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為體育強國建設鍛造生力軍——寫在北京體育大學建校70周年之際

發布時間:2023-10-26 10:1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楊颯 光明日報通訊員 宋巍

  10月28日,北京體(ti) 育大學將迎來70歲生日。從(cong) 1953年到2023年,北京體(ti) 育大學與(yu) 中國體(ti) 育同向而行,與(yu) 民族複興(xing) 同頻共振。一代代北體(ti) 人從(cong) 先農(nong) 壇走來,成才於(yu) 小清河畔,閃耀在五湖四海,他們(men) 在各自的領域不斷超越自我,為(wei) 新中國體(ti) 育事業(ye) 開墾拓荒。

  從(cong) 先農(nong) 壇出發

  1953年,以先農(nong) 壇體(ti) 育場為(wei) 臨(lin) 時校址,中央體(ti) 育學院成立。1993年正式更名為(wei) 北京體(ti) 育大學。

  彼時的體(ti) 育場年久失修,隻能用破舊、難避風雨的看台做臨(lin) 時校舍,兩(liang) 間簡易席棚,一間做食堂,一間做臨(lin) 時禮堂兼教室和體(ti) 操房……

  看台下安家、席棚裏讀書(shu) ,艱苦的環境沒有打倒北體(ti) 人。一邊學習(xi) 、一邊建設,“艱苦奮鬥、敢為(wei) 人先”的精神薪火相傳(chuan) 。一代代北體(ti) 人,見證了中國體(ti) 育史上的諸多重要時刻——

  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奧運賽場上升起!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hui) ,北體(ti) 教師盧鼎厚作為(wei) 國家男籃隊員成為(wei) 新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hui) 的運動員之一。昂首望著鮮豔的國旗,他眼含熱淚。

  “開國第一舉(ju) ”!1956年,北體(ti) 體(ti) 訓班學生陳鏡開以133公斤的成績打破最輕量級挺舉(ju) 世界紀錄,創造了新中國第一個(ge) 世界紀錄。

  中國奧運會(hui) 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1984年,校友許海峰在洛杉磯奧運會(hui) 上奪得男子手槍60發慢射冠軍(jun) ,成為(wei) 中國首位奧運冠軍(jun) 。

  學校“一條龍”訓練體(ti) 製下培養(yang) 的女子跆拳道運動員陳中曾獲得兩(liang) 屆奧運會(hui) 冠軍(jun) ,實現中國跆拳道金牌零的突破,她本人於(yu) 2022年入選世界跆拳道聯盟名人堂……

  如今,在各大國際賽事,北體(ti) 人的身影無處不在。學校研究生冠軍(jun) 班學生武大靖、曲春雨、範可新、任子威、張雨婷在北京冬奧會(hui) 短道速滑混合團體(ti) 接力決(jue) 賽奪金;在東(dong) 京舉(ju) 辦的第32屆夏季奧運會(hui) 男子100米比賽中,學校2019級體(ti) 能訓練學院博士生蘇炳添成為(wei) 首位晉級奧運會(hui) 男子百米決(jue) 賽的中國人……

  七秩風華,超過13萬(wan) 名群眾(zhong) 體(ti) 育、競技體(ti) 育、體(ti) 育產(chan) 業(ye) 、學校體(ti) 育、體(ti) 育科研等領域的優(you) 秀人才,一大批享譽國內(nei) 外的優(you) 秀專(zhuan) 家學者、教師、教練員、運動員和管理幹部從(cong) 北京體(ti) 育大學走出去,成為(wei) 體(ti) 育強國建設、教育強國建設和健康中國建設的生力軍(jun) 。

  回望過去,北體(ti) 人自強不息、奮鬥不止,始終呼應黨(dang) 和人民對體(ti) 育強國的期盼,實踐大學的崇高價(jia) 值追求,譜寫(xie) 出新中國競技體(ti) 育的“北體(ti) 篇章”。

  在學科建設上踔厲奮發

  1953年,從(cong) 美國歸鄉(xiang) 的王義(yi) 潤接下了一項艱巨任務:建立新中國第一個(ge) 運動生理學教研室。

  沒有教材、沒有教室、沒有老師和教學設備,這些困難沒有打倒他。僅(jin) 一年,運動生理研究生班便成立起來,運動生理學教研室的名號打響。

  自那時起,在北體(ti) 大,以立德樹人為(wei) 根本任務的學科建設步履紮實,為(wei) 體(ti) 育強國建設貢獻了亮眼的“北體(ti) 方案”。

  70年堅守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初心,以學科建設為(wei) 核心始終是北體(ti) 大一張金色名片。

  北體(ti) 大努力推動學科群建設,以體(ti) 育學為(wei) 高峰學科,堅定“以體(ti) 為(wei) 本”的辦校方向,以足球、籃球、排球三大球為(wei) 龍頭,以冬季運動項目為(wei) 重點,力求實現夏奧項目與(yu) 冬奧項目、基礎項目與(yu) 集體(ti) 項目協調發展。

