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流淌大運河 今朝沿線展新顏
一條大河連通南北,萬(wan) 盞燈火彰顯富足。大運河(山東(dong) 段)擁有運河、泰山、曲阜三孔等世界文化遺產(chan) ,8段河道、15個(ge) 遺產(chan) 點入選大運河遺產(chan) 名錄。沿線擁有南運河德州段、中河台兒(er) 莊段、汶上南旺分水樞紐、東(dong) 平戴村壩等諸多物質文化遺產(chan) 和豐(feng) 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展現中華文化多樣性的代表性區域。
過去幾年,圍繞闡發展示運河文化多元價(jia) 值體(ti) 係,推動文化和旅遊高質量融合發展,山東(dong) 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動各地文化和旅遊等部門,科學構建發展布局,加強沿線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重視區域內(nei) 文化生態整體(ti) 恢複,實現運河文化創新發展。
用繡花功夫做好係統保護
千百年來,大運河為(wei) 山東(dong) 沿線留下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存,深刻影響著兩(liang) 岸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也造就了獨特的大運河(山東(dong) 段)文化風貌。
為(wei) 實現區域內(nei) 文化和旅遊高質量融合發展,做好資源開發的“硬性準備”工作,山東(dong) 統籌推進文化遺產(chan) 整體(ti) 性、搶救性、預防性保護,實施曆史文化遺址遺跡保護、搶救和修複工程,加快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最大程度保持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
曆史上,濟寧市汶上縣的南旺鎮是京杭大運河全線的最高點,被形象地稱為(wei) “水脊”,曾常因水量不足而斷航。為(wei) 此,明代啟動的南旺樞紐水利工程,圍繞引、蓄、分、排四大環節,實現運河水的南北分流,為(wei) 明清大運河500多年的漕運通暢奠定堅實基礎。有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評價(jia) ,南旺樞紐是第一次工業(ye) 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的最高技術成就之一。
2008年以來,山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對南旺樞紐工程遺址進行不間斷考古發掘,並於(yu) 2014年建成大運河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該公園以汶運交匯口和南旺分水龍王廟為(wei) 核心,目前包括大運河南旺樞紐博物館、古建築群和古河道遺址。大運河南旺樞紐博物館采用文物藏品、曆史文獻等實物和圖片模型、3D演示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展現水工技術成就和大運河自然風貌、曆史文化特征。
挖掘曆史,傳(chuan) 承運河文脈
在德州市,當地圍繞大運河、黃河兩(liang) 河連通,啟動實施縱貫南北130公裏的通水線路,沿線同步建設文化生態廊道。德州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德州市正在實施“一廊六片”運河文化景觀帶工程,計劃總投資220億(yi) 元,漕倉(cang) 遺址、小鍋市運河聚落、濱水文創園、九龍灣文旅融合園等重大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麵展開,將串珠成廊、向河而生,構建“水上行、岸上遊”沉浸式體(ti) 驗場景,成為(wei) 德州新的城市客廳。
近年來,山東(dong) 堅持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將運河文化傳(chuan) 承納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推進運河文化元素進學校、進家庭、進機關(guan) 、進社區、進村莊、進企業(ye) ,開展大運河文化體(ti) 驗活動,使運河文化越來越深入人心。
位於(yu) 魯中山區南部的東(dong) 平湖,是黃河中下遊的重要蓄滯洪區、南水北調的重要樞紐、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節點。為(wei) 展現大運河的時代新貌,東(dong) 平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產(chan) 業(ye) 興(xing) 縣、綠色發展”戰略,紮實推進東(dong) 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精心嗬護好一湖秀水。如今,在大運河東(dong) 平段,一群群鳥禽遊弋其間,處處展現著生態東(dong) 平獨特的美。
走進位於(yu) 東(dong) 平湖畔的大宋不夜城,除景區主打的宋文化主題,當地還將運河元素融入實景演藝中,以豐(feng) 富多彩的形式向遊客全方位展示東(dong) 平運河文化。同時,當地巧打“運河牌”,在堅持保護性開發的基礎上,編製了百裏運河風情遊線路,串聯起運河之心戴村壩、千年宋城、安山古鎮等。
創新發展彰顯文旅擔當
新時代的大運河(山東(dong) 段)愈發顯示出勃勃生機。尤其在文旅融合發展的理念助力下,山東(dong) 堅持活態化傳(chuan) 承、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大運河(山東(dong) 段)曆史文化資源,凝練大運河文化理念、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質,結合時代要求,講述運河故事,傳(chuan) 播弘揚運河精神,激活運河記憶。
近年來,棗莊市台兒(er) 莊區主動作為(wei) ,以文塑旅複建運河古城,以旅彰文激活地域文化,以點帶麵發展全域旅遊,推動“旅遊+”業(ye) 態融合發展。如今的台兒(er) 莊古城正加速轉型升級,並在厚重與(yu) 輕盈、古樸與(yu) 時尚之間,不斷謀劃契合城市特質的靈動表達。
依托魯南文化和運河文化,台兒(er) 莊古城新建了一批文化展館,策劃了豐(feng) 富多樣的非遺活動展演,讓“躺著”的曆史“站”了起來,讓“沉睡”的曆史“醒”了過來。走進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10餘(yu) 處京杭大運河流域內(nei) 著名的中華老字號店鋪被生動還原,600餘(yu) 件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各式招幌令人應接不暇。而在古城內(nei) ,諸如此類的文化展館有40餘(yu) 座。
華幡舞獅、社火巡遊、火龍鋼花、爬杆龍……每逢假期,台兒(er) 莊古城便會(hui) 組織開展一係列非遺類演藝活動。近年來,景區“鏈接”元旦、春節、元宵三大節日,以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載體(ti) 打造節慶品牌,“到台兒(er) 莊古城過大年”成為(wei) 棗莊文化和旅遊的一張新名片。
在聊城臨(lin) 清市,當地組織開展“非遺+景區”“探索運河”及運河文化遺產(chan) 研學遊等活動。魏灣鎮以貢磚傳(chuan) 承基地為(wei) 載體(ti) ,打造“工廠+博物館+傳(chuan) 習(xi) 所+研學遊”一體(ti) 化平台,帶領群眾(zhong) 脫貧致富,被評為(wei) 山東(dong) 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典型鄉(xiang) 鎮,培育非遺工坊帶頭人、鄉(xiang) 村文旅能人600餘(yu) 人。目前,臨(lin) 清貢磚已與(yu) 故宮博物院、清西陵、北海公園簽訂長期供貨合同,年銷售額超500萬(wan) 元。(本報駐山東(dong) 記者 蘇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