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舞台美術如何創新發展
隨著人工智能、數字化應用快速演進,舞台美術的視野越來越開闊,觀念越來越先進,手法也越來越多樣。如何在新形勢、新機遇下把握發展方向、厘清創新思路、展現價(jia) 值內(nei) 涵,成為(wei) 行業(ye) 麵臨(lin) 的新課題、新挑戰。
近期,2023台湖舞美國際論壇在北京舉(ju) 辦。作為(wei) 世界劇院聯盟框架下的三大論壇之一,本屆論壇由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hui) 、國家大劇院、中國舞台美術學會(hui) 聯合主辦,來自世界劇院聯盟成員代表、國內(nei) 外知名藝術院團、藝術院校、行業(ye) 協會(hui) 的250餘(yu) 名專(zhuan) 家、設計師、學者,圍繞“場域·空間·外延”這一主題參與(yu) 討論。
創新戲劇空間結構
根據作家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四世同堂》演出至今已有13年,仍然是國家大劇院一票難求的全國巡演劇目。該劇主要講述了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祁、冠、錢三家人在抗日戰爭(zheng) 時期榮辱浮沉、生死存亡的故事。
為(wei) 了在有限的時間內(nei) 講述複雜的故事,該劇采用“新現實主義(yi) ”的表現手法,幾乎把半個(ge) 多世紀前老舍筆下的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複原到舞台上,巧妙展示了院內(nei) 、室內(nei) 和胡同風情,以疊化和演員推景的方式展開北京人民忍耐和鬥爭(zheng) 的抗戰生活畫卷。
“該劇燈光處理的配合使得舞台美術增強了時空結構的層次和美化的作用。”作為(wei) 該劇導演,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國家一級導演田沁鑫介紹,該劇四層的空間結構設計既簡潔又豐(feng) 富、既真實又抽象,在真假虛實之間遵循了中國式寫(xie) 意美學的精神表達,超越了傳(chuan) 統的現實主義(yi) 的空間概念,是一次有意義(yi) 的中國戲劇空間創新探索。
除新現實主義(yi) 空間的探索外,田沁鑫還致力於(yu) 表現主義(yi) 的空間探索。“如果說話劇《四世同堂》是多重空間環境,那麽(me) 話劇《北京法源寺》就是一個(ge) 空間內(nei) 的多重環境。”田沁鑫表示,“廟堂高聳,人間戲場”是話劇《北京法源寺》全劇的主題,同時也是建構該劇舞台空間的依據。通過精心打造,伴隨多媒體(ti) 設計環境的營造,觀眾(zhong) 可以在舞台上看到寺廟、朝堂和民間多種空間的平行展現,同時可以通過演員的表演在3個(ge) 空間流暢轉換,實現“廟堂高聳,人間戲場”空間的構思。
探索科技賦能舞美
“舞美與(yu) 戲劇、技術與(yu) 藝術千變萬(wan) 化的背後,是人們(men) 持之以恒對美的不斷追求。”中國舞台美術學會(hui) 會(hui) 長曹林表示,如今,數字化技術高速迭代,舞台美術運行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趨於(yu) 無限可能的空間設計,深度影響著戲劇舞台。
話劇《抗戰中的文藝》通過舞美設計和多媒體(ti) 的配合,將LED大屏與(yu) 去掉舞台側(ce) 幕搭建出鋼架的結構結合,利用透視關(guan) 係拓展視覺空間,讓縱深25米的國家大劇院戲劇場呈現出40多米深的空間,加之高大的框架結構與(yu) 多媒體(ti) 呈現出的同結構的頂棚,讓觀眾(zhong) 仿佛置身於(yu) 一座博物館的空間內(nei) 。“通過多媒體(ti) 影像設計對舞台空間進行結構性的拓展是這部劇最突出的創新,未來多媒體(ti) 影像和舞台空間的結合亦是世界舞台藝術發展的重要趨勢。”田沁鑫說。
