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千眼天珠”向日開

發布時間:2023-10-13 09:57:00來源: 科技日報

  【走近大國重器】

  ◎記者 劉 垠

  飛機從(cong) 稻城亞(ya) 丁機場起飛,舷窗外地麵隱現一個(ge) 小圓點。這個(ge) 被群山環繞的小圓點,事實上是個(ge) 大家夥(huo) ,當地人稱之為(wei) “千眼天珠”。

  它的名字叫作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以下簡稱“圓環陣”),位於(yu) 海拔3820米的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也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的標誌性設備之一。

  “圓環陣不僅(jin) 能監測太陽的各種爆發活動,還能監測太陽風暴進入行星際的過程,對理解太陽爆發機製和日地傳(chuan) 播規律,預測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具有重要作用。”圓環陣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閻敬業(ye) 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國慶節前,圓環陣順利通過工藝測試,宣告正式建成。測試表明,圓環陣實現了最大視場達10個(ge) 太陽半徑的連續穩定太陽射電成像與(yu) 頻譜觀測能力,各項技術指標達到或優(you) 於(yu) 設計指標要求。

  313台天線組成“射電相機”

  作為(wei) 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陽為(wei) 我們(men) 帶來光和熱。但它也是地球空間天氣事件的源頭,太陽打個(ge) “噴嚏”,地球可能會(hui) “感冒”。

  “別小看這個(ge) ‘噴嚏’,強烈的太陽爆發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yu) 100億(yi) 顆百萬(wan) 噸級核彈。”閻敬業(ye) 說,一旦能量衝(chong) 向地球,會(hui) 對空間和地麵的高技術係統造成嚴(yan) 重影響,大麵積損毀電網,威脅高鐵、衛星等運行安全,影響導航精度、雷達性能,造成短波通信中斷等。

  “千眼天珠”的價(jia) 值就在於(yu) 此。它如同一部“射電相機”,對著太陽拍照,對空間天氣進行預報和預警,為(wei) 科學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眼前這個(ge) 巨大的圓環陣,由313台直徑6米的白色反射麵天線組成,天線均勻分布在直徑1公裏的圓環上,圓環中心有一座約百米高的中心定標塔。

  每天太陽升起前,313台天線同時對準中心定標塔進行對焦校準。太陽升起後,它們(men) 就像向日葵一樣對準太陽,隨太陽轉動。太陽落山後,圓環陣也不“下班”,開始其他觀測任務,如探測空間碎片、脈衝(chong) 星和靜止軌道衛星等。

  由於(yu) 太陽的射電特征是快速變化的,普通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逐點掃描已不適用,需要一個(ge) 射電頻段的“鏡頭”對太陽拍照。

  那麽(me) ,“千眼天珠”為(wei) 何要做成圓環狀?

  “我們(men) 看到的圓環陣,它的一圈天線以及後麵的信號處理係統加在一起,等效於(yu) 一個(ge) 射電頻段的鏡頭,這樣我們(men) 就有了一部‘射電相機’。”閻敬業(ye) 說,更大鏡頭才能拍下更高質量的照片,圓環陣的接收麵積等效於(yu) 一台106米的單口徑天線,有利於(yu) 更好地分析太陽活動。

  “對焦”考驗的不隻是關(guan) 鍵技術

  57秒,100米。隨著電梯的快速上升,還沒來得及深吸一口氣,記者已登上海拔3920米的中心定標塔。

  塔上風有點大,腳下站台微晃,同行者下意識地抓住了欄杆。

  “我們(men) 創新性地提出建造中心定標塔,從(cong) 而實現精細的一致性控製,保證了射電鏡頭足夠光滑,能夠很好地成像。”閻敬業(ye) 指著被金色陽光籠罩的圓環陣說,每天早晨,定標塔都會(hui) 向313台天線發出信號,對它們(men) 進行一致性控製。

  如同光學相機,圓環陣使用前也要先校準。但要讓313朵“向日葵”一致對準太陽並不容易。建造過程中,科研團隊攻克了一係列關(guan) 鍵核心技術,原創性提出圓環陣列構型和中心定標總體(ti) 方案,突破了單通道多環絕對相位定標等關(guan) 鍵技術。

