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科學普及“最後一公裏”
成果組團亮相,院士輪番登台,科技大秀雲(yun) 集,觀眾(zhong) 絡繹不絕……不久前舉(ju) 行的2023年全國科普日安徽省暨合肥市主場活動盛況空前。
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無論是今年暑期“火”向全國的合肥科普研學遊,還是每次都得“拚手速”才能搶到票的合肥科技館新館展覽,都體(ti) 現著科普在合肥這座城市的重要地位。如今,合肥已形成“製度護航+社會(hui) 合力”的科普模式,積累了具有示範意義(yi) 的科普經驗。
製度護航壯科普之翼
合肥是我國第二個(ge)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022年,合肥在全球“科研城市100強”榜單中的排名已升至第16位。在創新發展的另一翼——科學普及方麵,合肥也形成了許多經驗。
近年來,合肥以製度化的形式推進科普事業(ye) 發展,走在了全國前列。今年7月1日起,《合肥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條例》不僅(jin) 是安徽省轄市首部科學普及方麵的地方性法規,更是全國首部地方性科普法規。
科普工作由誰來開展、麵向誰開展、如何來開展……《條例》以這樣的關(guan) 鍵核心問題為(wei) 邏輯主線,在組織實施、科普活動、科普資源、科普保障等方麵作出明確規定。《條例》還增加了基層政府職責、社會(hui) 力量支持等相關(guan) 條款,以法律之力護航科普工作。
以“有形之手”栽培“科普之花”,是合肥科普發展的一大基石。
在《合肥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中記者看到,《方案》細分出了五類重點人群,並針對不同人群的特點和需求,提出了提高各人群科學素質的方法……
為(wei) 了讓《方案》“落地有聲”,合肥又將市文明辦、市城管局、市國資委、市工商聯、合肥電大等單位納入市全民科學素質領導小組中。之後,又迅速製定工作要點,明確各成員單位職責任務和工作規則。
同時,合肥還製定並出台了《合肥市科技資源科普化改革方案》《合肥市科普教育基地管理辦法》《合肥市科技輔導員工作室管理細則》等,圍繞科普工作的方方麵麵,提供了相應的製度保障。
社會(hui) 合力助科普發展
科學普及是一項久久為(wei) 功的事業(ye) 。合肥一方麵以製度法規“組合拳”給予科普事業(ye) 可持續發展的“引導力”,另一方麵通過“點燃”全社會(hui) 熱情,形成社會(hui) 各界自發主動投身科普的“向心力”。
2021年,合肥市科普產(chan) 業(ye) 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就已成立,匯聚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場館等企事業(ye) 單位以及各類社團組織。
“聯盟搭建起一個(ge) 服務科普產(chan) 業(ye) 的資源共享平台,政、產(chan) 、學、研、用等相關(guan) 單位之間的聯合與(yu) 互動更加緊密,進一步促進了科普與(yu) 教育、旅遊、文化等產(chan) 業(ye) 的深度融合。”聯盟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聯盟規模迅速壯大,成員增至40個(ge) ,並成功晉級合肥市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同時,聯盟與(yu) 相關(guan) 院校共建了校企人才培養(yang) 基地,探索校企合作辦學與(yu) 科普人才培養(yang) 新模式,持續加強科普產(chan) 業(ye) 人才隊伍建設。“希望通過我們(men) 的合力,打通科普的‘最後一公裏’。”聯盟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在合肥,各區、各鄉(xiang) 鎮甚至眾(zhong) 多企業(ye) 單位都建有自己的科普協會(hui) 組織。合肥市科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各級科普協會(hui) 常態化組織開展群眾(zhong) 性科普活動,每年麵向市民的科普活動都有上千場。與(yu) 此同時,合肥大力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了完善的科普傳(chuan) 播矩陣平台,讓科技知識“觸手可及”。
這些自發形成的內(nei) 生動力,是合肥科普事業(ye) 加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今年7月29日,合肥市在部署貫徹落實安徽省旅遊高質量發展大會(hui) 精神時要求,重點圍繞“八個(ge) 遊”,做好文旅大文章。其中,科創科普遊位列“八個(ge) 遊”之首。
“推動科創科普遊乃至整個(ge) 科普事業(ye) 的發展,需要政府、高校院所、企業(ye) 、社會(hui) 共同發力,既要注重社會(hui) 效應,也要尊重市場邏輯,協調建立良性推進機製。”合肥市科協相關(guan) 負責人說,在現有基礎之上,合肥還將充分挖掘存量,整合資源,串珠成鏈,打造品牌,讓科創之城率先成為(wei) 科普名城。
今年8月18日,合肥市科普教育基地協會(hui) 成立大會(hui) 召開,60餘(yu) 家國家級、省級、市級科普教育基地代表匯聚合肥市。如今,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場的“無形之手”相牽,正推動合肥科普事業(ye) 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吳長鋒 劉暢 司晨 周文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