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影視新技術助力舞台精品傳播

發布時間:2023-10-17 09:58: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侯克明

  創作技巧為(wei) 內(nei) 容服務,隻有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地打磨作品,才能實現“科技+藝術”的疊加效應,作品才能更打動人心。

  將舞台藝術搬上銀幕的實踐由來已久。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jun) 山》拍攝的就是京劇藝術家譚鑫培的舞台表演。新中國成立後,舞台藝術電影成為(wei) 重要的電影類型,出現了《梁山伯與(yu) 祝英台》《野豬林》《楊門女將》《智取威虎山》等一係列膾炙人口的作品,既傳(chuan) 播了優(you) 秀舞台藝術,也拓展了電影藝術的外延。如今,科技進步推動國產(chan) 電影製作升級,新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舞台藝術電影的創作中。

  2015年,我們(men) 啟動歌劇電影《白毛女》拍攝項目。歌劇《白毛女》是中國首部民族歌劇,也是為(wei) 人們(men) 所喜愛的紅色經典。為(wei) 了讓當代觀眾(zhong) 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歌劇的藝術魅力,我們(men) 決(jue) 定將它拍成一部3D電影。拍攝過程中,我們(men) 不斷調整和完善技術方案。比如,歌劇《白毛女》大幕拉開就是人們(men) 耳熟能詳的唱段《北風吹》,窗外的漫天大雪不僅(jin) 是故事緣起,也是烘托氣氛的重要意象。“雪花”看似簡單,拍攝起來卻並不容易。從(cong) 技術上講,立體(ti) 電影每個(ge) 畫麵都由左右眼看到的兩(liang) 個(ge) 畫麵構成,而雪花這樣微小的物體(ti) 在兩(liang) 個(ge) 畫麵合成時,容易出現偏差,造成“重影”。經過反複試驗,我們(men) 最終采用數字特效合成“下雪”,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視覺效果。

  《白毛女》的關(guan) 鍵情節是喜兒(er) 被地主逼迫逃進深山,頭發由黑變白,這是劇名“白毛女”的由來。為(wei) 表現這一情節,我們(men) 充分發揮電影作為(wei) 蒙太奇藝術的優(you) 長,加入許多舞台上難以表現的內(nei) 容。在詠歎調“恨是高山仇似海”的前奏部分,電影增加了喜兒(er) 在山間奔跑、在廟裏偷食貢品等閃回鏡頭,同一個(ge) 機位拍攝了3組喜兒(er) 畫麵,用數字特效重新建模,把喜兒(er) 頭發由黑變白的全過程完整呈現在銀幕上。技術手段的應用,讓人物形象更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為(wei) 了擴大舞台藝術精品的傳(chuan) 播,2018年底“4K+5G”舞劇《天路》影院直播計劃正式啟動。比起電視直播,大銀幕對影像質量要求更高,5G直播時1秒鍾50幀的4K高清畫麵,對技術設備是巨大考驗。整整6個(ge) 月時間裏,影視、通信、錄音等行當數十位技術專(zhuan) 家密切配合,反複測試畫麵聲音質量,為(wei) 直播計劃保駕護航。技術的成功隻是第一步,藝術上的高標準高質量才是我們(men) 的最終目的。《天路》的舞台燈光都是針對劇場設計的,一些表現月光下、酥油燈下的場景,在劇場中觀看唯美別致,但拍攝出來效果欠佳。我們(men) 在不改變舞台演出燈光效果的前提下,利用電子調光調色等技術手段,確保影院觀眾(zhong) 也能欣賞到和劇場同樣的效果。舞劇《天路》最終在首都電影院實現5G同步直播,數百名電影觀眾(zhong) 與(yu) 國家大劇院內(nei) 的現場觀眾(zhong) 同時欣賞了一場精彩演出。14米寬的LED大屏幕配合數字環繞聲技術,深深震撼了觀眾(zhong) 。演出結束時,影院觀眾(zhong) 與(yu) 劇場觀眾(zhong) 同時起立鼓掌、熱烈歡呼。

  我還很榮幸地擔任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文藝晚會(hui) 《奮鬥吧中華兒(er) 女》的電影版總導演。從(cong) 接受任務進組開始,我天天泡在排練場,看排練、聽音樂(le) ,對120分鍾的節目進行詳細分鏡頭設計,再根據排練錄像研究攝影機位,製定詳盡的拍攝方案。團隊采用8K電影超高清技術,運用8台攝影機同時拍攝,積累了海量拍攝素材。在後期剪輯過程中,我們(men) 借助電影的敘事節奏,通過不同景別角度的鏡頭轉換,簡化舞台換幕換場過程,進一步凝練敘事主題。此外,電影增加了珍貴的曆史影像和紀錄片鏡頭,與(yu) 原有素材進行融合剪輯,並輔以綠幕拍攝合成等技術手段,力求展現最好的電影畫麵。全片1800多個(ge) 鏡頭中特效鏡頭多達1200餘(yu) 個(ge) ,顯著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影片上映後不僅(jin) 受到觀眾(zhong) 歡迎,也得到眾(zhong) 多參與(yu) 演出編創的舞台藝術家肯定。

  今天,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極大拓寬了文藝的表現空間。但我們(men) 深深知道,創作技巧為(wei) 內(nei) 容服務,隻有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地打磨作品,才能實現“科技+藝術”的疊加效應,作品才能更打動人心。我相信,隨著科技發展,未來將有更多舞台藝術精品通過大屏小屏與(yu) 廣大觀眾(zhong) 見麵,滿足人們(men) 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為(wei)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教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