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業文化遺產“活起來”
【事件】去年,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係統被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認定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今年,當地一家合作社發起梯田春耕計劃,組織村民開墾撂荒的梯田。與(yu) 此同時,涉縣還針對旱作梯田建立了“農(nong) 民種子銀行”,強化梯田係統內(nei) 的傳(chuan) 統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保護。種種努力,讓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煥發新生機。
【點評】
“我們(men) 村祖祖輩輩靠梯田生活,我也是吃梯田糧食長大,靠家裏賣農(nong) 產(chan) 品上學。看著梯田撂荒,很心疼。”在涉縣王金莊村,梯田春耕計劃的發起者、村民王虎林的一席話,道出了當地村民和旱作石堰梯田的依存關(guan) 係,也表達出當地人對梯田的濃濃情感。
數百年來,涉縣山區人民針對當地石多土少、土地貧瘠、幹旱少雨的條件,因地製宜發展農(nong) 耕技術,用山石壘起梯田田埂,覆土耕種。石堰梯田係統采用的“懸空拱券鑲嵌”式石堰結構和多種作物輪作製度,解決(jue) 了石堰穩固與(yu) 空間最大限度利用問題,實現了山坡利用的最大化,成為(wei) 當地糧食供給的重要保障。規模宏大的涉縣旱作石堰梯田既是涉縣山區人民發揚“愚公精神”的寫(xie) 照,也蘊藏著尊重自然、巧用自然的農(nong) 業(ye) 智慧。
與(yu) 人們(men) 熟知的其他遺產(chan) 相比,不少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至今仍在使用。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特點在用,精髓在用,因而更要注重對其進行活態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對於(yu)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讓撂荒地“複活”和建立“農(nong) 民種子銀行”的意義(yi) 正在於(yu) 此。目前種子銀行已保存171種傳(chuan) 統農(nong) 作物的種質資源,涵蓋26科57屬77種。農(nong) 技人員將這些種子定期進行田間種植和更換,提純複壯,恢複種性,留下老品種的基因庫。把這些梯田係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保護好,是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活態傳(chuan) 承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對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重要意義(yi) 。
保護好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也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蓄積著潛力。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的活化利用,既豐(feng) 富了當地居民的糧食供給,也夯實了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的基礎,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了支撐。為(wei) 提高農(nong) 民素質,當地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定期組織農(nong) 技員指導農(nong) 民群眾(zhong) 科學耕種管理,促進增產(chan) 增收;村民成立農(nong) 產(chan) 品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輻射帶動周邊農(nong) 戶2500餘(yu) 人。通過產(chan) 、供、銷一體(ti) 化服務,2022年,相關(guan) 合作社售出梯田產(chan) 花椒25萬(wan) 斤、黑棗22萬(wan) 斤,開辟了致富新路子,村民的腰包更鼓了,實現了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的統一。
每一個(ge)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地,都是重要的生物、文化和技術基因庫。把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好,更新保護的技術和理念,讓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使其更好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古人的智慧也可澤被當下、啟迪未來。(史自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