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貨”出山記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 陳冠合 嶽佳儀(yi) 呂慎
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一座藍白相間“天空之橋”吸引著八方遊客,隻見它的巨型斜拉索仿佛伸出的條條臂膀,將300多米深的峽穀兩(liang) 岸連成一體(ti) ,這座目前世界高度第一的混凝土塔橋,改變著橋下各族群眾(zhong) 的生活。
“來兩(liang) 箱橙子”“一箱快遞到黑龍江”……平塘縣通州鎮平裏河村村民龍健彪應聲忙碌著。他一邊擦汗,一邊告訴記者,僅(jin) 今年“雙節”假期,他的攤位銷售額就有10萬(wan) 元,每天發送快遞300單左右。
一個(ge) 10餘(yu) 平方米的小攤位,咋能存下那麽(me) 多鮮貨?龍健彪遙指橋下不遠處說:“我們(men) 村就在山腳下河邊兒(er) ,可以說是‘前店後廠’。”手機上的訂單信息一到,村那頭合作社的包裝車間就能馬上裝箱,送到服務區發貨,整個(ge) 過程不超過5分鍾。
“別看現在這裏到貴陽隻要一個(ge) 半鍾頭,以前可是要繞3個(ge) 鍾頭的山路咧!”老龍掰著手指頭給記者講起了這些年的變化,“我們(men) 貴州幾年前就縣縣通高速了,了不起啊!我們(men) 老百姓隻要抓好生產(chan) ,就能奔上富裕路!”
據統計,目前貴州全省有公路橋梁2.8萬(wan) 餘(yu) 座、總長4400公裏。萬(wan) 橋飛架,打通了黔貴大地開放發展的“任督二脈”,越來越多的黔貨如插上翅膀般“飛”出大山。
橙子“乘車”上了高速公路,辣椒更是走向了世界。在位於(yu) 遵義(yi) 市新蒲新區蝦子鎮的“中國辣椒城”裏,巨大的電子顯示屏上不斷閃爍著來自全國和世界各地辣椒的價(jia) 格和供求信息。
“辣椒是古代絲(si) 綢之路傳(chuan) 入我國的。進入新時代,我們(men) 得益於(yu) ‘一帶一路’倡議,遵義(yi) 的辣椒又銷往了全世界。”中國辣椒城綜合服務部副部長淳仕軍(jun) 一開口就讓小小的辣椒有了“分量”。
除了銷售幹辣椒,遵義(yi) 市還大力發展辣椒精、深、特加工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企業(ye) 達130多家,年產(chan) 值超過45億(yi) 元。
“我們(men) 生產(chan) 的辣椒醬在各類電商平台上每天都能發貨上萬(wan) 瓶。”貴州貴三紅食品有限公司部門主管孫魏巍介紹,去年公司的銷售額超過了1.5億(yi) 元,今年的重點是開拓海外市場。
孫魏巍說,最近德國、荷蘭(lan) 等國的訂單增長很快,“正宗黔味”已經擺上了越來越多歐洲人的餐桌。
紅葉片片如雲(yun) 霞點綴著莽莽林海,在素有“貴州屋脊”之稱的畢節市納雍縣秋意更濃。化作林場的工人們(men) 正在忙著種植新一季的紅托竹蓀:整地、開溝、擺放菌棒、覆土、覆膜……
貴州金蟾大山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明介紹,化作林場今年規劃種植紅托竹蓀5000畝(mu) ,每畝(mu) 產(chan) 值大約在2.4萬(wan) 元,每年七八月份,收獲的竹蓀會(hui) 通過冷鏈車運到雲(yun) 南、廣東(dong) 等地。
“過去我們(men) 的工人隻能走泥濘的山路,去年在東(dong) 西部協作專(zhuan) 項基金的幫助下,林場修建了水泥路,今年工人們(men) 都是騎著電瓶車來采摘竹蓀。”郭明說。
而在黔東(dong) 南州榕江縣車江壩區,身著侗族傳(chuan) 統服飾的婦女們(men) 在田間勞作,一筐又一筐綠葉菜被陸續裝車。
“今天晚上采摘的蔬菜,明天一早就能出現在廣東(dong) 的餐桌上。”榕江縣農(nong) 業(ye) 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邱錦宇介紹,夏蓉高速通車以後,原來30多個(ge) 小時的陸運時長,被縮短到13個(ge) 小時左右。2023年,壩區已累計采收農(nong) 產(chan) 品3.04萬(wan) 噸,產(chan) 值1.09億(yi) 元,其中向大灣區銷售量3848噸。
“‘春提前,秋延後’是我們(men) 榕江蔬菜種植的優(you) 勢。”邱錦宇說,這裏的蔬菜可實現高效種植和錯峰上市,成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
飛出大山的“黔貨”不僅(jin) 有農(nong) 副產(chan) 品,還有獨具特色的民族文旅產(chan) 品。
烏(wu) 江百裏畫廊深處的畢節黔西化屋村,苗繡車間裏,繡娘們(men) 飛針走線演繹著幸福生活。土生土長的苗族姑娘楊文麗(li) 是車間的負責人。2019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她和丈夫在化屋村成立了黔西市文麗(li) 蠟染刺繡有限公司。4年後,這個(ge) 刺繡蠟染車間開發了50多種文創產(chan) 品,帶動了22名群眾(zhong) 就近就業(ye) ,讓化屋村及周邊村寨的近60位繡娘通過在家中完成苗繡產(chan) 品實現了增收。
2022年下半年,楊文麗(li) 還帶領繡娘們(men) 直播賣貨,最多的一次銷售額達到了8萬(wan) 元。她驕傲地說:“以前打工每個(ge) 月隻能收入2000多元,現在我們(men) 一場直播的收入就是幾千元、幾萬(wan) 元,我很有成就感!”
乘“雲(yun) ”出山,借道出海,貴州特色產(chan) 品闖出新天地。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31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