  2017年、2022年,北京體(ti) 育大學兩(liang) 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體(ti) 育學兩(liang) 次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

  70年來,北體(ti) 大的學科發展深度融入科技與(yu) 人文,雙輪驅動,相得益彰,支撐起體(ti) 育學科的快速發展。

  多年來,北體(ti) 大推動“體(ti) 育+人文”“體(ti) 育+科技”相融合,帶動以體(ti) 育為(wei) 特色的科學技術類、人文社科類學科整體(ti) 水平提升。2017年至2018年,北體(ti) 大新增包括教育學、經濟學在內(nei) 的22個(ge) 本科專(zhuan) 業(ye) 。

  參與(yu) 體(ti) 育賽事傳(chuan) 播與(yu) 報道、深耕中外體(ti) 育人文交流、構建全方位的心理與(yu) 營養(yang) 保障、探索生物力學與(yu) AI的完美結合……這都是獨屬於(yu) 北體(ti) 的體(ti) 育“加速度”。

  2019年至2021年,中國武術學院武術與(yu) 民族傳(chuan) 統體(ti) 育專(zhuan) 業(ye) 、心理學院應用心理學專(zhuan) 業(ye) 、藝術學院舞蹈表演專(zhuan) 業(ye) 、人文學院國際中文教育專(zhuan) 業(ye) 成功獲批國家和北京市一流本科專(zhuan) 業(ye) 建設點。

  自教育部“雙萬(wan) 計劃”實施以來,北體(ti) 大共獲批一流本科專(zhuan) 業(ye) 建設點22個(ge) ,每年超過90%的學生可以進入國家級、省級一流專(zhuan) 業(ye) 建設點學習(xi) 。

  目前,北體(ti) 大已與(yu) 多個(ge) 國際組織、世界頂尖名校建立了戰略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設立了眾(zhong) 多聯合培養(yang) 和海外交流項目,為(wei) 學生的全麵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

  鑄就體(ti) 育文化新輝煌

  以“體(ti) ”育人,以“文”化人。在新中國體(ti) 育文化和中華體(ti) 育精神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是北體(ti) 大人的責任與(yu) 義(yi) 務。

  小清河畔,綠蔭之下,一條“冠軍(jun) 之路”向前徐徐延展。

  許海峰、陳中、李小鵬、蘇炳添……他們(men) 的腳印和名字被刻在路麵的磚石上,也印在全體(ti) 中國人的心上。

  2003年,北體(ti) 大創辦研究生冠軍(jun) 班,專(zhuan) 門招收奧運會(hui) 、世錦賽和世界杯賽比賽獲得單項冠軍(jun) 和集體(ti) 項目冠軍(jun) 的運動員及其教練員。

  為(wei) 充分發揮冠軍(jun) 的引領作用,學校把冠軍(jun) 們(men) 奮勇爭(zheng) 先、為(wei) 國爭(zheng) 光的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於(yu) 各類思想道德教育活動之中,指引學生誌存高遠、熱愛祖國。

  此外,學校把中華體(ti) 育精神融入文化知識教育,貫穿於(yu) 各類文化知識教育活動之中,引導學生自強不息、追求卓越。

  無論是北京奧運會(hui) 還是東(dong) 京奧運會(hui) 、北京冬奧會(hui) 、杭州亞(ya) 運會(hui) ,北體(ti) 大都與(yu) 賽事組委會(hui) 深入合作,搭建起文化傳(chuan) 播、運動項目推廣、運動項目跨界跨項選材、裁判員培養(yang) 等工作平台。

  賽場之上,他們(men) 奮勇拚搏,為(wei) 國爭(zheng) 光;賽場之下,傳(chuan) 承創新中國體(ti) 育文化,向全社會(hui) 和世界講好中國體(ti) 育故事,弘揚中華體(ti) 育精神,正成為(wei) 北體(ti) 人不懈奮鬥的方向。

  紮根中國、融通中外,北體(ti) 大不斷創新敘事模式,深入開展中國特色體(ti) 育文化研究,助力建立中國特色體(ti) 育文化理論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為(wei) 中國體(ti) 育人文交流提供支撐,大力推進中國特色體(ti) 育文化建設與(yu) 國際傳(chuan) 播,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國形象。

  北體(ti) 人傳(chuan) 承著體(ti) 育報國的紅色基因,擔負著體(ti) 育強國的責任使命,在新中國體(ti) 育史上寫(xie) 下一頁又一頁華彩篇章。今後,更將全力拚搏,力爭(zheng) 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體(ti) 育大學和國家高水平競技體(ti) 育人才培養(yang) 基地的征程上,鑄就新的輝煌。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6日 09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