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昆曲大門為更多人敞開

發布時間:2023-10-13 09:57:00來源: 人民日報

  邵天帥

  讓昆曲藝術活在當下,煥發獨特光彩。我們(men) 的作品要能與(yu) 當下的年輕人積極互動,雖然挖掘的是傳(chuan) 統內(nei) 容,也要帶著新思考,傳(chuan) 遞正能量。

  人們(men) 常說昆曲是中國戲劇“活化石”,對昆曲在中國戲曲史、音樂(le) 史、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早已形成共識。作為(wei) 昆曲演員,我們(men) 肩負著傳(chuan) 承昆曲藝術的使命,也期望通過用心用情的創作演出,讓昆曲藝術活在當下,煥發獨特光彩。

  15歲那年,我參加了設立於(yu)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ye) 學院的北方昆曲劇院學員班招生考試。接到錄取通知後沒幾天,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chan) 代表作。這對我來說是雙重喜悅,也預示著我將在一個(ge) 全社會(hui) 重視昆曲的氛圍下開啟自己的學藝之路。

  從(cong)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ye) 學院到中國戲曲學院再到北方昆曲劇院,一路走來,先後指導過我的老師有14位之多。張靜嫻、張毓文、顧鳳莉、孔昭、胡錦芳等老師,在我藝術成長的不同階段給予我毫無保留的幫助和支持。從(cong) 基本功的練習(xi) 到舞台經驗的積累再到藝術成長路線的規劃,從(cong) 理論學習(xi) 到用聲音塑造角色再到把唱念做打、四功五法融入角色,老師們(men) 幾乎是用一輩子的經驗在培育我。繁榮發展戲曲事業(ye) 關(guan) 鍵在人,正是一代代戲曲人的賡續與(yu) 傳(chuan) 承,才造就今天戲曲藝術的蓬勃發展。

  23歲時,我作為(wei) 青年演員主演了北昆版《牡丹亭》,站在前輩肩膀上,以青春本色演出了杜麗(li) 娘的“一生愛好是天然”。2011年,在北昆原創劇目《紅樓夢》中,我在上本扮演薛寶釵,下本扮演林黛玉,頂住巨大壓力,完成兩(liang) 個(ge) 角色的演繹。2013年,我又花了11個(ge) 月的時間排練昆曲《影梅庵憶語》,光研究唱腔就用了三四個(ge) 月之久,用汗水與(yu) 淚水澆灌出舞台人物形象董小宛。

  除了演好每一個(ge) 角色,我也開始思考昆曲的創新發展之路。有感於(yu) 一段時間內(nei) ,戲曲在聲、光、舞台、造型上都很相似,我們(men) 從(cong) 2016年發起“觀其複”係列昆曲劇目,期望以經典風格的昆曲帶給觀眾(zhong) 更多選擇。“觀其複”名出老子《道德經》中的“萬(wan) 物並作,吾以觀其複”,意為(wei) 從(cong) 變化中看到不變,回歸根本。我們(men) 參考昆曲史料,對元雜劇、明清傳(chuan) 奇劇本進行重新整理;曲牌上遵循原著曲牌,挖掘如今舞台上不常見的一些古典曲牌;人物扮相參照清朝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ce) 中的傳(chuan) 統扮相,更顯古樸內(nei) 斂、淡雅本色;舞台布景上回歸一桌二椅……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和國內(nei) 前沿的攝影師、設計師、音樂(le) 家合作,讓昆曲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審美碰撞中產(chan) 生火花,使年輕人感受到“古老的昆曲原來這麽(me) 美!”

  “觀其複”係列已演出近百場,完成了《憐香伴》《玉簪記》《牆頭馬上》《望江亭中秋切鱠》《金雀記》等劇目的挖掘複原。在有著350多年曆史的北京正乙祠古戲樓中,生動的人物徐徐展現,動人的故事次第上演,600多歲的昆曲別有一番風貌。《玉簪記》代表中國參加2018年國際藝術節,散戲後觀眾(zhong) 久久不願離去,稱讚道:“你們(men) 的表演給我們(men) 帶來了視聽盛宴,中國藝術真棒!”

  近年來,以昆曲為(wei) 代表的中國傳(chuan) 統藝術正在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關(guan) 注和喜愛。很多中學生對昆曲好奇,大學生想學昆曲,二三十歲的觀眾(zhong) 想看昆曲表演。據統計,昆曲觀眾(zhong) 平均年齡在45歲上下。人們(men) 欣賞昆曲的角度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人喜歡昆曲的文學性,有人喜歡曲牌,有人欣賞表演……對劇種來說,觀眾(zhong) 的年輕化、多元化是極為(wei) 重要的。我們(men) 的作品要能與(yu) 當下的年輕人積極互動,雖然挖掘的是傳(chuan) 統內(nei) 容,也要帶著新思考,傳(chuan) 遞正能量。同時,要主動向數字技術等現代科技尋求新手段新方法,擴大昆曲的推廣傳(chuan) 播,讓昆曲在今天的大眾(zhong) 文化生活中發光發熱。去年北方昆曲劇院舉(ju) 行的《牡丹亭》直播,創新性運用多視角技術,讓觀眾(zhong) 在聽曲賞戲的同時,可以隨意切換台前、幕後、樂(le) 隊、舞美、建築多個(ge) 場景。自如的鏡頭切換,自由的視角構成,全方位的環境展示,多功能的線上互動,引人入勝的舞台花絮,給觀眾(zhong) 帶來全新觀戲體(ti) 驗。

  昆曲是一個(ge) 博大精深的藝術寶庫。我希望,通過我們(men) 這一代昆曲人的努力,讓昆曲藝術的大門為(wei) 更多觀眾(zhong) 敞開,讓更多年輕人能夠品味中國傳(chuan) 統藝術之美。

  (作者為(wei) 一級演員、北方昆曲劇院副院長)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