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貴州:農文旅融合促振興

發布時間:2023-10-30 10:2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陳冠合 王美瑩 嶽佳儀(yi)

  “舊說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聞天下泉,半落黔中鳴。”山清水秀的貴州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隨著產(chan) 業(ye) 化步伐不斷加快,旅遊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強勁動能,旅遊拉起鄉(xiang) 村的手,美美與(yu) 共往前走。

  沐浴秋日暖陽,記者來到距離“中國天眼”僅(jin) 10公裏的黔南州羅甸縣沫陽鎮大小井風景名勝區。連峰疊翠,綠竹叢(cong) 生,河水清澈見底。撐一隻排筏,景區船工羅明輝載著遊客徜徉於(yu) 碧波之上。

  “要串門,先劃船。”羅明輝說,直到20世紀90年代,從(cong) 村裏這個(ge) 寨到那個(ge) 寨,還隻能乘船走水路,去縣城不通硬化路。雖然到處青山綠水,但想過上好日子,隻能外出務工。

  城市人多向往山水田園,在沿海打工的羅明輝總會(hui) 想,要是我們(men) 村裏也能搞旅遊,那一定能吸引很多城裏人!

  “縣城通了高速,村裏通了油路,遊客多得像趕集!”講起大井村的變化,說起自己的夢想成真,老羅格外自豪。去年,結束了近30年的漂泊,他回到景區當上了一名船工,在家門口擺渡迎客。“這個(ge) 國慶假期,我一天就能賺四五百元嘞。”看到村裏旅遊如此火爆,羅明輝還盤算著要在自家裏開農(nong) 家樂(le) 。

  “現在景區和周邊旅遊服務等業(ye) 態,已經成了村集體(ti) 的主要收入來源。”大井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楊自衛介紹,大井村依托豐(feng) 富的旅遊資源,積極打造“組織強、產(chan) 業(ye) 興(xing) 、治理順、生態美”的生態旅遊示範村。2023年以來,大小井風景名勝區已接待遊客70餘(yu) 萬(wan) 人,帶動農(nong) 戶就業(ye) 600餘(yu) 人。

  貴州鄉(xiang) 村“看得見”的旅遊資源,正源源不斷變成農(nong) 民“摸得著”的紅利。

  漫步在遵義(yi) 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遠山如黛,田埂蔥蘢,入眼皆是青瓦白牆、錯落有致的黔北民居。

  在村民母先才家的土陶製作體(ti) 驗吧裏,一批小學生正在體(ti) 驗非遺製作。母先才用厚實而粗糙的手掌引導著稚嫩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捏著陶土,不到10分鍾,一隻屬於(yu) 小朋友自己的陶罐便在製陶機上成型。

  土陶製作工藝是花茂村有名的非遺項目,母先才更是幹了33年這門手藝。如今,他的陶藝館生產(chan) 的土陶產(chan) 品遠銷全國各地,家庭收入也翻了好幾倍。可說起曾經的苦日子,他卻覺得並不遙遠:“原來燒一次土窯,要三天三夜,濃煙滾滾。燒完一批窯,熏黑得連自己都認不出來。”

  花茂村以前的名字叫“荒茅田”,這裏曾經荒田遍地,茅草叢(cong) 生。村民們(men) 為(wei) 了補貼家用,農(nong) 閑時做土陶,挑十幾公裏到鎮上去賣。“那時候土陶能賺幾個(ge) 錢啊?年輕人隻能出去打工養(yang) 家。”母先才說,“都是因為(wei) 鄉(xiang) 村旅遊的發展,才帶活了我們(men) 這些傳(chuan) 統手藝人的生意。”

  2014年,楓香鎮打造“四在農(nong) 家·美麗(li) 鄉(xiang) 村”提檔升級示範點,邀請浙江大學團隊在白泥十字路口以土陶文化為(wei) 背景設計了陶藝文化創意一條街。母先才也把土窯全部換成了電窯,陸續推出各類新穎時尚的陶器,探索傳(chuan) 統工藝與(yu) 文化創意的結合,收獲了市場認可。

  如今的花茂村,花繁葉茂,名副其實。花茂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彭龍芬說:“現在我們(men) 村產(chan) 業(ye) 興(xing) 、生態優(you) 、鄉(xiang) 風好、民風順、黨(dang) 建強。花茂人的笑臉越來越多、越來越燦爛!”

  “我們(men) ‘村超’故鄉(xiang) 的黃金百香果,每一顆果子都是純甜的。”在黔東(dong) 南州榕江縣新媒體(ti) 產(chan) 業(ye) 園直播間裏,桌上擺滿了各色農(nong) 特產(chan) 品,村民吳家美正在直播帶貨。不遠處城北新區體(ti) 育館的球場上,貴州“村超”全國美食足球友誼賽火熱進行,前來現場感受比賽熱鬧氛圍的各地遊客絡繹不絕。

  持續出圈的“村超”賽事,火了旅遊,美了農(nong) 人。“在球場上嚐過我們(men) 啦啦隊送的黃瓜、西紅柿的遊客,都找到村裏頭來嘞,想要多買(mai) 些農(nong) 家新鮮菜帶走。”榕江縣陽光蔬菜種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楊求仙說,“背靠萬(wan) 畝(mu) 壩區,今年蔬菜收成好,銷路更是不愁!”

  今年9月底,“中國鄉(xiang) 村旅遊1號公路”全線啟動儀(yi) 式在黔東(dong) 南州雷山縣舉(ju) 行。這條全長488千米的旅遊線路,把黎平、從(cong) 江、榕江、雷山、台江、凱裏等6個(ge) 縣(市)43個(ge) 傳(chuan) 統村落串珠成鏈,將自然山水、古寨炊煙、田園牧歌融為(wei) 一體(ti) ,一開通就為(wei) 百村千寨帶來了旺盛的客流。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貴州旅遊人次、收入已恢複至2019年同期水平,第三季度和中秋、“十一”已大幅超過2019年水平,呈現火爆態勢。當前,通過進一步發展賞花經濟、開展特色村寨遊、開發鄉(xiang) 村旅遊伴手禮、打造農(nong) 文旅融合示範樣板等措施,貴州大力促進休閑農(nong) 業(ye) 與(yu) 鄉(xiang) 村旅遊高質量發展,不斷激發農(nong) 業(ye) 現代化和旅遊產(chan) 業(ye) 化新動能,形成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

  在貴州,旅遊與(yu) 鄉(xiang) 村的手正越拉越緊,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勢頭越發強勁。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30日 04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