  科研團隊不僅(jin) 在和創新賽跑,也在與(yu) 現實環境較勁。

  “把科學方案‘變現’,牽扯很多技術問題和施工問題,各種問題交織在一起就會(hui) 變得很難。”圓環陣副主任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副研究員武林說,圓環陣最具挑戰性的技術是根據現實環境條件進行係統校準。原本設計中心定標塔的位置是在圓心,但實際建設中還是偏離了幾厘米。這是因為(wei) ,圓環陣所處的地形並不平坦,最高處和最低處落差近30米。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稻城亞(ya) 丁台站執行站長吳俊偉(wei) 表示,稻城當地的高寒、缺氧、風霜雨雪等自然環境,也給設備設計、實驗和測試造成了很大困擾。比如,記者當天碰到的大風天氣導致中心定標塔晃動;連接天線和中心定標塔的626根電纜線無法從(cong) 工程層麵實現科研設計的同等長度……這些都需要科研團隊根據實際情況,通過係統定標的方式對偏差進行校正。

  為(wei) 保證質量和工期,圓環陣采取“三步走”研製方案,即2單元技術摸底、16單元成像實驗、313單元係統建設。

  “圓環陣建成16個(ge) 單元時,觀測效果就已經超過國外同類設備。”武林說。他還記得,從(cong) 進場到完成16單元調試,自己在稻城待了36天,“那時還沒有製氧機,高原缺氧會(hui) 讓人的腦子‘變糊’,經常是說了一分鍾之後就忘了要說啥”。

  多個(ge) “國之重器”聯手巡天

  本著“邊建設、邊調試、邊運行”的原則,自2022年3月起,圓環陣16單元成像實驗係統已開始獲取太陽成像數據,迄今積累了大量太陽活動圖像和頻譜數據。

  一年後,還處於(yu) 係統調試階段的圓環陣,開展了我國首次基於(yu) 射電圖像序列的脈衝(chong) 星探測實驗,從(cong) 連續射電圖像中成功識別出脈衝(chong) 星閃爍。

  2023年5月,圓環陣與(yu) 歐洲低頻陣列開展了聯合觀測實驗,實現了交叉驗證;7月,圓環陣已具備連續穩定高質量監測太陽活動的能力,脈衝(chong) 星成像等射電天文觀測能力也得到初步驗證,從(cong) 而正式開啟科學試觀測。

  下一階段,圓環陣將在白天觀測太陽活動,為(wei) 太陽物理和空間天氣研究提供長時間序列高質量數據,並與(yu) 子午工程的其他監測設備開展聯合觀測。

  “考慮到監測太陽每天需要8小時左右,為(wei) 充分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綜合效能,圓環陣還將與(yu) ‘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中國複眼’雷達陣列、三亞(ya) 非相幹散射雷達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展聯合觀測,有望在低頻射電巡天、脈衝(chong) 星、快速射電暴和行星防禦監測預警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閻敬業(ye) 說。

  當記者問及圓環陣與(yu) “中國天眼”的區別時,閻敬業(ye) 直言,雙方各有優(you) 勢,聯手能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天眼’有500米口徑的接收麵積,是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射電望遠鏡,非常擅長脈衝(chong) 星和快速射電暴觀測,但不具備全天掃描能力。”閻敬業(ye) 介紹,“千眼天珠”的優(you) 勢在於(yu) ,其具備高靈敏度的同時,通過313個(ge) 小天線實現如同射電相機般的功效,對於(yu) 像太陽之類的射電源可以連續拍攝視頻。同時,它確定快速射電暴坐標位置的能力更優(you) 。

  “我們(men) 將持續優(you) 化和升級圓環陣,希望能做到百公裏陣列規模。”閻敬業(ye) 信心滿滿地說,“隨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綜合效能的釋放,圓環陣一定能產(chan) 出更多的高質量科研成果,為(wei) 占據射電天文和太陽物理領域國際前沿,助力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