1940年的楊本芬。小說主角原型人物是楊本芬的母親(qin) 。
“年輕時我就喜歡讀小說,所以對文字沒有隔膜感。這種無知無畏的勇氣,促使我在退休以後拿起筆,寫(xie) 自己的故事。我的作品沒有多少虛構的內(nei) 容,那些故事在生活中都有原型。”《秋園》一經出版,就憑借質樸、真誠的文字獲得了許多讀者的關(guan) 注。隨後的兩(liang) 年,楊本芬先後出版了《浮木》《我本芬芳》。今秋,她的第四本書(shu) 《豆子芝麻茶》也與(yu) 讀者見麵了。
“廚房大概四平方米,水池、灶台和冰箱占據了大部分空間,再也放不下一張桌子。我坐在一張矮凳上,以另一張略高的凳子為(wei) 桌,在一疊方格稿紙上開始動筆寫(xie) 我們(men) 一家人的故事。”在《秋園》自序中,楊本芬回憶著自己最初拿起筆創作的情形。發現母親(qin) 的作品後,楊本芬的女兒(er) 章紅在網絡論壇上把媽媽的文字一段段發布。這些文字在感動網友的同時,也引起了出版社的注意,隨後有了《秋園》。
“有些人可能覺得,人老了,隻要衣食無憂就夠了,但實際上,對老人而言,精神生活與(yu) 物質生活同樣重要。我母親(qin) 寫(xie) 作的動力源於(yu) 對精神生活的渴望,她需要自我表達。”楊本芬有時會(hui) 淩晨三點從(cong) 床上爬起來看是否有讀者留言,“通過網友的留言,她感覺自己與(yu) 世界進行了互動,獲得了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當下,老年人正以一種昂揚的姿態和麵貌擁抱世界,也在一次次熱點事件中,不斷獲得社會(hui) 熱烈積極的反饋。“我還是從(cong) 前那個(ge) 少年,沒有一絲(si) 絲(si) 改變。時間隻不過是考驗,種在心中信念絲(si) 毫未減。”2021年網絡春晚,一批銀發“學霸”卷起襯衫袖子、戴上鮮紅的領結,以一曲振奮人心的《少年》刷屏網絡。“我們(men) 是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hui) 藝術團,我們(men) 這批老同學現在平均年齡已經74.5歲了。”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yu) 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劉西拉在舞台上話音剛落,現場掌聲雷動,網友也紛紛評論:“天團駕到!”“歸來仍然是少年!”“感動,希望我老了也能像爺爺奶奶們(men) 這樣美好。”
“老年人的精神需要得到滿足,才能真正活得有光彩。精神需要可以表現為(wei) 學習(xi) ,也可以表現為(wei) 創作、為(wei) 社會(hui) 作貢獻。在精神需要得到滿足的過程中,老年人不斷自我實現、自我超越,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關(guan) 愛,感受到自己同社會(hui) 的連接與(yu) 同步。”王大華表示,“我們(men) 倡導老年人享受生活,而非‘養(yang) 老’,是因為(wei) ‘養(yang) ’有需要被照顧的含義(yi) ,而‘享受’則更強調為(wei) 老年人賦能,激發老年人的主動性。”
在《我與(yu) 地壇》中,作家史鐵生寫(xie) 道:“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麵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暉之時。”
夕陽亦是旭日,老年人如是。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1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