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哪有“最低價”?
今年“雙十一”,哪有“最低價(jia) ”?
記者調查尋找“全網最低價(jia) ”商品
編者按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購已成為(wei) 人們(men) 的主要消費方式之一。隨著一年一度的“雙十一”來臨(lin) ,各大平台、直播間相繼推出各種各樣的促銷活動,吸引了大量消費者的目光。
今年的“雙十一”,“低價(jia) ”成為(wei) 最熱詞。電商平台、直播間紛紛喊出了“低價(jia) ”“真低價(jia) ”“底價(jia) ”“最低價(jia) ”“全網最低價(jia) ”等宣傳(chuan) 口號,大有“過了這個(ge) 村,就沒這個(ge) 店”的意味。
可是,一些平台、商家的“最低價(jia) ”“全網最低價(jia) ”真的靠譜嗎?“最低價(jia) ”下的商品質量可靠嗎?在“雙十一”來臨(lin) 之際,《法治日報》法治經緯版推出專(zhuan) 題報道,敬請關(guan) 注。
□ 本報記者 趙麗(li)
□ 本報實習(xi) 生 萬(wan) 鵬
一台同品牌同款電烤箱,某主播在直播間宣稱領券後下單為(wei) “最低價(jia) ”,但某平台自營店的售價(jia) 相比這個(ge) “最低價(jia) ”還便宜205.5元;一品牌膠原炮(美容產(chan) 品),某電商平台宣稱“雙十一”特惠價(jia) 4599元,而去線下某會(hui) 員店購買(mai) 隻需要2999元……
今年“雙十一”,可能是有史以來價(jia) 格競爭(zheng) 最激烈的“雙十一”。在大量“低價(jia) ”“最低價(jia) ”等宣傳(chuan) 語下,不少消費者卻反映:不知怎麽(me) 辨別是不是“最低價(jia) ”,跟誰比的“最低價(jia) ”等,一些促銷活動看得人一頭霧水。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價(jia) 格戰之下,一些電商平台、直播間存在“一品多價(jia) ”差價(jia) 大、不同時間價(jia) 格變化幅度大、“最低價(jia) ”實現程序複雜、虛假宣傳(chuan) 等問題。
受訪專(zhuan) 家指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有知情權,經營者不應當做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chuan) 。在“雙十一”促銷中,部分商家對“最低價(jia) ”的比較方式和計算方式的介紹並不清晰,保價(jia) 服務的除外規則標注不醒目,非常容易造成誤解,難以保障消費者知情權,涉嫌違反誠信經營原則。
平台直播間拚低價(jia)
消費者傻傻分不清
“‘雙十一’馬上就要開始了,哪個(ge) 姐妹還沒找到組織?”
“不允許任何一個(ge) 姐妹買(mai) 貴了,雖然做攻略很累,但能為(wei) 姐妹們(men) 服務是我的快樂(le) !”
