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家校關係如何構建
【記者調查】
教師被“擴大化舉(ju) 報”折射出家校之間有效溝通缺位——
理想的家校關(guan) 係如何構建
光明日報記者 鄧暉
“家長、教師和學生的關(guan) 係,可以用等腰三角形做比喻:學生是頂點,家長和教師是底邊的兩(liang) 個(ge) 點。底邊越長,頂點越低;底邊越短,頂點越高。說明家長和教師距離越遠,學生的發展水平越低;家長和教師的距離越近,學生的發展水平越高。”東(dong) 北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趙剛說。
開車上下班、上課穿裙子、在校點外賣……近日,湖北省一小學教師被家長以各種“無厘頭”由頭舉(ju) 報的新聞引發公眾(zhong) 關(guan) 注。由此,因擴大化舉(ju) 報甚至不實舉(ju) 報引發的師德負麵輿情讓不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如履薄冰,甚至出現了少數教師因害怕“多做多出錯”而索性“躺平”的現象。
與(yu) 一些家長對教師缺乏信任、動不動就要舉(ju) 報的行為(wei) 相反,記者還聽到了這樣兩(liang) 種聲音:一些家長直言,“還敢這樣找碴?我們(men) 平時哄著老師都來不及!”還有一些家長表示,“根本不願意接到老師信息,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無論哪一種態度,都折射出當前家校之間有效溝通缺位、相互理解與(yu) 信任缺失,不能形成良好共育關(guan) 係的現實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觀念的更新,近年來,有關(guan) 部門出台了一係列有關(guan) 家校合作的指導意見,各中小學校也紛紛展開了關(guan) 於(yu) 家校協同育人的實踐。但現實中,一些地方家校關(guan) 係為(wei) 何緊張?家與(yu) 校之間哪些溝通的鴻溝有待彌合?該如何引導家校從(cong) 猜疑走向理解,從(cong) “對立”走向共育?
1 “不平等”的家校關(guan) 係中沒有贏家
連著熬了兩(liang) 個(ge) 晚上給孩子做手工作業(ye) 後,北京家長李潔菲有點崩潰,“一年級的科學作業(ye) ,讓用豆子做裝飾畫。我一個(ge) 大人都滿手膠水地搞了好幾個(ge) 小時,孩子怎麽(me) 可能獨立完成?要不是想著孩子還要在校學習(xi) 六年,我真想打電話投訴:為(wei) 什麽(me) 要布置超出孩子能力範圍之外的作業(ye) ?”
但除了“用想象安慰一下自己”之外,她想不到更好的溝通辦法:“想問老師又不敢,怕孩子被‘穿小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現實中,少數家長會(hui) 以投訴、舉(ju) 報等形式處理家校矛盾,但令很多教師和家長倍感困擾的是:為(wei) 何在通信如此發達的今天,家與(yu) 校之間卻隔著一堵厚厚的“心牆”。
有教師指出,當前與(yu) 學校溝通不暢的家長中存在兩(liang) 個(ge) 極端:一些家長習(xi) 慣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學校教育,以精細化方式對待孩子的培養(yang) ,成為(wei) 參與(yu) 溝通的“高敏感家長”。“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動不動就舉(ju) 報、投訴。”北京某中學教師無奈地說。還有一些“不配合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後,認為(wei) 學習(xi) 就是學校的事,甚至老師主動聯係家長溝通孩子問題,家長也在敷衍,成為(wei) “沉默型家長”,不主動、不拒絕、不溝通。
也有家長認為(wei) ,現在通信手段便捷了,教師卻變“懶”了,給學生檢查、批改作業(ye) 都成了家長的事,“平時沒事很少主動聯係家長好好溝通孩子情況,一找你,不是告狀就是安排任務。家長不敢得罪老師,隻好被動接受。”
種種“不平等”的家校關(guan) 係中,總有一方覺得“自己是弱者”,需要忍氣吞聲。而一旦陷入家與(yu) 校的角力之中,則注定沒有贏家。
因為(wei) 罰站了在課堂上搗亂(luan) 的學生,某中學教師劉倩(化名)被家長以“體(ti) 罰學生”為(wei) 由舉(ju) 報。在家長的一再要求下,學校對她進行了口頭批評,扣罰了津貼,還暫停了她的班主任工作。鬱悶委屈時,有朋友出主意:重點“關(guan) 注”這個(ge) 孩子的學習(xi) 問題,在上班時間約談其家長。
她如法炮製了。幾次三番下來,經不起“折騰”的家長開始主動示好。可劉倩卻並沒有想象中的暢快,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疲憊感,“孩子確實存在學習(xi) 問題,但這樣摻雜了私心的解決(jue) 方式,在雙方心裏都結下了疙瘩。”
“家長、教師和學生的關(guan) 係,可以用等腰三角形做比喻:學生是頂點,家長和教師是底邊的兩(liang) 個(ge) 點。底邊越長,頂點越低;底邊越短,頂點越高。說明家長和教師距離越遠,學生的發展水平越低;家長和教師的距離越近,學生的發展水平越高。”東(dong) 北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趙剛說,“人類教育發展到現在,一個(ge) 被證明了的有效經驗就是:家長參與(yu) 是現代學校製度建設與(yu) 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環。沒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學校教育體(ti) 係必定問題叢(cong) 生,單就學校教育進行改革的思維方式已經不適合這個(ge) 時代。”
2 單向度的家校溝通無法滿足現實需求
