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戲曲發展的創新之路
核心閱讀
新時代,戲曲依然肩負著服務人民、服務社會(hui) 的重任,需要持續釋放藝術的生命力和親(qin) 和力,不斷繁榮發展,更好擔負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使命。
在堅守戲曲本體(ti) 的基礎上,吸收借鑒現代元素,追求古老戲曲與(yu) 當代藝術的有機結合、東(dong) 方神韻與(yu) 現代精神的高度統一、鄉(xiang) 土文化與(yu) 都市審美的和諧兼容,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碰撞交融中,探索戲曲發展的創新之路。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觀眾(zhong) 基礎,是傳(chuan) 承和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之一,是中華民族豐(feng) 富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chan) ,在賡續中華文脈中具有重要意義(yi) 。
戲曲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戲曲是家國曆史和民族記憶的載體(ti) ,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中國戲曲與(yu) 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wei) 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至今仍充滿活力,成為(wei) 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具有東(dong) 方特色和中國韻味的藝術樣式。傳(chuan) 統戲曲題材廣泛、內(nei) 容豐(feng) 富,既有家國天下的曆史敘事、忠孝節義(yi) 的世情倫(lun) 理,又有神話傳(chuan) 說、兒(er) 女情長的故事,或經口口相傳(chuan) ,或由文字記載。中華民族的各個(ge) 曆史時期,都有許多故事被搬上戲曲舞台,“唐三千、宋八百,數不盡的三列國”。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三國演義(yi) 》《水滸傳(chuan) 》《西遊記》《紅樓夢》,都有與(yu) 之相應的係列戲曲呈現,作為(wei) 珍貴文獻資料,為(wei) 眾(zhong) 多劇團和劇作家提供了創作改編、移植排演的劇本資源。
戲曲是民族藝術的精華,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中國傳(chuan) 統戲曲廣泛汲取與(yu) 吸納其他藝術門類的精華,是集文學、音樂(le) 、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為(wei) 一體(ti) 的高度綜合性藝術。傳(chuan) 統戲曲以其獨特的角色類型和表演風格而聞名。一喜一悲一抖袖,一顰一笑一回眸,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始終是戲曲藝術流傳(chuan) 至今、深入人心的審美要素。戲曲為(wei) 多樣式的中華藝術長廊塑造了生旦淨末醜(chou) 行當紛呈的多彩人物形象。如《定軍(jun) 山》的黃忠,雄勁威武;《梁山伯與(yu) 祝英台》的梁山伯,瀟灑斯文;《拾玉鐲》的孫玉姣,純潔天真;《穆桂英掛帥》的穆桂英,英姿颯爽;《連環套》的竇爾敦,粗豪俠(xia) 義(yi) ,等等。王實甫《西廂記》中的小紅娘成為(wei) 俠(xia) 義(yi) 智慧的化身,融入大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ti) 現對善良、熱情、勇敢美德的追求。戲曲藝術家梅蘭(lan) 芳突破了“四功五法”的界限,創造並推廣了“花衫”這一新的旦角行當。縱觀中國戲劇史,戲曲一直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從(cong) 田間地頭到城市劇場,由一桌兩(liang) 椅到舞台布景、再到現代聲光電的運用,無不彰顯戲曲海納百川、與(yu) 時俱進的創新品質。
戲曲是動人的鄉(xiang) 音,是民族情感的紐帶之一,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和包容性。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zhong) 多,方言語係多樣,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數以百計的戲曲劇種。這其中有傳(chuan) 唱廣泛、影響深遠的劇種,也有被各地群眾(zhong) 津津樂(le) 道的地方劇種。不同劇種成為(wei) 區分戲曲聲腔、具體(ti) 藝術表現和審美特質的重要標識。悲壯蒼涼、慷慨激越的秦腔,唱腔高妙、技巧絕妙的川劇,柔美婉約、典雅清麗(li) 的越劇……晚清形成的京劇,則是吸收、融匯了眾(zhong) 多地方戲曲乃至其他各類藝術的精華。人們(men) 對來自家鄉(xiang) 的劇種曲調有著天然的熟悉感和親(qin) 切感。南腔北調的地方鄉(xiang) 音,匯聚成共同的鄉(xiang) 情鄉(xiang) 愁,成為(wei) 不同姓名、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身份認同標識和心靈精神歸屬。