隨著“雙十一”臨(lin) 近,大批網友找到“組織”——某平台“雙十一”攻略相關(guan) 筆記達1W+,大多圍繞“最低價(jia) ”“薅羊毛”“滿減攻略”“平台新玩法”等關(guan) 鍵詞展開。評論區的網友們(men) 互相拉群提醒滿減時間、抄購物車作業(ye) 、共享消費券,在互幫互助的氛圍下開啟“雙十一”買(mai) 買(mai) 買(mai) 大計。
消費者已經準備好,接下來就是比拚誰家的商品更便宜更實惠。
全網最低價(jia) 、實打實的真低價(jia) 、尾款85折起、跨店滿減、消費補貼……各大平台、直播間、商家紛紛鉚足了勁兒(er) 吆喝,釋放著拚低價(jia) 的決(jue) 心。一些主播對帶貨商品價(jia) 格大喊:低低低低低……也激發了不少消費者的購買(mai) 欲望。
“各個(ge) 平台、直播間,都說自己是‘最低價(jia) ’乃至‘全網最低價(jia) ’,但到底誰最便宜,我也搞不清楚。”生活在北京的32歲寶媽劉婷說,自己每年“雙十一”都要囤點貨,今年“最低價(jia) ”的口號確實吸引人,但花裏胡哨的玩法、不清晰的比較方式等,讓人買(mai) 得很累,還不一定能買(mai) 到“最低價(jia) ”甚至“低價(jia) ”商品。
記者注意到,很多參與(yu) 促銷的商品在前期預售公告中並不標明活動價(jia) 或者到手價(jia) ,這種留懸念的做法被業(ye) 內(nei) 評價(jia) 為(wei) :不僅(jin) 可以勾起消費者的好奇心,還可以很好地讓平台或者商家找準時機拿下“全網最低價(jia) ”。
“毫無疑問,同一款商品價(jia) 格越低對消費者越有吸引力。所以,比價(jia) 格一直是商家的主要競爭(zheng) 手段。尤其是在當前的背景下,消費者更加注重商品的實惠和性價(jia) 比。很多人都說今年的‘雙十一’主題就是拚價(jia) 格。”中國法學會(hui)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陳音江說。
零售電商行業(ye) 專(zhuan) 家、百聯谘詢創始人莊帥介紹說,“全網最低價(jia) ”的說法其實由來已久,以前在線下銷售時叫“全渠道最低價(jia) ”。所謂的“全網最低價(jia) ”大致可分為(wei) 兩(liang) 種,一種是指平台采購商品,將商品全部買(mai) 下便是全網最低價(jia) ;另一種是限價(jia) ,限製商品在其他平台賣更低的價(jia) 格,或平台商家通過補貼的方式實現最低價(jia) 。
“‘全網最低價(jia) ’通常是一個(ge) 營銷的說辭,用來吸引消費者,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用戶很難全網全平台去比價(jia) ,而且,限價(jia) 本身違反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zheng) 法。”莊帥說。
對於(yu) 這一問題,住在北京市西城區的王女士深有體(ti) 會(hui) 。她打算今年“雙十一”為(wei) 自家寶寶購買(mai) 一些嬰幼兒(er) 用品,在兩(liang) 個(ge) 電商平台上搜索同款嬰兒(er) 連體(ti) 保暖衣,發現價(jia) 格分別是219.9元和239.9元,而在某直播平台上搜索的價(jia) 格是219.7元。
“這些平台和直播間都宣稱自己的商品是‘低價(jia) ’‘最低價(jia) ’,那麽(me) 誰又能保證219.7元是最低價(jia) 呢?”王女士疑惑道。
在記者調查中,有如此困惑的消費者不在少數。
有受訪者指出:商家拚價(jia) 格,推出“低價(jia) ”“最低價(jia) ”,消費者自然歡迎,但期待是“真低價(jia) ”,透明清晰的“真低價(jia) ”,而不是一種營銷噱頭。希望商家多點真誠、少點套路,讓消費者真正得實惠。
“一品多價(jia) ”差價(jia) 大
“低價(jia) ”買(mai) 得看緣分
