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天地駕飛舟 太空快遞忙

發布時間:2023-10-30 10:36: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跨界出發

  領銜研製天舟

  2017年11月的一天,我接到工作調動電話,讓我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航天五院”),任中國空間站貨運飛船係統總指揮。對此,我非常興(xing) 奮、非常激動。作為(wei) 30年來一直與(yu) 衛星打交道的航天人,我有機會(hui) 領銜大航天器研製,並且參與(yu) 中國空間站建設這樣重大航天工程,倍感榮耀。

  我很快完成工作交接,開始全麵負責貨運飛船係統的工作。從(cong) 衛星領域轉到研製貨運飛船這樣的大型航天器,於(yu) 我而言,還是第一次,萬(wan) 事開頭難,唯有認真學習(xi) 、全麵了解,尤其是夯實基礎。

  怎樣才能夯實呢?在我看來,就是要把貨運飛船所有基礎方麵都掌握,特別是把相關(guan) 參考材料,從(cong) “薄”讀到“厚”,之後再從(cong) “厚”讀到“薄”。總指揮肩負很多行政和管理方麵的工作,但是我不想、也不能做一個(ge) “行政化”的總指揮,而是在深諳航天技術和業(ye) 務工作的基礎上,與(yu) 團隊一起討論解決(jue) 遇到的各種難題,應對各種類型的挑戰。

  從(cong) 零起步

  造就天舟一號

  說到中國的貨運飛船,當然要談天舟一號。我當年雖然沒有親(qin) 身參與(yu) 天舟一號的研製工作,但對研製的過程還是比較了解的。2011年初,中國貨運飛船進入方案研製階段,之後經征名被確定命名為(wei) “天舟”,該艘飛船被確定為(wei) “天舟一號”。作為(wei) 中國航天的嶄新型號,所有研製工作都從(cong) 零開始。研製團隊所有人員全身心投入其中,特別是一批二十八九歲的青年航天科技人員從(cong) 此與(yu) “天舟”結緣,伴隨它成長。

  經過6年苦功實幹,研製團隊把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方案裏畫了出來,在廠房中造了出來,在火箭上豎了起來。

  在初樣階段,研製團隊並行完成全密封、半開放兩(liang) 種構型貨船的詳細設計方案,為(wei) 未來的貨運飛船的型譜化“定型”。成功完成貨船初樣力學、熱學、電磁兼容性、大係統聯試等大型試驗後,研製團隊開始緊張地雙線作戰,一部分設計師奔赴海南文昌基地開展全密封構型船合練工作;另一部分則留在北京,繼續深入開展半開放構型船研製試驗。

  值得一提的是,在飛船研製從(cong) 一個(ge) 階段轉入下一個(ge) 階段之前,研製團隊通常進行一次“閉關(guan) 修煉”,主要任務是係統總結驗證、檢查產(chan) 品狀態、開展任務準備,仔細檢查試驗項目的海量數據,認真推演飛行任務中關(guan) 鍵事件、指令、飛控預案……通過“閉關(guan) 修煉”,研製工作更加紮實。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之後與(yu) 中國首個(ge) 真正意義(yi) 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成功交會(hui) 對接,完成在軌推進劑補加、天基測控等一係列任務,為(wei) 後續的載人航天器提供了先期充分的技術驗證。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任務由此勝利完成,中國空間站時代順利開啟。

  戰疫前行

  書(shu) 寫(xie) 天舟輝煌

  雖然有了之前的經驗,天舟二號的研製依然曆經各種艱辛,麵臨(lin) 一係列挑戰,其中不僅(jin) 有技術領域的攻堅克難、精益求精,而且還有世紀疫情的嚴(yan) 峻考驗。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天舟二號進行力熱試驗帶來了巨大困難,為(wei) 了確保試驗進度,我們(men) 在上海的總裝隊伍逆勢北上,在36小時完成1600公裏長途奔波。為(wei) 了開展天地測控對接試驗,我們(men) 的相關(guan) 團隊連續轉戰喀什、北京、青島、渭南等地,曆經1個(ge) 月,終於(yu) 完成試驗。

  中國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和“夢天”兩(liang) 個(ge) 實驗艙,以及天舟貨運飛船、神舟飛船組成。為(wei) 了驗證這樣複雜龐大係統設計的正確性,我們(men) 必須安排在天津航天城組織五艙聯試。而完成聯試任務,就必須把分散在各地的設計師等科研人員和航天員匯聚到那裏。我們(men) 想方設法、全力以赴,終於(yu) 克服了多地多次疫情帶來的人員流動難題,使大家完成集結。而後,我們(men) 嚴(yan) 格落實封閉管理製度,所有參與(yu) 人員保持駐地和試驗場地兩(liang) 點一線的行動軌跡,實施總裝和測控“兩(liang) 班倒”,連續奮戰。就這樣,五艙聯試工作持續了100多天。

  在聯試期間,我們(men) 一共設計了上千條測試項目,每艘船要測試1000小時到2000個(ge) 小時,各分係統團隊都紛紛參與(yu) 其中,特別是電總體(ti) 團隊,該團隊成員幾乎每天都在現場,參與(yu) 飛船的整個(ge) 測試過程並隨時準備處理各種問題。

  世上本沒有奇跡,隻有全力以赴的努力,我們(men) 所做的一切都是為(wei) 了確保萬(wan) 無一失。地麵上的任何一個(ge) 疑點都可能成為(wei) 飛船上天後在軌的問題。我們(men) 確保所有數據結果都符合預期,消除所有疑點,才放心護送天舟二號出征太空。

