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科學:從格物窮理到經世濟民
【新聞隨筆】
在近日公布的諾貝爾獎獲獎成果中,核苷酸堿基修飾、阿秒光脈衝(chong) 觀測、量子點的發現合成引發全球熱議,3項成就均展現了人類在微觀場景中格物窮理,進而運用創新性變革性成果在宏觀意義(yi) 上經世濟民的探索,真正體(ti) 現了“盡精微”與(yu) “致廣大”的有機結合。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範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深入,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科學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全社會(hui) 的廣泛關(guan) 注,聯合國將2022年確定為(wei) “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年”,可見全球範圍內(nei) 對基礎科學意義(yi) 、價(jia) 值和貢獻的重視。
數百年來,基礎科學的發展一以貫之地驅動著科技進步,已成為(wei) 全人類福祉的重要保障。放眼廣闊的人類曆史長河,可以看到,微積分的創立讓人類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描述自然現象,不僅(jin) 深刻改變了數學、物理學的發展軌跡,也深遠影響著生命科學、工程科學甚至經濟學等領域,揭開了人類近代文明的序幕;麥克斯韋方程組以數學形式闡釋物理奧秘,將電學、磁學、光學統一起來,對現代科技和社會(hui) 生活產(chan) 生了革命性影響;當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憑借高效精準處理多源、多維、多模態海量數據的優(you) 勢,助力解決(jue) 多學科交叉的基礎科學問題和複雜場景下的工程科技難題,在提升研究精度、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方麵發揮關(guan) 鍵作用,加速了科研範式和技術創新模式的變革。
從(cong) 科技前沿發展態勢來看,科學探索正在向宏觀拓展、微觀深入和極端條件方向發展。數學日益成為(wei) 闡述學科內(nei) 在規律、強化學科之間聯係的“通用語言”以及因果分析、趨勢預測的重要工具,物理學有力增進人類對物質、能量、信息、生命的基本認知,化學成為(wei) 人類創造新物質的重要途徑和關(guan) 鍵手段,生命科學構成科學技術交叉融合的重要載體(ti) 並成為(wei)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核心動力。基礎前沿學科的持續突破、協同演進將有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學理論和重要科學思想,推動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識本質等科學“元問題”的解決(jue) 。
隨著科學和技術一體(ti) 化程度越來越高,前沿技術呈現多點群發的集群式創新態勢,信息技術廣泛擴散應用,帶動多領域相互支撐、齊頭並進的鏈式變革。生物技術推動醫療健康產(chan) 業(ye) 和公共衛生事業(ye) 發展,提升全人類的健康水平;低碳技術促進能源結構、產(chan) 業(ye) 結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速經濟社會(hui) 的係統性變革。根據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不久前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摩爾定律增速達到54.6%,基因測序成本下降23.3%,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也持續降低,以智能、健康、綠色為(wei) 特征的重大產(chan) 業(ye) 變革,成為(wei) 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新飛躍的突破口。
當前,堅持“四個(ge) 麵向”,強化我國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係統性布局,全麵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得尤為(wei) 迫切。首先是提升科技研發能力,統籌活力和秩序,發揮國家作為(wei) 重大科技創新領導者、組織者的作用,並支持各類創新主體(ti) 為(wei) 增加知識存量以及設計已有知識的新應用而進行創造性、係統性工作,著力促進科學繁榮,推動技術進步。其次是提升科技應用能力,統籌發展和安全,發揮創新第一動力作用,應用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成果,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保障總體(ti) 國家安全。再次是提升科技治理能力,統籌效率和公平,通過發揮政府、市場、社會(hui) 機製各自優(you) 勢,集聚科技創新要素,營造更好的科技發展環境,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最後是提升科技傳(chuan) 播能力,統籌國內(nei) 和國際,通過傳(chuan) 播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並積極參與(yu) 國際傳(chuan) 播、開放合作,增強國家科技競爭(zheng) 力和影響力。
(作者:董 陽,係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