兩(liang) 台手機,不同平台不斷“快閃”,旁邊還有一支筆、一張紙做記錄。
即使如此,北京市民趙爽也沒搶到心儀(yi) 產(chan) 品的“最低價(jia) ”。
兒(er) 女一人一件羽絨服,是趙爽今年“雙十一”的必購商品。但令她焦躁的是,五六百元的羽絨服,不同平台、直播間都說是“最低價(jia) ”,但價(jia) 格相差不小,有的平台有領券優(you) 惠,有的直播間限時優(you) 惠,經過一個(ge) 多小時的比對、計算,她才確定了“最低價(jia) ”,可準備下單時,商品已顯示“無貨”。
同款商品在不同電商平台甚至同一平台的不同商家“一品多價(jia) ”且差價(jia) 較大,這一現象屢屢被消費者吐槽。
記者隨機選擇5款商品,包括護膚化妝品、女士睡衣、嬰幼兒(er) 保暖衣、運動鞋和脫毛儀(yi) ,於(yu) 11月2日至5日觀察其在不同電商平台上的價(jia) 格發現,雖然各平台都號稱是“低價(jia) ”“最低價(jia) ”,但這5款商品在各平台之間均有差價(jia) ,差價(jia) 最大的達上百元。
比如某款女士睡衣,不同平台上同一天的價(jia) 格分別為(wei) 440元、439元和358.9元。而某款脫毛儀(yi) 產(chan) 品,在某直播平台顯示“到手價(jia) 1??9元”,選購頁麵,該產(chan) 品價(jia) 格顯示為(wei) 1899元,而在某電商平台旗艦店的價(jia) 格為(wei) 1730元。
而天津市民張嫻的遭遇更“離譜”——同一商品在同一電商平台上的不同店鋪也存在較大差價(jia) 。這是一款電視機,在某電商平台該品牌官方旗艦店售價(jia) 為(wei) 2069元,標注了“雙十一”促銷活動。張嫻下單後,第二天去該平台自營店發現,這款電視機隻賣1867元。
“由於(yu) 是不同的店鋪,還不能申請價(jia) 格保護,走退款流程,我又覺得太麻煩了,隻能自認倒黴。”張嫻說,看到“雙十一”促銷活動就以為(wei) 是“最低價(jia) ”,沒想到要買(mai) 到“低價(jia) ”商品還得看“緣分”。
作為(wei) 資深“剁手黨(dang) ”,北京白領李月因購物經驗豐(feng) 富,是一個(ge) 500人社交購物群的群主。她向記者分享自己購買(mai) 化妝品的最低到手價(jia) 公式,“理論上最低到手價(jia) =(原價(jia) ×購物券抵扣×0.83×商品抵扣-商品優(you) 惠券)×消費券抵扣,不同平台推出的優(you) 惠券和營銷活動各不相同,有時候一件產(chan) 品隔天就會(hui) 漲價(jia) 或降價(jia) ,甚至同一天早上和晚上的價(jia) 格也不同”。
這樣的現象,也在記者對5件商品的觀察中被印證——5件商品中均存在不同時間點不同價(jia) 格的情況。比如11月2日一品牌脫毛儀(yi) 在某電商平台上的價(jia) 格是1730元,而到了4日則變成了1830元,到了5日變成了1899元。
一款女士睡衣的價(jia) 格同樣存在變化。11月2日在某電商平台上的價(jia) 格是439元,4日變成了429元,5日變成了379元。在另一家電商平台上,11月2日的價(jia) 格是440元,3日變成了404元,4日和5日變成了401元。
李月告訴記者,想要拿到“最低價(jia) ”,需要時刻關(guan) 注電商平台的動向,“因為(wei) 有的平台推出滿減的優(you) 惠,有的平台又推出優(you) 惠券的促銷,‘最低價(jia) ’確實可遇不可求”。
她說,很多產(chan) 品要想拿到“真正的低價(jia) ”隻能“蹲”平台或直播間,“紅包雨”“定金紅包”“積分兌(dui) 換”等,消費者需要緊盯平台或直播間動態,哪怕拿到了“真正的低價(jia) ”,也累得不輕。
先漲價(jia) 再促銷頻現
折騰半天價(jia) 格相等
在北京讀大學的王帆今年“雙十一”又經曆了一次商家“先漲價(jia) 再促銷”。
