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飛鳥 城市更美好
光明日報記者 徐譚
前不久,家住四川的動物研究者趙先生在城區目睹了令人痛心的一幕,十餘(yu) 隻鳥因誤撞建築物而墜地死亡,其中還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紅嘴相思鳥。江蘇某車主在城市公路駕駛機動車,迎頭撞上低空飛過的珠頸斑鳩,鳥兒(er) 當場死亡。而在國外,近千隻候鳥在遷徙過程中撞上美國芝加哥麥考密克會(hui) 展中心大廈明亮的玻璃幕牆後死亡,引發全球關(guan) 注。
鳥類是城市中人們(men) 最常見的“動物鄰居”。作為(wei) 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鳥兒(er) 們(men) 過得好不好,反映著城市生態環境狀況。然而,對鳥類來說,城市生活麵臨(lin) 著諸多威脅,林立的高層建築、縱橫的交通網絡、夜間照明以及城市建設擴張過程中對原有生境的改變,都會(hui) 影響鳥類的生存。
全球九條候鳥遷飛通道,有四條經過中國。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國家之一,擁有1400餘(yu) 種鳥類,僅(jin) 在首都北京,就有超過500種鳥類。202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第二階段會(hui) 議在主席國中國的引領下通過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將“確保城市規劃中的生物多樣性包容性,增強本地生物多樣性、生態連通性和完整性,改善人類健康和福祉以及與(yu) 自然的聯係”列為(wei) 未來全球共同行動目標。如何將城市建設成為(wei)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家園?專(zhuan) 家學者紛紛將關(guan) 注的目光投向城市裏的鳥類。
城市飛鳥“居大不易”
鳥類誤撞建築物導致傷(shang) 亡,是一個(ge) 全球性生態問題。據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管理局估計,玻璃建築每年“殺死”超過3.6億(yi) 隻鳥;在英國,每年因為(wei) 玻璃幕牆而奪去生命的鳥類達1億(yi) 隻。
自20世紀80年代玻璃幕牆建築引入至今,短短幾十年間,我國已成為(wei) 世界最大的玻璃幕牆生產(chan) 和使用國,玻璃幕牆麵積占全球的80%以上。走在各地城市馬路上,這類建築隨處可見。與(yu) 此同時,鳥類誤撞玻璃幕牆傷(shang) 亡的新聞報道也多次見諸報端網絡。
記者從(cong) 近日召開的全球濱海論壇“生物多樣性(鳥類)友好型城市發展”專(zhuan) 題研討會(hui) 上獲悉,“全國防鳥撞行動網絡”的研究團隊和相關(guan) 機構在2022年秋季至2023年春季對近1041棟建築開展調查,共發現190起鳥撞建築物事件。死亡個(ge) 體(ti) 中,包括紅喉歌鴝、紅脅繡眼鳥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
當夜幕降臨(lin) ,華燈初上,城市中還潛藏著一種威脅——光汙染。已有研究表明,為(wei) 了躲避天敵和高溫日曬,許多候鳥遷徙時選擇在夜間飛行。然而,不少候鳥卻在城市燈光中迷失了方向。
每年9月11日夜晚,美國康奈爾大學鳥類學實驗室安德魯·法恩斯沃思博士都會(hui) 將雷達對準紐約市曼哈頓上空的兩(liang) 個(ge) 巨大藍色光柱,這是“‘9·11’國家紀念博物館”一年一度的燈光秀。監測發現,燈光開啟後該區域出現的飛鳥數量會(hui) 急劇增加。“在強光刺激和幹擾下,鳥類的導航和感知係統失靈,偏離遷徙航向,從(cong) 而大大增加了誤撞樓宇的風險。”安德魯·法恩斯沃思說。
