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劇三餘”探討京劇的守正創新
在中國京劇界,“京劇三餘(yu) ”廣為(wei) 人知——餘(yu) 三勝是京劇的開山鼻祖之一,其子餘(yu) 紫雲(yun) 是京劇青衣行當的先驅,其孫餘(yu) 叔岩是京劇流派“餘(yu) 派”的創始人。祖孫三代畢生從(cong) 事和傳(chuan) 承京劇藝術,開拓創新,對中國京劇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為(wei) 弘揚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京劇藝術、推進餘(yu) 派藝術傳(chuan) 承與(yu) 發展,10月11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指導,國家京劇院、湖北省黃岡(gang) 市政府主辦,中國京劇雜誌社、羅田縣政府承辦的“京劇的守正與(yu) 創新——餘(yu) 三勝和餘(yu) (叔岩)派藝術學術研討會(hui) ”在餘(yu) 三勝的故裏湖北省羅田縣召開。
兼容並收,順應時代
京劇被譽為(wei) 國劇,是多元文化的組合,經博采眾(zhong) 長、兼收並蓄形成。清道光年初,餘(yu) 三勝等漢調藝人進京搭徽班唱戲,從(cong) 剛開始的唱漢調,即“班曰徽班,調曰漢調”,到後來“徽漢合流”,逐漸奠定京劇誕生的基礎。
“徽戲進京對京劇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但漢戲、昆曲、山陝梆子等戲曲劇種對京劇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尤其漢戲進京對京劇形成尤為(wei) 重要。”國家京劇院原院長、《中國京劇》雜誌原主編、研究員蘇移表示。
餘(yu) 三勝在漢調皮黃的基礎上兼容並收,吸收昆曲、秦腔等藝術特點,創造出婉轉動聽、旋律豐(feng) 富的唱腔。同時,又以湖北方言結合北京語言,為(wei) 京劇演唱的咬字吐音以湖廣音、中州韻為(wei) 範以及演唱的基本音色奠定了基礎,使京劇演唱在音韻上既有獨特的個(ge) 性,又通俗易懂。
“京劇奔放、豪邁、雅正、大氣的主導風格,與(yu) 領軍(jun) 人物餘(yu) 三勝的藝術創造是密不可分的。”武漢大學教授鄭傳(chuan) 寅表示,餘(yu) 三勝以楚曲為(wei) 基礎,感應時代聲息,吸納京城文化,從(cong) 聲腔、劇目、行當等多方麵進行了新的創造,為(wei) 京劇劇種建設奠基,確立了京劇“英雄氣長”的主導風格。
傳(chuan) 承培養(yang) ,壯大隊伍
史料記載,餘(yu) 三勝親(qin) 授弟子有10多人,私授者更多。“同光十三絕”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中國京劇界最有影響的13位代表人物,其中有4人是餘(yu) 三勝的親(qin) 授弟子,有一人是餘(yu) 三勝的兒(er) 子餘(yu) 紫雲(yun) ,可見餘(yu) 三勝對中國京劇藝術形成和發展的巨大影響。
安徽藝術學院戲劇學院院長謝柏樑認為(wei) ,餘(yu) 三勝的京劇藝術加花變奏、源遠流長,傳(chuan) 授其子餘(yu) 紫雲(yun) 成為(wei) 青衣名旦,影響譚鑫培成為(wei) 老生名宿、一代名伶、四海宗師。
“譚鑫培在北京唱皮黃,卻最終選擇了湖廣音,一改前人的徽、蘇、京、漢之語音紛雜,正是基於(yu) 對餘(yu) 三勝‘以湖廣音唱皮黃’之基本特點所作出的選擇、繼承和不斷發展,體(ti) 現了他作為(wei) 一個(ge) 藝人卓越的藝術直覺和驚人的創造力,並由此奠定了京劇字韻規範的根基。”江蘇省戲劇家協會(hui) 名譽主席、中國戲曲學院榮譽教授、研究員汪人元說。
餘(yu) 家令餘(yu) 叔岩拜譚鑫培為(wei) 師。中山大學教授康保成認為(wei) ,餘(yu) 叔岩在譚派基礎上,根據自身嗓音條件和特點,揚長避短,勇於(yu) 進取,形成新的演唱風格,進而逐漸自成一派——餘(yu) 派。餘(yu) 叔岩成名之後,又收譚鑫培之孫譚富英為(wei) 徒,餘(yu) 、譚兩(liang) 家的交往揭示出京劇史上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有派無門。
“所謂‘無門’指的是沒有門戶之見,摒棄了門戶之見,新的藝術流派才可以創建。”康保成表示,京劇史上的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關(guan) 係和單純的血緣傳(chuan) 承不同,而是一種立體(ti) 的、縱橫交錯的網狀關(guan) 係。京劇之所以能夠覆蓋全國、走向世界,成為(wei) 國劇的代表,與(yu) 京劇自身的這種優(you) 良傳(chuan) 統密切相關(guan) 。京劇的前輩藝人把技藝的精益求精放在首位,而不考慮這種技藝姓餘(yu) 還是姓譚。京劇前輩藝術家轉益多師、虛懷若穀,對藝術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今天的戲曲界學習(xi) 借鑒。
開放包容,與(yu) 時俱進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戲劇》雜誌執行主編夏波認為(wei) ,如何創新,如何使藝術流派具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從(cong) 根本上講,是時代的命題。“藝術本身是時代和藝術家個(ge) 性化的產(chan) 物,唯有不斷根據時代的需要,開放包容,尊重並充分發展藝術家的個(ge) 性,才能使藝術流派不斷發展下去。”夏波說。
作為(wei) 京劇梅派藝術的創始人,梅蘭(lan) 芳和餘(yu) 叔岩自1918年秋首次同台共同編演《遊龍戲鳳》後又多次合作,一步步增進了解與(yu) 學習(xi) 。作為(wei) 京劇各自行當中的翹楚人物,他們(men) 二人對各自在藝術優(you) 長及特點上的感知、總結更為(wei) 敏銳準確。當時的觀眾(zhong) 評價(jia) 兩(liang) 人“都演得非常規矩”。但在演出的過程中,兩(liang) 人不斷磨合,最終的表演又具有各自流派的特點。
“從(cong) 梅、餘(yu) 的合作中,我們(men) 可以認識到所謂戲曲藝術的‘守’,不僅(jin) 僅(jin) 是一字一腔、一招一式,更是曆代藝術家在這其中所秉持蘊含的道理、規律和方法,而後者在藝術傳(chuan) 承發展上的意義(yi) 更趨向傳(chuan) 承本質,更為(wei) 重要。”梅蘭(lan) 芳紀念館副研究員毛忠認為(wei) ,在充分掌握前輩藝人所創造的技藝等基礎上,根據自身條件,無論是嗓音、形體(ti) ,還是對角色人物在思想上的認知和理解等各方麵,進行揚長避短地藝術改造和變化,才能真正做到守正創新,而這也是京劇乃至戲曲藝術流派得以產(chan) 生和形成的必由之路與(yu) 應有之義(yi) 。
“傳(chuan) 統並非不創新,古典也並非不時尚,京劇創作不僅(jin) 要尊重傳(chuan) 統、研究傳(chuan) 統,還要在繼承前人寶貴技藝的基礎上,充分結合時代背景和觀眾(zhong) 需求,做到激活傳(chuan) 統、融入時代,創造出與(yu) 時俱進、不斷發展的舞台藝術作品。”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說。(彭澳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