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老年人情感需求 幫助老年人健康用網
最近,老年人“互聯網追愛”現象引發大眾(zhong) 熱議。在年輕人眼中“土味”“油膩”的主播卻受到大爺大媽們(men) 的喜歡,並頻頻向其“示愛”、互動,讓人很不理解。
“老年人願意關(guan) 注、點讚、評論、打賞喜歡的主播,因為(wei) 他們(men) 的現實情感需求未被滿足。”近日,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發布《老年人情感關(guan) 懷與(yu) 短視頻使用價(jia) 值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並聯合中國青年報社主辦“正視老年人情感需求幫助老年人健康用網”主題研討,解釋了這一現象。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直擊老年人現實遭遇的“情感困境”,指出互聯網對老年人關(guan) 係需求具有補充和豐(feng) 富作用,同時進一步提出短視頻使用有助於(yu) 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呼籲社會(hui) 各界理性看待老年人用網行為(wei) ,共同幫助老年人健康用網。
不少年輕人對老年人情感需求認識不充分
《報告》對全國2000餘(yu) 位老年人進行了調研及訪談,同時借鑒了大量心理學研究成果。“老年人也有進行人際聯結、感受人際溫暖、獲得情感歸屬的需求,有‘被愛’和‘主動去愛’的需求,”《報告》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彭華茂說,“短視頻對一些老年人來說是情感連接,生活中缺少愛,所以利用短視頻緩解孤獨,彌補情感空虛。”
68歲的劉麗(li) 霞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平時子女工作忙,想聯係又怕打擾他們(men) ,“轉發短視頻是希望和他們(men) 分享”。
記者還采訪到另一位老人胡春榮,他今年76歲,喜歡扭秧歌,他的短視頻賬號裏,劃幾下就能看到一個(ge) 秧歌表演。去年老伴去世後,胡春榮一個(ge) 人守在房間裏無所事事,隻能靠刷視頻來打發時間。
《報告》提到,中老年人的孤獨感普遍存在,他們(men) 苦於(yu) 在生活裏遇到困難或者遭遇人生變故時無人述說,需要填充生活中的空白。
北京大學心理與(yu) 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昕以“老漂一族”舉(ju) 例:“他們(men) 離開原本熟悉的人和環境,去到陌生的城市,無法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因此需要通過線上互動維護原有社交網絡,緩解線下弱化的社交帶來的負麵心理影響。”
但在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晶看來,線上活動雖然可以補充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但永遠無法完全替代線下。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yu) 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愛也認為(wei) ,短視頻的使用可以幫助老年人拓展社會(hui) 網絡,進一步促進他們(men) 參與(yu) 到線下的一些活動,加強跟社會(hui) 的連接。
胡春榮就通過短視頻,認識了遼寧的一支秧歌隊。現在他每天都要到附近公園跳半個(ge) 小時,也交到了幾位知心朋友。
然而,調查發現,一些年輕人對老年人情感需求的認識不充分,將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局限在親(qin) 子關(guan) 係上。“家庭成員也需要給老年人提供更多情感支持和連接,多抽出時間陪伴老人。”彭華茂建議,要正視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督促平台開發“適老化”版本。
老年人上網,別隨便貼“標簽”
“社會(hui) 普遍存在對老年群體(ti) 的刻板印象。”研討會(hui) 現場,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唐丹說。她在調研時發現,在互聯網上檢索“老年人互聯網”等關(guan) 鍵詞,大多數結果帶有悲觀、消極的情緒色彩,一些標題多使用“沉迷”“成癮”“被騙”等字眼,但仔細閱讀正文,並沒有客觀的數據支撐。
在唐丹看來,這種帶有主觀色彩的報道,一方麵容易誤導公眾(zhong) ,使得社會(hui) 對老年人互聯網使用產(chan) 生錯誤的、不全麵的認知,另一方麵也給老年人帶來心理壓力。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王大華認為(wei) ,這是一種“年齡歧視”,是一種將互聯網使用行為(wei) 按照年齡而區別對待的雙標現象。“在身體(ti) 情況、經濟能力允許的前提下,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行為(wei) 應該被尊重。”王大華說。
楊秀英今年61歲,看起來很時髦,大紅絲(si) 巾搭在兩(liang) 肩,妝容略顯濃豔。她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和朋友們(men) 在網絡上買(mai) 東(dong) 西,也會(hui) 仔細研究店鋪是不是可靠。”她的感受是,身邊很多老年人的防騙意識提高了很多。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hui) 智慧醫養(yang) 分會(hui) 副主任王傑認為(wei) :“應關(guan) 注老年人認知水平下降的客觀事實,給予老年人必要的保護和幫助。建議自媒體(ti) 平台幫助能力下降的老年用戶能夠安全使用各項功能,讓平台更適老。”
李晶也表示,老年人在網絡上被騙的案例具有警示意義(yi) ,幫助老年人提升網絡素養(yang) ,使他們(men) 更好地識別網絡風險,適度、健康地使用互聯網,是老年人社會(hui) 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
老年朋友要學做短視頻的“導演”和“演員”
《報告》還顯示,老年人觀看正能量直播的頻率越高,其基本心理需求越能得到滿足,進一步降低其抑鬱水平,提高其社會(hui) 適應性。從(cong) 調研的整體(ti) 情況來看,老年人平均常看短視頻類型達到11種。豐(feng) 富的內(nei) 容不僅(jin) 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具有積極影響,還能消除過度使用造成的不良影響。
此外,在認知與(yu) 技能素質方麵,老年人在短視頻平台的互動行為(wei) 越多,越有益於(yu) 其獲得積極的生活態度,進一步提升數字素養(yang) 。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yu) 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愛指出,使用抖音等短視頻產(chan) 品對老年人線下活動、社會(hui) 交往、社會(hui) 貢獻以及自身成長具有促進作用。“大多數老年人將短視頻作為(wei) 學習(xi) 工具,掌握資訊、知識和技能,並應用於(yu) 線下交往和生活實踐,豐(feng) 富、滿足了老年人的現實需求。”靳永愛說。
在58歲的劉稼明看來,短視頻對他而言是一個(ge) 了解時事新聞的資訊平台,也是一個(ge) 接收不同思想的渠道。“我關(guan) 注了一些分析時事的賬號,最近比較關(guan) 注巴以衝(chong) 突。”劉稼明告訴記者。
作為(wei) 老年教育實踐者,北京東(dong) 方老年研修學院研究員楊文霞認為(wei) ,短視頻和直播已經成為(wei) 老年教育的重要途徑。“老年朋友們(men) 不但要做短視頻和直播的‘觀眾(zhong) ’,也要學做‘導演’和‘演員’,通過展示自身才華和獨特魅力來找到價(jia) 值感,激活身上的能量圈。”
保障老年人用網安全是發揮互聯網積極作用的前提,也是社會(hui) 各界協同努力的目標之一。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yu) 傳(chuan) 播研究院副教授何其聰呼籲互聯網平台積極進行內(nei) 容治理,打擊網絡謠言和網絡詐騙,尤其注意老年健康、醫療內(nei) 容的質量把控等問題。(實習(xi) 生 趙雪霏 記者 李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