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巴蜀創新提速 發展動能澎湃

發布時間:2023-10-26 10:1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劉夢 王金虎

  行走在巴蜀大地,“升級”是記者最常聽到的關(guan) 鍵詞之一。

  生產(chan) 在升級——在東(dong) 方汽輪機有限公司葉片加工數字化車間,國內(nei) 首個(ge) 葉片加工黑燈產(chan) 線上,機器人無人幹預全自動運轉,世界級高精度葉片不斷高質量生產(chan) 下線;

  生活在升級——在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通過數字鄉(xiang) 村雲(yun) 平台,村幹部的叮嚀囑咐一鍵抵達村民,獨居老人每一個(ge) 可能出現的異常動態被密切關(guan) 注,鄉(xiang) 裏鄉(xiang) 親(qin) 反映的大小問題被即時解決(jue) ;

  人也在升級——在崇州市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由90後王伶俐帶領的新一代職業(ye) 農(nong) 業(ye) 經理人,不僅(jin) 掌握著專(zhuan) 業(ye) 的農(nong) 技知識,更以現代企業(ye) 思維整合、運營著農(nong) 業(ye) 資源……

  若將目光拉遠,目睹這片土地上的時代變遷,時間老人定感慨萬(wan) 分。因為(wei) 這變化的背後,是四川近年來的發展步伐不斷提速、再提速!在轉型升級中看高質量發展,四川的“成績單”有目共睹。

  “不論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跑的’‘海裏遊的’,都涉及我們(men) 的連接器。”在四川華豐(feng)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銷售經理陳熊佳俊向記者展示一個(ge) 個(ge) 形狀不一的“管子”,語氣中滿是自豪。小小的連接器背後,凸顯出科研硬實力——從(cong) 神舟一號開始,華豐(feng) 科技已護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24個(ge) 年頭。“航天員出艙作業(ye) 時,艙外航天服上的連接器就是航天員與(yu) 艙內(nei) 溝通的渠道,在任務執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陳熊佳俊說。

  而從(cong) 運載火箭、載人飛船,到軌道交通、移動通信,華豐(feng) 科技依靠自主創新,不斷踏上新賽道。2019年,華豐(feng) 科技10Gbps“高速背板連接器”問世,打破了國外壟斷,掌握了產(chan) 品核心設計技術及關(guan) 鍵製程工藝技術,改變了我國企業(ye) 受製於(yu) 人的被動局麵,實現了高速背板連接器的國產(chan) 化替代。

  “那麽(me) 多從(cong) 頭開始的攻關(guan) ,我們(men) 科研人員即使加班加點,也勁頭十足!”攻關(guan) 高速背板連接器的團隊領銜者、華豐(feng) 科技副總工程師何洪說,在攻克10Gbps難關(guan) 、全麵實現國產(chan) 化以後,團隊又接連實現了56Gbps的產(chan) 品量產(chan) 、112Gbps的產(chan) 品測試,追上了行業(ye) 先進水平,正在向224Gbps及以上的“無人區”邁進。

  “很多從(cong) 0到1的科技理論創新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的。但真正把它變成產(chan) 品甚至商品,實現從(cong) 1到100的應用轉化,就需要我們(men) 了。”在成都青白江畔青白江區文瀾智穀中試產(chan) 業(ye) 基地,負責人李恒身後的一座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廠房,正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關(guan) 鍵場所。

  所謂“中試”,是指產(chan) 品在大規模量產(chan) 前的較小規模試驗。今年3月,文瀾智穀中試產(chan) 業(ye) 基地掛牌成立,聚焦新材料及碳中和賽道,麵向政府、科研院所、企業(ye) 提供中試產(chan) 業(ye) 全鏈條服務。

  “比如這個(ge) 中國工程院石碧院士團隊的低溫高效新型分離項目,起初是應用於(yu) 酒廠處理酒糟的低溫高效分離,我們(men) 發現竟也能用來處理油汙泥,為(wei) 危險廢物處置行業(ye) 提供更優(you) 解決(jue) 方案。”李恒說,這一偶然發現若要實現應用,必須解決(jue) 從(cong) 實驗室到工程化的一係列難題,要通過中試,把良品率提高到99%以上,才可能量產(chan) 交給市場。

  為(wei) 此,文瀾智穀探索出了“科學家+企業(ye) 家+工程師”模式,建立起了市兩(liang) 級院士工作站,市兩(liang) 級企業(ye) 技術中心,省級工程實驗室、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0個(ge) 重點平台。“簡單來說,就是讓院士們(men) 成為(wei) 我們(men) 的‘首席招商官’。”李恒信心滿滿。

  促成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動力,離不開成果的供給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的有效銜接。如何打破其中的地域限製?兩(liang) 朵及時的“雲(yun) ”,出現在綿陽的上空。

  “雲(yun) 上科技城”“雲(yun) 上大學城”旨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聚集創新資源,推動一批技術團隊、技術成果在川“落地生根”。“目前已有哈爾濱工業(ye) 大學等23所知名高校入駐‘雲(yun) 上大學城’,27個(ge) 創新創業(ye) 團隊入駐‘雲(yun) 上科技城’。”綿陽市科技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李韋說。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兩(liang) 天前,剛離開綿陽飛往深圳的王飛研究員對此感觸很深。他所在的團隊來自浙江,擅長鈣鈦礦發光量子點這一新型材料技術,可將液晶顯示色域從(cong) 72%提升到131%,大幅提高色彩豐(feng) 富度。在入駐“雲(yun) 上大學城”後,他們(men) 的技術成果已被綿陽本地新型顯示企業(ye) 看中並成功達成供應。

  “跨越省界的資源互通,讓我們(men) 的步伐越來越快。”在落地於(yu) 四川遂寧的重慶大學鋰電及新材料遂寧研究院,年輕的院長助理童成每周都要往返於(yu) 川渝兩(liang) 地,在博士研究生與(yu) 研發工程師的角色之間切換。遂寧已經形成鋰電全產(chan) 業(ye) 鏈,數十家企業(ye) 在此匯聚,而研究院的出現,讓更多高校的研發資源和人才優(you) 勢得到更大發揮。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巴蜀大地上演,時不我待的熱情,洋溢在每一位奮鬥者的臉上。在這片創新動能澎湃的沃土上,又將創造出怎樣的未來?人們(men) 期待著。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6日 07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