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學生遭“課間圈養”,問題到底出在哪
作者:朱昌俊
學生在課間時間活動受限的現象,早在2015年就引起熱議,《人民日報》做過學校課間活動變“圈養(yang) ”的現象的相關(guan) 報道。時至今日,課間“圈養(yang) ”仍未消失。近日,山西晉中一位老師在社交媒體(ti) 平台上吐槽“課間圈養(yang) ”:7成學生課間不出教室,偌大的校園空空蕩蕩……甚至,據媒體(ti) 報道,有學校出現“高中生要帶通行證才能進廁所”的規定。“課間10分鍾,‘野’點又何妨”,這句話曾引發學生、家長及公眾(zhong) 的共鳴,但是為(wei) 何難以落地?
是誰偷走了中小學生的課間10分鍾?這個(ge) 問題其實早就被討論過。但從(cong) 這次社交媒體(ti) 的跟帖留言數量來看,“課間不許出去玩”所帶來的“課間圈養(yang) ”現象,似乎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改觀。而相較於(yu) 過去,這一現象發生在近幾年推進教育“雙減”的背景下,顯然更引人深思。
課間10分鍾是用來給學生休息、放鬆的,連這個(ge) 空間都因種種原因被“剝奪”,其給孩子帶來的傷(shang) 害,相信是無需多言的。但問題是,大家都知道這不對,可並沒有促成有效的行動。問題到底在哪?除了部分老師有意無意的“拖堂”,這次討論中,有很多人把矛頭對準學校及“過度維權”的家長,言下之意,是因為(wei) 學校和老師擔心孩子課間玩耍帶來安全問題而遭遇“維權”,所以為(wei) 了避免承擔責任,就更傾(qing) 向於(yu) 把孩子圈在教室之中。這種因素的確客觀存在,但從(cong) 更大的社會(hui) 環境來看,這背後或許更是源自一種長期以來的教育理念偏差,並未隨著“雙減”而得到真正地改變。。
談到該現象,很多“過來人”都在懷念曾經課間的喧鬧,但其實,這裏麵可能仍存在著不自覺的“美化”成分。畢竟,體(ti) 育課被習(xi) 慣性侵占也曾是無數人學習(xi) 生涯中的共同痛點。而由體(ti) 育課被侵占到課間十分鍾也被“偷走”,程度在加劇,但背後所反映的問題,其實在根本上並沒有變,那就是我們(men) 的基礎教育仍處於(yu) 一種“高壓”的應試狀態,與(yu) 大家想象中的“減負”、素質教育,仍有著不可忽視的差距。或者說,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真正把孩子當成一個(ge) “人”來培育,而不是一種“升學”的機器,這在行動上的共識,依然是遠遠不夠的。比如說,在課間十分鍾被偷走的另一麵,很多家長可能也需要捫心自問,到底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孩子放學後必要的休息時間?
一組數據或許具有參考性。2021年3月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中國95.5%的小學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的睡眠時長未達標。並且,回首過去的十幾年,這種未達標的情況是逐年加重的:2009年,有47.4%的青少年在上學日的睡眠時長為(wei) 8小時及以上,而2020年這一比例降至46.4%;2020年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時長為(wei) 7.8小時,比2009年減少了0.3小時。所以,“課間圈養(yang) ”絕不應該被當作一個(ge) 孤立的現象來看待。孩子們(men) 被偷走的課間十分鍾,不過是多數孩子被剝奪的正常成長所必要的“鬆弛空間”的一部分而已。
可以說,雖然如今給孩子減負從(cong) 製度上到社會(hui) 共識都越來越明確,甚至在防範近視率、中小學體(ti) 質健康考評等方麵的要求也越來越多,但很難說整個(ge) 社會(hui) 的教育壓力和教育焦慮真正得到了緩解。要知道,在學生得不到該有的鬆弛的另一麵,其實是整個(ge) 社會(hui) 的教育神經並沒有能夠獲得放鬆。與(yu) 此對應的便隻能是,一些看起來的本該恪守的常識和教育規律,卻遲遲得不到該有的尊重,甚至讓錯誤的觀念變本加厲地風行。因此,要真正把該有的休息時間還給孩子,僅(jin) 僅(jin) 是譴責怕承擔責任的學校、過度維權的家長,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實際上,最近同樣受到熱議的兩(liang) 個(ge) 話題——“脆皮大學生”和“開學第一個(ge) 月兒(er) 童精神科爆滿”,與(yu) “課間圈養(yang) ”其實也都可以說是同一問題的不同表征。它們(men) 都在提醒社會(hui) ,我們(men) 的教育確實還需要更多的革新——從(cong) 理念到行動。(朱昌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