“上午看的時候是20多元,晚上就變成了43元,經過滿減後還是20多元,這還是號稱‘雙十一’活動大促銷。”王帆說,她打算趁“雙十一”買(mai) 一些考研參考書(shu) ,發現一些商品不停地調整價(jia) 格,差價(jia) 很大,有的差價(jia) 達一倍甚至更多,“我就此問題找一店鋪的客服谘詢,對方說‘雙十一’活動期間商品價(jia) 格就是波動比較大,還送了我一張10元抵扣券讓我別介意”。
“先漲價(jia) 再促銷”的現象並不少見。
來自河北的王凱告訴記者,他最近一直關(guan) 注某品牌地板清漆,10月31日晚上看促銷價(jia) 格不到百元,而11月2日“雙十一”活動價(jia) 則變成了124元,領券後為(wei) 105元,“先提價(jia) 再打折,可打完折比原來更貴了”。
對此,北京市民劉靜也深有感觸。她將自己的購物截圖給記者看:一些平台或商家打著“促銷”“優(you) 惠”“低價(jia) ”的旗號算計消費者,大促開始前,將商品價(jia) 格先抬高,然後通過秒殺、折扣、紅包、優(you) 惠券等形式降價(jia) ,到手價(jia) 有的和之前相差無幾,有的甚至還高一些。
記者在今年“雙十一”活動啟動前,在某電商平台的一家店鋪加購了一件護膚品,訂閱時價(jia) 格為(wei) 253元,而“雙十一”滿減優(you) 惠開始前一天價(jia) 格漲價(jia) 到298元,滿減過後的價(jia) 格還是253元。在另一家電商平台店鋪加購的麵霜,加購時價(jia) 格為(wei) 209元,“雙十一”滿減活動開始前漲價(jia) 到239元,滿減後同樣與(yu) 日常價(jia) 相同。
此外,記者在某平台一服裝店的商品頁看到,該商品“雙十一”活動前搞“店鋪優(you) 惠”,優(you) 惠後價(jia) 格為(wei) 329元,“店鋪優(you) 惠”截止日期正好是“雙十一”活動開始前,而“雙十一”滿減優(you) 惠後價(jia) 格仍是329元。
還有受訪者說,今年“雙十一”活動,很多商品的價(jia) 格不透明,隻有一個(ge) 券後價(jia) 格,沒有寫(xie) 活動售價(jia) ,真降價(jia) 還是假降價(jia) 不得而知。
本以為(wei) 預付定金就能享受“最低價(jia) ”的王凱,也被現實“上了一課”。他購買(mai) 了6袋狗糧(每袋1.5千克),按照“雙十一”促銷活動,在預售階段付了60元定金,之後又付了471元尾款,可到了“雙十一”活動第一波開售後,也就是11月3日(預售產(chan) 品支付尾款截止日期為(wei) 11月3日零時),同樣的錢可以買(mai) 6袋每袋2千克的狗糧,“這讓我情何以堪”?
遭遇低價(jia) 承諾欺詐
消費者可撤銷合同
采訪中,記者發現,其實很多消費者對預購商品到底是不是“全網最低價(jia) ”、哪裏能買(mai) 到“全網最低價(jia) ”心存疑慮。
“全網最低價(jia) ”到底是如何產(chan) 生的?消費者能不能便捷買(mai) 到“最低價(jia) ”商品?
對此,有業(ye) 內(nei) 人士稱,實現“最低價(jia) ”或“全網最低價(jia) ”,一方麵是靠平台予以補貼,以吸引消費者到平台購物;另一方麵,品牌方為(wei) 了去庫存或者提高銷售量而進行降價(jia) 促銷。
“電商的價(jia) 格體(ti) 係本身就比較複雜,首先和品牌的知名度、影響力、銷售規模等有關(guan) ,不同品牌的合作規模會(hui) 影響品牌對渠道價(jia) 格的控價(jia) 能力。其次和平台的經營模式有關(guan) ,經營模式分為(wei) 開店模式和自營模式,品牌在平台上開店賣貨給消費者屬於(yu) 開店模式,而自營模式是指品牌把貨賣給平台,平台再將貨賣給消費者。經營模式的不同會(hui) 導致價(jia) 格體(ti) 係的不同。”莊帥分析說。