晝夜川流不息的城市交通路網也會(hui) 對一些野生動物的行為(wei) 造成幹擾。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環境中心研究員王雲(yun) 介紹,線性交通基礎設施會(hui) 影響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具體(ti) 包括棲息地喪(sang) 失、退化和破碎化。交通設施還可能對野生動物的移動及種群間交流造成不同程度的阻隔效應,由此產(chan) 生的長期效應是降低物種的遺傳(chuan) 多樣性,威脅區域內(nei) 各物種種群的生存能力和生態係統平衡。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李忠秋教授團隊聚焦交通設施對“動物鄰居”們(men) 的影響,在南京市三級以上總計200公裏長的各類路段開展調查監測,一年間共記錄到20多種近300隻動物與(yu) 車輛相撞導致動物傷(shang) 亡的“路殺”事故。其中,野生鳥類占大多數,尤以烏(wu) 鶇和樹麻雀居多,兩(liang) 者均為(wei) 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hui) 價(jia) 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鳥類難以適應的“都市法則”
當越來越多的玻璃幕牆映上鳥兒(er) 死亡的倒影,當原本便利人類生活的照明和交通設施不斷對鳥類生存帶來困擾,人們(men) 在痛心之餘(yu) 不禁產(chan) 生疑問:城市發展與(yu) 鳥類保護之間的矛盾是否不可調和?城市規劃建設和動物生態領域的專(zhuan) 家,紛紛從(cong) 曆史脈絡和科學數據中抽絲(si) 剝繭,尋找問題的症結。
“玻璃幕牆發明和使用的曆史已走過半個(ge) 多世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毛其智告訴記者,玻璃幕牆在誕生之初,因美觀、成本低而大受歡迎。然而,玻璃幕牆在熱脹冷縮作用下易發生高空爆裂事故。出於(yu) 安全性考慮,某些區域開始限製使用。20世紀70年代全球能源危機後,人們(men) 對於(yu) 節能建築的呼聲高漲。受此驅動,玻璃幕牆材料技術不斷改進,安全性和保溫性得到提升。加之裝飾玻璃幕牆的建築具備地標效果和廣告效應,這類建築便再度受到追捧。
美觀前衛的人類建築緣何成為(wei) “鳥類殺手”?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馬誌軍(jun) 從(cong) 鳥類生態學角度給出了解釋。鳥類有自己強大的“定位導航係統”,不同鳥類在飛行中判斷方位的機理也不盡相同。有的鳥會(hui) 憑借地磁場、偏振光判斷方向,還有的鳥憑借強大的記憶往返萬(wan) 裏而不迷航。例如,北京雨燕最遠可遷飛至非洲南部,來年同一隻雨燕仍能準確回到北京曾經的巢址“頤和園八方亭”。
但是,再強大的定位係統也會(hui) 有“信號盲區”,玻璃幕牆給飛鳥造成了不小的困擾。馬誌軍(jun) 補充道:“玻璃幕牆倒映天空和附近樹林的影像,會(hui) 使鳥類產(chan) 生錯覺;玻璃反射陽光會(hui) 暫時造成鳥兒(er) 視覺障礙,來不及躲避;透明玻璃還會(hui) 使飛鳥誤以為(wei) 沒有障礙,義(yi) 無反顧地衝(chong) 向玻璃。鳥兒(er) 一旦發生錯覺,朝玻璃幕牆飛去,結果很可能是非死即傷(shang) 。”
城市燈光照明的發展曆史比玻璃幕牆更久遠。今天,LED燈憑借使用壽命長、節能等優(you) 點迅速在世界各地廣泛應用。然而,LED燈會(hui) 發出藍光。雲(yun) 南大學生態與(yu) 環境學院趙雪冰博士在比較鳥類對不同波長光線的反應後發現,藍光會(hui) 引起候鳥最強烈的趨光性反應。該實驗結果或許解釋了美國紐約曼哈頓衝(chong) 天光柱吸引大批飛鳥的奇異現象。
城市建設擴張對原有棲息環境的改變,也會(hui) 壓縮鳥類的生存空間,改變它們(men) 的生活習(xi) 性。據北京中軸線遺產(chan) 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袁學軍(jun) 介紹,北京雨燕是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鳥,每年在中國的北京、天津等地和遙遠的非洲南部之間往返遷徙。曆史上,它們(men) 喜歡在高大的木質建築物上築巢繁衍。然而,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強度不斷增大,木質建築被大量拆除,北京雨燕的棲息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近年來人們(men) 發現,北京雨燕會(hui) 在現代高大的仿古建築、立交橋孔洞或縫隙中繁殖。這被視為(wei) 對城市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性選擇。
