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北京國際非遺周 感受傳統技藝多彩魅力
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楊淑君)近距離欣賞“燕京八絕”工藝作品、現場體(ti) 驗楊柳青木版年畫製作、領略不同國家文化藝術特色……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上,中外非遺傳(chuan) 承發展成果匯聚一堂,公眾(zhong) 走近非遺,感受傳(chuan) 統技藝的多彩魅力。
10月22日至25日,以“大美非遺和合天下”為(wei) 主題的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在京舉(ju) 辦,包含開幕式、國際非遺展覽、非遺對話、各區分會(hui) 場活動等內(nei) 容,致力於(yu) 搭建非遺國際交流與(yu) 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北京全國農(nong) 業(ye) 展覽館舉(ju) 辦的國際非遺展覽是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展覽分為(wei) 序廳、國際展區、中國展區、“非遺+”推介四大展區。記者在館內(nei) 看到,人頭攢動,參觀者絡繹不絕。“聽說這裏有國內(nei) 外非遺項目展示,我一大早就過來了,想了解一下不同技藝的特色。”北京市民徐先生說。
中國展區內(nei) ,“玄圃積玉——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聯展”圍繞京韻流芳、津門雅韻、冀彩風華主題,匯集京津冀71個(ge) 非遺代表性項目、330餘(yu) 件作品,集中展示京津冀山水相連、人文相牽的曆史底蘊和文化風貌。
“太精致了,上麵還有敦煌飛天!”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展位前,傳(chuan) 來觀眾(zhong) 讚歎的聲音。燕子形狀的風箏上繪製著不同造型的飛天,惟妙惟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哈亦琦告訴記者,這次他特意帶來了一些近年來的新作品。“作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我們(men) 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去創新。大眾(zhong) 的審美水平在不斷提高,這也促使我們(men) 要一直向前走,不斷有新的創意。”
風箏製作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曆史,北京風箏哈風箏製作技藝講究“紮、糊、繪、放”四藝,在風箏的骨架結構和繪畫藝術上實現了技術與(yu) 藝術的融合,形成了獨特風格。
“哈氏風箏不僅(jin) 代表一個(ge) 家族的手藝,也是國家民間藝術的瑰寶。我正在做一項工作,用繪畫的形式把四輩人做過的風箏圖案留存下來,希望能為(wei) 後人留下風箏的藝術符號。”哈亦琦說。
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留住曆史記憶,傳(chuan) 承文化根脈。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展位前,不少觀眾(zhong) 排隊體(ti) 驗,北京市民楊女士帶著3歲的孫女彤彤一起印製了一幅“連年有餘(yu) ”。
“沒想到孩子對這個(ge) 特別感興(xing) 趣,這次展覽展出了好多咱們(men) 國家的文化瑰寶,我也希望孩子能從(cong) 小受到傳(chuan) 統文化的熏陶。”楊女士說。
“楊柳青木版年畫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也是天津的文化名片。”該展位負責人左玥告訴記者,“通過參加非遺展覽,能讓更多人認識、了解楊柳青木版年畫,非常開心。”
木製的織布機上,梭子快速穿梭於(yu) 密密麻麻的線間,仿佛跳動的小魚……同樣在中國展區內(nei) 的夏布織造技藝展示吸引了不少觀眾(zhong) 。“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織布工藝,感覺很新鮮,做工如此精巧,讓人印象深刻。”21歲的柴先生說。
“萬(wan) 載夏布是江西傳(chuan) 統手工布的典型,細密平整、堅韌耐用。”萬(wan) 載夏布織造技藝傳(chuan) 承人宋誌學說,“這次來到北京國際非遺周,除了展示,我也希望能多多學習(xi) 交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