戲曲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承載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現存348個(ge) 戲曲劇種,風格特點以及美學表現各有風采,即便是同一劇種也是不同行當競演風流,同一行當的不同表演藝術家也有自成一派的風采。各地方各劇種戲曲不僅(jin) 活躍在城市劇場,更在廣袤的鄉(xiang) 村大地發揮著“舞台方寸懸明鏡,優(you) 孟衣冠啟後人”的作用。“其事多忠孝節義(yi) ,足以動人;其詞直質,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wei) 之動蕩”。戲文唱詞中體(ti) 現的善惡分明、懲惡揚善、褒忠貶奸,戲中人身上具有的愛國情懷、優(you) 秀品格、傳(chuan) 統美德,戲曲舞台虛實相生、以形寫(xie) 神的大寫(xie) 意,表演程式的規範律動、技巧講究,還有對“大團圓”結局的書(shu) 寫(xie) ,無不體(ti) 現著中華民族對和合共美的追求,詮釋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蘊含的精氣神。
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碰撞交融中,探索戲曲發展的創新之路
在綿延賡續的曆史發展中,戲曲形成了獨特的創作實踐理念,積累了豐(feng) 富的藝術創作經驗,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審美習(xi) 慣。新時代,戲曲依然肩負著服務人民、服務社會(hui) 的重任,需要持續釋放藝術的生命力和親(qin) 和力,不斷繁榮發展,更好擔負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使命。
繁榮發展戲曲事業(ye) ,關(guan) 鍵在人。培養(yang) 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戲曲人才,尤其要注重編劇和表演人才培養(yang) ,要建立一支編、導、音、美、演門類齊全的創作表演人才隊伍和現代管理人才隊伍。縱觀古今中外戲劇史,戲劇的鼎盛時期劇作家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豫劇領域的樊粹庭、楊蘭(lan) 春。樊粹庭給豫劇留下了一批經典劇目,在提升當時豫劇的文學性、豫劇演出的規範性、培養(yang) 豫劇人才等方麵,作出了較大貢獻。豫劇《朝陽溝》是楊蘭(lan) 春的代表作,他對河南豫劇院三團風格的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劇本乃一劇之“本”,演員乃舞台“中心”。曹禺戲劇文學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的設立正符合了戲劇發展的這一規律。一批又一批優(you) 秀劇作家、中青年戲劇演員在獲得曹禺戲劇文學獎、中國戲劇梅花獎後走向更廣闊的舞台,逐漸成為(wei) 當代中國戲劇藝術各劇種的領軍(jun) 人物和骨幹力量,為(wei) 中國戲劇事業(ye) 的傳(chuan) 承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衡量一個(ge) 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傳(chuan) 統戲曲譜寫(xie) 當代華章,首先就是要創作出一批與(yu) 新時代相匹配的高峰之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就要求創作者堅持“三並舉(ju) ”原則,現代戲、新編曆史劇、整理改編傳(chuan) 統戲齊頭並進;堅持守正創新,在遵循戲曲美學精神和創作規律基礎上,融入時代精神、現代理念和當代科技成果,推動與(yu) 時代發展相適應、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與(yu) 人類情感相融通、與(yu) 觀眾(zhong) 審美相契合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堅守戲曲本體(ti) 的基礎上,吸收借鑒現代元素,追求古老戲曲與(yu) 當代藝術的有機結合、東(dong) 方神韻與(yu) 現代精神的高度統一、鄉(xiang) 土文化與(yu) 都市審美的和諧兼容,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碰撞交融中,探索戲曲發展的創新之路。
戲曲要贏得更多年輕觀眾(zhong) ,從(cong) “出圈”到“出海”。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創新源頭,用年輕化的態度和互聯網思維,培養(yang) 戲曲觀眾(zhong) 年輕化和探索戲曲傳(chuan) 播全媒體(ti) 化,為(wei) 戲曲藝術“出圈”“出海”蹚出一條新路。戲曲事業(ye) 健康發展的關(guan) 鍵就是要爭(zheng) 取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zhong) 。傳(chuan) 統戲曲藝術要尊重、關(guan) 切並積極呼應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xi) ,要給予他們(men) 與(yu) 現代思潮同頻共振的新思想、新觀念。
近年來,“互聯網+”的力量為(wei) 戲曲“出圈”“出海”增添了新可能。2022年,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作為(wei) 特別支持單位,在年輕人聚集的嗶哩嗶哩平台播出了以戲曲為(wei) 特色的元宵晚會(hui) 《上元千燈會(hui) 》。越來越多年輕人在線上看到戲曲,在線下走進劇場,自覺成為(wei)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接力者。
傳(chuan) 統戲曲要持續煥發活力,需要不斷在服務人民、人才培養(yang) 、精品打造等方麵下功夫。持續釋放戲曲藝術的生命力和親(qin) 和力,提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力和影響力,譜寫(xie) 新時代戲曲華彩新篇。(陳湧泉 作者為(wei) 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分黨(dang) 組書(shu) 記、國家一級編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