建設鳥類友好城市
前不久,“深圳一大樓貼膜防止鳥撞”的話題衝(chong) 上社交網絡熱搜。工人師傅們(men) 小心翼翼地在大樓外側(ce) 貼波點貼紙,以便遷徙的鳥兒(er) 們(men) 能“看清楚”玻璃,防止發生“鳥撞”事件,引來網友點讚。同時,也有網友呼籲幹脆在城市建設中禁用玻璃幕牆。
對此,毛其智坦言,從(cong) 世界範圍來看,還沒有哪個(ge) 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玻璃幕牆;從(cong) 建築創作和市場發展來看,一時也很難作出根本性改變。目前的共識是,有關(guan) 各方都要積極應對因使用玻璃幕牆而產(chan) 生的生態問題和其他環境問題。
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彬彬建議改造玻璃幕牆建築,盡可能地對鳥類起到提示或警示作用。比如,在玻璃幕牆建築增加防鳥撞設施,包括使用帶有蝕刻和釉彩的玻璃,或張貼防鳥撞貼紙等。在“全國防鳥撞行動網絡”誌願者的呼籲和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都市樓宇建築加入防鳥撞行動當中,為(wei) 保護鳥類作出改變。
針對夜間光汙染的幹擾,安德魯·法恩斯沃思博士給出的建議簡單易行——關(guan) 燈。他在紐約曼哈頓現場監測發現,光柱關(guan) 閉後僅(jin) 僅(jin) 一分鍾,該區域上空飛鳥的數量便急劇下降,又過了兩(liang) 分鍾,數量已非常少。“我們(men) 隻要把特定區域或樓宇內(nei) 的照明光源消除掉,黑色窗戶和天空可以拯救鳥的生命。”他說。
近年來,中國已經有城市為(wei) 減少光汙染而采取行動。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城市照明中心規劃師楊豔梅介紹,該中心在2021年就已經編製了《深圳市城市照明專(zhuan) 項規劃修編》,劃定暗夜保護區範圍。並在後續項目中從(cong) 燈光管控視角提出候鳥友好的照明設計要求,包括在特殊區域整體(ti) 降低照明亮度;嚴(yan) 禁采用全樓身覆蓋式媒體(ti) 立麵,嚴(yan) 禁采用激光和大功率光束燈,嚴(yan) 格限製輪廓照明和向天空產(chan) 生過量逸散光的照明方式,嚴(yan) 格限製上射照樹燈等。今年10月,深圳灣濱海公園為(wei) 了將燈光影響降到最低,在夜間候鳥活動的高峰時段到來前關(guan) 閉燈光,獲得網友公眾(zhong) 紛紛點讚。
北京林業(ye) 大學植物景觀研究中心副主任尹豪認為(wei) ,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改善有賴於(yu) 城市綠地和城鄉(xiang) 綠地空間網絡的係統化建設。“應保留近自然的城市荒野地帶,同時借助連續大片的帶狀適宜生境,如河流水體(ti) 建設綠地,打造生態廊道,恢複和提升城市生態連通性,以便支撐野生動物生活、移動和擴散。”例如,廣東(dong) 省近年來通過以線(河流)串點(濕地、自然保護地)的搭配,構建水鳥遷移廊道,吸引了眾(zhong) 多鳥類在廣州等城市安家落戶。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市政規劃交通規劃所工程師雷曉寒看來,在打造生態廊道的同時,還應注意降低城市交通對鳥類等野生動物的影響,“比如,優(you) 化公路選線避免穿過重要棲息地,禁鳴、限速、遮光,以及合理設置動物通道,合理布置道路綠化等”。
為(wei) 了留住城市飛鳥,人們(men) 還可以做得更多。北京野生動物保護協會(hui) 、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技館自2017年起開始在北京城區開展北京雨燕科學調查項目,項目號召廣大市民參與(yu) 北京雨燕調查,並積極與(yu) 北海公園、景山公園、頤和園等公園合作,樹立北京雨燕知識科普展板,設計推出雨燕文創產(chan) 品,免費向市民發放,讓保護野生鳥類的理念在全社會(hui) 生根發芽。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31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