近年來,“家校合作”早已成為(wei) 各地教育探索的關(guan) 鍵詞。記者發現,有關(guan) 部門出台了一係列家校合作指導意見,多地中小學校也在探索家校協同育人的具體(ti) 做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更是讓家庭教育從(cong) “家事”上升到“國事”的高度。
一係列探索的出發點,就是要突破家校合作的瓶頸,通過家校社有效合作助力人才培養(yang) 。
“長期以來,人們(men) 一提到教育,馬上想到的就是學校教育,認為(wei) 教育隻是學校的事。很多教育工作者也認為(wei) ,教育必須要由具備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的人來進行,結果學校越來越封閉,教師越來越辛苦,學校背負起了無限責任。”趙剛認為(wei) ,盡管家庭教育促進法對家庭責任進行了界定,但在具體(ti) 的教育情境中,人們(men) 根深蒂固的觀念要改變,需要一個(ge) 艱苦的過程,“迫切需要提升家長的素質與(yu) 家長教育的水平。”
多位受訪者表示,一方麵家長與(yu) 學校協作教育的素養(yang) 不足,另一方麵,他們(men) 對於(yu) 參與(yu) 學校管理和監督的意願卻較為(wei) 強烈,對於(yu) 學校管理的透明化要求也越來越高。與(yu) 此同時,當前家校溝通的方式方法也存在較多問題,進一步導致了家校矛盾的產(chan) 生。
“我們(men) 曾經統計,參與(yu) 調研的2400多名家長中有90%喜歡和教師麵談,認為(wei) 這樣效果最好,而72.2%的教師選擇了電話聯係,如需和家長麵談,78.5%的教師選擇了上班時間。”趙剛說,“從(cong) 問卷結果我們(men) 可以看出,在聯係家長的次數和形式上,教師有矛盾心理,擔心時間和經濟上付出太多卻難達到教育效果,是影響家校關(guan) 係良性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長參與(yu) 學校教育大多局限於(yu) 外在形式的家長會(hui) 、開放日、作業(ye) 展覽、家長培訓等,較少觸及深層結構的課程建設、教學活動和學校管理。家長感覺更多的是作為(wei) 一個(ge) 知情者被動接受一些信息,作為(wei) 一個(ge) 旁觀者參與(yu) 一些活動,作為(wei) 一個(ge) ‘執行者’被安排一些本該由教科院完成的任務,部分家委會(hui) 又被異化為(wei) ‘替學校說話’的代言人,成為(wei) 低層次付出的家長誌願者。這種單向度的溝通方式沒有體(ti) 現出對家長的尊重,也沒有保證家長權利的行使。”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趙瀾波認為(wei) ,當前家校溝通工作很多還停留在表麵,在推動家長深度參與(yu) 育人工作方麵缺乏相應的製度安排,合作連續性不強、深度不夠、係統性差。
此外,部分學校在輿情處置、依法治教方麵存在短板,也使得一些家長形成了“舉(ju) 報是‘短平快’溝通”方式的錯誤認知。
“家長動不動就打12345市民熱線,一是可能找不到別的溝通渠道,二是感覺別的渠道可能會(hui) 因為(wei) 校方‘和稀泥’而形同虛設。可一旦有‘接訴即辦’且納入學校綜合評估的投訴熱線介入,學校往往會(hui) 選擇息事寧人,甚至為(wei) 平息輿論不分青紅皂白就拿涉事老師開刀。”一位教師反映。
3 最好的教育,是家長信任老師、老師全力以赴
“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長信任老師、老師全力以赴。”受訪專(zhuan) 家認為(wei) ,隻有消解對立情緒,改變功利化的家校關(guan) 係,強化協作和情感互動,才能打破“心牆”,妥善解決(jue) 當前家校信任問題,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這首先需要建立在家長、教師對家校共育有著共同認知的基礎上。
“如果家長對自身教育責任缺乏清晰認知,又不具備家庭教育能力,談何共情和理解?”山東(dong) 省泰山教育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海濤認為(wei) ,當前多地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都有待加強,“很多學校利用一年幾次的家長講堂、線上工作坊等形式培訓家長,約請專(zhuan) 家授課,但這隻是‘喚醒’家長的第一步。僅(jin) 止於(yu) 此,家長會(hui) 覺得空洞說教、脫離實際。應加強對家長教育的專(zhuan) 業(ye) 性、係統性和操作性的研究探索。”
教師也需要進一步提升家校溝通的能力與(yu) 技巧。
“因為(wei) 突發情況,學校不得不在三個(ge) 月內(nei) 連續兩(liang) 次更換班主任。最後,我硬著頭皮‘上崗’。”第一時間召開家委會(hui) ,換位思考表示理解家長的反應,並詳細介紹了事情緣由,繼而給出詳盡的班級工作規劃,還以個(ge) 別意見最大的關(guan) 鍵家長為(wei) 突破口“化敵為(wei) 友”……一次“化幹戈為(wei) 玉帛”的經曆,讓北京市門頭溝區育園小學教師賴曉妃感觸頗多:“發生家校矛盾時,不要抵觸、回避,要把握最佳時機及時主動溝通,還要廣開渠道傾(qing) 聽各方麵的聲音,根據合理意見建議及時調整教師行為(wei) ,甚至反饋給學校促成改進。”
趙瀾波建議,麵對失實舉(ju) 報,既要為(wei) 教師提供必要的製度性保護,還應該積極探索和建立更加柔性、多元、深入的家校溝通機製,“家長不僅(jin) 可以在微信(群)和學校活動中與(yu) 老師溝通,還可以通過加入家長教師協會(hui) 、家長委員會(hui) 等組織協助教師策劃班級活動、引導班級情緒、調解家校矛盾、幫助解決(jue) 難點問題。同時,教師也要換位思考,更多地理解家長,以更科學的方式做好家長分工,與(yu) 家長和諧融洽地共同為(wei) 孩子成長護航。”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31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