  或許是好事多磨吧,2021年5月20日和21日,天舟二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經曆了兩(liang) 次發射推遲。每一次都讓我像坐過山車一樣,內(nei) 心跌宕起伏。5月29日20時55分,搭載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準時點火發射,衝(chong) 天而起,直上九霄。約604秒後,飛船與(yu) 火箭成功分離,精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天舟二號作為(wei) 中國空間站關(guan) 鍵技術驗證階段發射的首艘貨運飛船,該次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貨物運輸係統的第一次應用性飛行。在接下來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們(men) 都緊盯著屏幕上跳動的數字,跟蹤著它的軌跡。天舟二號就像一個(ge) 聽話的孩子,曆經8小時,按照既定程序,精準完成了遠距離追擊,近距離尋的、接近、對接,最終把重達6.8噸的物資通過“萬(wan) 裏穿針”的方式帶到了天宮空間站。

  2022年3月31日,天舟二號實施受控離軌,再入大氣層,精彩謝幕。回顧夜以繼日加緊研製天舟二號的歲月,回顧密切關(guan) 注著它在軌運行的日子,我們(men) 感謝與(yu) 其的特殊緣分,它給了我們(men) 所有團隊成員深度參與(yu) 中國空間站建設任務的機會(hui) ,讓我們(men) 深感驕傲和自豪。

  “軟硬”兼施

  打造“數字天舟”

  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進步,模擬仿真設計工具、仿真分析軟件有了長足發展,再加上日益增強的計算能力等,貨運飛船研製獲得更強有力的支撐。同時,我們(men) 團隊決(jue) 心充分利用這些新的技術和工具,在虛擬世界造一艘“數字天舟”。

  在一個(ge) 統一搭建起來的數字平台上,我們(men) 團隊的多名設計師,按照通用規則,按照各自的權限,對自己所負責的部分進行設計,數字化設計文件下廠,交由數控機械加工,全程沒有紙質圖紙文件,不用人工審簽。通過數字流程,“數字天舟”的數據被傳(chuan) 輸到製造設備上,設計師就可以製造出真實的各種結構、部件、管路……

  在傳(chuan) 統模式的構型布局設計中,我們(men) 通常需要在二維圖紙中進行設備布局、調整、送審,而采用全三維數字化設計後,我們(men) 可以在一個(ge) 設計平台上,快速設計、快速仿真、快速迭代。而通過數字化設計文件下廠,數控機械加工,全程“無紙化”工作,不僅(jin) 提高了設計效率和設計質量、縮短了設計周期,而且降低了設計成本。

  我們(men) 研製的貨運飛船有100多個(ge) 軟件,擁有很強的數據處理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係統在軌重構能力。不僅(jin) 如此,地麵工程師還可以通過天地測控鏈路通道,遠程修改或重構軟件,賦予軟件更多功能。

  在貨運飛船的測試和總裝環節,我們(men) 深切感受到數字化帶來的便利。比如,我們(men) 采用自動化係統開展測試,實現測試用例自動生成,執行過程中不需要人員介入,就可以實現“一鍵式”測試。此外,我們(men) 還采用了全數字化總裝研製的型號,開發了以三維數字化結構化工藝設計係統、結構化照相係統等為(wei) 代表的數字化協同平台,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貨物管理方麵,我們(men) 建立了地麵到雲(yun) 端的全任務周期物資數字化管理係統,實現貨物自動信息錄入、物資取放動態的信息管理、貨物的布局和配平、質量特性計算等。同時,該係統還采用了虛擬現實技術,為(wei) 航天員提供可視化的作業(ye) 指導書(shu) 。

  創新無涯

  未來值得期待

  “成功是差一點點失敗,失敗是差一點點成功”,這是航天領域流傳(chuan) 甚廣的一句話。衛星與(yu) 返回技術專(zhuan) 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希季也曾深刻指出:“搞工程必須堅持零缺陷,如果有缺陷,那工程就是零。”這“一點點”和“零缺陷”的背後,有無懼挑戰的精神,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神,有多維度保障、通力協作攻克難關(guan) 的精神。

  我們(men) 在兩(liang) 年之內(nei) 成功發射了4艘貨運飛船,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成功做到這一點,我們(men) 靠的是不斷推進技術體(ti) 係創新、大力優(you) 化研製流程;從(cong) 更深層次上說,靠的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guan) 、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現在,貨運飛船的設計階段已經結束了,天舟二號、天舟三號、天舟四號等貨運飛船為(wei) 組批投產(chan) ,狀態相對穩定,能夠最大程度保證載人航天工程的速度與(yu) 質量。

  設計階段結束了,但不意味著設計就凝滯了,相反,我們(men) 將繼續在貨運飛船的設計上不斷推進技術創新,以實現更快的運輸速度、更大的載重能力、更高的運輸效能、更多的先期技術驗證,增加返回的能力,以便及時傳(chuan) 回太空的科研成果。這將為(wei) 中國空間站運營提供更好的服務和保障。

  宇宙空間星漢燦爛、了無際涯,人類對太空的每一次叩問,都是新一次空間探索的開始。“天舟”將助力中國航天駛向更輝煌的未來,為(wei) 人類探索太空作出更卓越的貢獻。

  (本文作者馮(feng) 永,為(wei) 中國空間站貨運飛船係統總指揮,由鄧雨楠根據作者口述整理)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