就產(chan) 品定價(jia) 權問題,某美妝品牌市場營銷負責人陳璐介紹,一般來說,品牌方會(hui) 針對不同渠道、不同平台,形成相對穩定的價(jia) 格體(ti) 係,如果某個(ge) 渠道的價(jia) 格過低,會(hui) 衝(chong) 擊其他渠道的銷售。當同時出現兩(liang) 個(ge) “最低價(jia) ”說法時,價(jia) 格偏高的一方處境會(hui) 變得很尷尬。“現在一些平台通過補貼的方式打造‘最低價(jia) ’,大品牌還好一些,小品牌定價(jia) 權被大大削弱,連帶利潤空間也被進一步壓縮。”
對此,陳音江提出,“全網最低價(jia) ”的說法本身不合理不合法,一個(ge) 商家隻能保證自己最近一段時間內(nei) 商品的“最低價(jia) ”,“但無法保證別人的價(jia) 格不比你低。‘全網最低價(jia) ’這種宣傳(chuan) ,涉嫌虛假宣傳(chuan) ,涉嫌欺騙和誤導消費者,違反了廣告法的相關(guan) 規定”。
“如果一些主播、平台利用自身所占有市場的優(you) 勢地位,去限製其他品牌或商家自主定價(jia) 的權利,這種操縱市場價(jia) 格的行為(wei) 涉嫌價(jia) 格壟斷。不僅(jin) 會(hui) 損害同類平台、商家或主播的合法利益,同時也會(hui) 減少消費者獲得物美價(jia) 廉商品的購買(mai) 機會(hui) ,涉嫌傷(shang) 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陳音江說,根據價(jia) 格法的規定,除涉及國計民生、資源稀缺、壟斷的商品外,經營者享有自主定價(jia) 的權利,根據其經營成本和市場供求狀況進行定價(jia) ,定價(jia) 要遵循公平、合法、誠信的原則。
“當然,在定價(jia) 過程中需要注意:頭部商家不能串通操縱價(jia) 格市場;不能故意以低於(yu) 市場成本的價(jia) 格傾(qing) 銷、擾亂(luan) 價(jia) 格市場;不能故意捏造或散布漲價(jia) 信息去哄抬價(jia) 格;不能通過虛假或使人誤解的價(jia) 格手段欺騙和誤導消費者。”陳音江說。
除了“底價(jia) ”“最低價(jia) ”,記者還注意到,今年“雙十一”電商平台商家紛紛上線“買(mai) 貴就賠”服務。不少購物平台表示,平台上所有補貼商品承諾“買(mai) 貴必賠”,如果買(mai) 貴了,平台將補償(chang) 差價(jia) 等額紅包。
“平台方在推出‘買(mai) 貴必賠’服務時,應全麵、準確、真實地告知消費者該項服務的具體(ti) 規則,包括價(jia) 格信息、賠付條件等與(yu) 消費者切身利益相關(guan) 的信息。”在陳音江看來,總的來說,價(jia) 格保護機製,對商家來說是一種承諾,對消費者來說是一種保障,關(guan) 鍵是商家的價(jia) 格保護規則要公平合理、公開透明,相關(guan) 信息要真實、全麵、準確,不能通過虛假或引人誤解的信息欺騙和誤導消費者。
陳音江說,消費者看到商家的價(jia) 格保護宣傳(chuan) 時,一定要仔細查看規則,看清保的是什麽(me) 價(jia) ,價(jia) 格保護的具體(ti) 範圍、周期以及兌(dui) 現方式等。否則,如果商家的政策設置了條件,或者價(jia) 格保護的周期太短,則很難起到價(jia) 格保護效果,事後維權也比較麻煩。
還有從(cong) 事消費者維權的律師向記者表示,在“雙十一”活動中,商家往往會(hui) 在宣傳(chuan) 海報或者商品主頁上承諾為(wei) 全年“最優(you) 惠”“最低價(jia) ”等,消費者基於(yu) 該意思表示購買(mai) 了商品,若“雙十一”價(jia) 格比平日價(jia) 格更高,那麽(me) 商家的行為(wei) 符合民法典的規定——以承諾低價(jia) 的欺詐手段使消費者購買(mai) 了並非優(you) 惠價(jia) 格的商品,消費者有權撤銷買(mai) 賣合同,要求商家退貨退款。
(受訪消費者均為(wei) 化名)
來源:法治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