在今年杭州第19屆亞(ya) 運會(hui) 開幕式上,在AR技術的加持下,超過1億(yi) 名“數字火炬手”會(hui) 聚成一個(ge) 具象的“數字人”,與(yu) 現場最後一棒火炬手共同點燃杭州亞(ya) 運會(hui) 主火炬塔,生動展現數字藝術和表演藝術深度融合。“數字世界給我們(men) 帶來是時間與(yu) 空間參與(yu) 的打破,我們(men) 每一個(ge) 不在現場的人都可以成為(wei) 數字人,而數字人又可以成為(wei) 每一個(ge) 人,這是數字藝術帶給我們(men) 的特別重要的一項突破。”中國舞台美術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伊天夫說。
伊天夫認為(wei) ,如今數字時代所用的技術十分平民化,盡可能讓每一個(ge) 人都能簡單地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這個(ge) 就要看我們(men) 的認知能力,看我們(men) 如何用語言來表達我們(men) 的思維,並把我們(men) 思維當中的所思所想準確地輸入給人工智能,讓它幫我們(men) 優(you) 化或者是演化,創造出心中所想的藝術世界。”
論壇舉(ju) 辦期間,台湖舞美藝術中心開放了舞美數字平台展示、“方寸之間”舞美展、台湖舞美圖書(shu) 館;特別策劃了全息影像、數字人、裸眼3D影像等新技術的展示,讓與(yu) 會(hui) 嘉賓充分感受前沿科技與(yu) 舞美藝術的融合魅力。作為(wei) 國內(nei) 最早將XR拓展現實技術運用到戲劇創作與(yu) 實踐中的中央電視台舞美設計師,慕峰在論壇上介紹了即將亮相的中國首部XR數字戲劇《麥克白》相關(guan) 情況,這部藝術與(yu) 科技跨界融合的新作將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全新的審美體(ti) 驗。
拓展劇場演出舞台
近年來,劇場藝術不斷推陳出新,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觀演關(guan) 係不斷被打破,表演空間也不再局限於(yu) 劇場。在中國舞台美術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劉杏林看來,常規劇場或者傳(chuan) 統演出場地的物理性拓展或外延幾乎已不是問題,但更值得關(guan) 注和深究的是,在演出空間的物理性外延中,觀念或思想認識的外延,對時間與(yu) 空間、看與(yu) 被看、現實與(yu) 虛擬、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等等戲劇關(guan) 係的重新思考。
在今年6月舉(ju) 辦的第15屆布拉格演出設計與(yu) 空間四年展(簡稱“布拉格四年展”)上,拉脫維亞(ya) 國家展獨特的參展方式吸引了劉杏林的注意。一支由四位設計師組成的名為(wei) “格拉菲內(nei) 斯”的舞台設計團隊和策展人在布拉格四年展開幕之夜從(cong) 裏加出發,與(yu) 劇作家和攝影師一起駕車啟程前往布拉格。途中的每一天,他們(men) 都以一種新的劇場空間、場景或表演幹預,探索戲劇的基本原則,並對沿途遇到的景物、天氣、人和非人類社區做出反應。
而在布拉格四年展現場,觀眾(zhong) 每天都可以同步在拉脫維亞(ya) 展位的屏幕上看到這些藝術家旅程的直播。在布拉格四年展閉幕當天,“格拉菲內(nei) 斯”團隊到達布拉格現場的展位,為(wei) 這場旅程秀畫上句號,其內(nei) 容和美學直接受到此次沿途經曆的影響。
劉杏林表示,這樣的旅程尋求的是全世界戲劇藝術家所關(guan) 心的一些基本問題的答案——當今戲劇的意義(yi) 和任務是什麽(me) ?這種新的意義(yi) 可以在什麽(me) 樣的戲劇空間中誕生?這種劇場如何與(yu) 地點、人物、景觀和情境共同創造?這些問題也明顯包含了對所有戲劇要素的重新定義(yi) 。(本報實習(xi) 記者 彭澳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