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以竹代塑”興業富民新篇章
四川著力提升竹產(chan) 業(ye) 品牌——
譜寫(xie) “以竹代塑”興(xing) 業(ye) 富民新篇章
本報記者 宋豪新
“賣竹子,純利潤都二十來萬(wan) 元!”冬日暖陽下,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天池村,種植大戶李開明正忙著采收新一季的“斑布一號”竹材……收割後,這些竹材將被統一運往15公裏外的斑布健康竹產(chan) 業(ye) 園,加工成竹漿紙。
從(cong) 園區走向全國的竹漿紙“斑布”,已占據全國本色生活用紙30%的市場份額。眼下,園區正乘著“以竹代塑”的東(dong) 風,布局竹纖維製造農(nong) 業(ye) 地膜新生產(chan) 線,搶占市場先機。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讓竹林麵積位居全國第二的四川看到了竹產(chan) 業(ye) 延鏈強鏈的新機遇。
“忙壞囉!沒想到竹旅產(chan) 業(ye) 會(hui) 這麽(me) 火”
“12萬(wan) 元貼息補助,最快本月就能到賬!”一見麵,四川清竹源紙業(ye) 有限公司負責人曾朝林就向瀘州市納溪區林業(ye) 和竹業(ye) 局局長唐廷俊“報喜”。
曾朝林賬算得清:“按照目前每月每平方米兩(liang) 塊多的物業(ye) 費算,12萬(wan) 元貼息補助相當於(yu) 減免了36個(ge) 月的物業(ye) 費,壓力一下子小了。”
以探路竹產(chan) 業(ye) 發展路徑為(wei) 例,瀘州市納溪區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納溪明確“一根翠竹帶動多個(ge) 產(chan) 業(ye) 、一根翠竹撐起一方經濟、一根翠竹致富全域百姓”的發展思路,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圍繞“竹產(chan) 業(ye) +”理念,納溪區把竹產(chan) 業(ye) 發展融入全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規劃,出台了《關(guan) 於(yu) 推進竹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竹林風景線的意見》等文件,將政策紅利送到企業(ye) ,累計解決(jue) 企業(ye) 用地、用水、用電、交通、物業(ye) 管理等問題20餘(yu) 個(ge) ,並對未解決(jue) 的問題建立台賬,落實專(zhuan) 人跟蹤解決(jue) 。
“忙壞囉!沒想到竹旅產(chan) 業(ye) 會(hui) 這麽(me) 火……”中秋國慶假期,納溪區白節鎮趙坪村村級集體(ti) 經濟組織負責人聶誌君又忙又開心,村裏的竹文旅基地開業(ye) 不到兩(liang) 個(ge) 月,第一個(ge) 長假就爆滿,“銷量翻了不止一番!”
竹產(chan) 業(ye) 和文旅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讓納溪嚐到了甜頭:當地已建成省級森林人家、竹林人家、森林康養(yang) 人家、森林康養(yang) 基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花卉產(chan) 業(ye) 園區、竹林名鎮等文旅品牌20個(ge) ,每逢節假、周末,遊客慕名前來。
趁熱打鐵,納溪逐步推行“基地種植—深度加工—生產(chan) 廢料—林下種養(yang) —回歸竹林”的生態種養(yang) 循環模式,發展竹蓀、木耳、中藥材、林下雞等竹下生態種養(yang) 殖業(ye) ,興(xing) 業(ye) 富民。
“關(guan) 鍵要讓從(cong) 事竹產(chan) 業(ye) 的老百姓切切實實富起來。”納溪區委相關(guan) 負責人給出一組數據:當地已建成林下生態種養(yang) 基地3.45萬(wan) 餘(yu) 畝(mu) ,預計畝(mu) 產(chan) 值增加4000元以上。
“過去一個(ge) 人一天隻能采1噸,現在靠機械,能采6到8噸”
“準備怎麽(me) 改造?”11月14日上午,瀘州市敘永縣,四川省林業(ye) 和草原局調研組來此調研。調研組最關(guan) 心的是今年秋冬造林季,敘永能否完成竹林基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統計顯示,四川全省竹林麵積達到1835萬(wan) 畝(mu) ,居全國第二。不過,長期以來,四川竹林單位麵積竹材產(chan) 出並不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全省仍有約200萬(wan) 畝(mu) 低產(chan) 低效林,品種較差、灌溉等設施不足,導致竹林生長慢;二是交通等基礎設施不完善,采伐成本高,農(nong) 戶“不願采、不想采”。
四川省林業(ye) 和草原局統計,每年四川有1/3的竹材處於(yu) 閑置狀態。四川省林業(ye) 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孫鵬介紹,竹材生長時間超過兩(liang) 周年,就進入了過熟期,生長速度變緩、竹纖維老化,經濟效益越來越低。在孫鵬看來,想要抓住“以竹代塑”機遇,四川最大的優(you) 勢是資源,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充分利用資源。
如何激活閑置竹材?
“把路修通,把種植基地標準化,采竹子人工開支能減少一半。”廣安市天池國有林場把2250畝(mu) 竹林劃分成15個(ge) 小班,逐個(ge) 小班核定標準行距、修通作業(ye) 通道,讓竹林采伐逐漸向機械化過渡。“過去一個(ge) 人一天隻能采1噸,現在靠機械,能采6到8噸。”林場負責人說。
今年10月,宜賓市江安縣仁和鎮開通了“竹林專(zhuan) 列”,讓采伐後的竹材“乘坐”單軌山地運輸車下山,讓每噸竹材減少人力開支80%,過去上萬(wan) 畝(mu) 無人采收的竹林一下成了“香餑餑”。
“把竹產(chan) 業(ye) 加工列入四川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的範疇”
“距離成功,一步之遙!”11月14日,廣元艾竹麻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實驗室人聲鼎沸……公司總工程師喬(qiao) 官芳牽頭的清潔環保製纖工藝攻關(guan) 項目,已經完成了實驗,距離試產(chan) “指日可待”;按照新工藝,不僅(jin) 可以實現工業(ye) 廢水零排放,還能把“一根竹纖維用出兩(liang) 根的效果”。
消息傳(chuan) 到成都,正在召開竹漿加工新工藝研討會(hui) 的專(zhuan) 家們(men) 直接改變了會(hui) 議主題。在大家看來,“以竹代塑”,四川必須要攻克竹材加工新技術、拓展竹材應用新場景。
今年9月,《四川省竹產(chan) 業(ye) 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發布,提出要強化科技支撐,支持符合條件的單位申報國家、省科技計劃項目。特別是要廣泛啟動生活用竹製品技術攻關(guan) ,擴大竹材替代範圍。
一些案例已被反複研究。2018年,宜賓市興(xing) 文縣開發出酒店、餐飲、長途客運、家居等四大係列上千種竹製品。眼下,“興(xing) 文竹品”入選“天府旅遊名品”,助力當地建成全國首家最全麵的竹日用品交易平台——“創新竹日用品交易中心”。
“我們(men) 把竹產(chan) 業(ye) 加工列入四川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的範疇,組織企業(ye) 和科研院所進行技術攻關(guan) 和產(chan) 品研發。”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與(yu) 此同時,四川還推進企業(ye) 兼並重組,提升規模經濟效益;強化企業(ye) 品牌培育,鼓勵開展原產(chan) 地認證和公用品牌申報,著力提升“川竹”品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