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聞隨筆】讓校慶成為愛國主義教育課堂

發布時間:2023-11-17 10:1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作者:李玉滑

  在武漢大學即將迎來130周年校慶之際,由武漢大學自主策劃、編劇、攝製的電影《朱英國》在全國院線上映。影片還原了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先驅和雜交水稻事業(ye) 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的朱英國的動人故事,激勵新時代學子厚植家國情懷、勇擔時代使命。此前,不少高校也多選擇在校慶這一時間節點,開展豐(feng) 富多彩且意蘊深厚的紀念活動,校慶已成為(wei) 高校開展愛國主義(yi) 教育、涵養(yang) 學生家國情懷的課堂。

  一所高校的發展史,也是家校、家國共同奮進的曆史。高校和祖國共命運,高校的發展伴隨著祖國的強盛和民族的奮進。回望曆史,高校和高校學子以濃厚的家國情懷譜寫(xie) 了與(yu) 國家發展和民族複興(xing) 同向同行的奮鬥史。在列強環伺的舊中國,他們(men) 興(xing) 學育人、以文化救國,為(wei) 挽救風雨飄搖的祖國奔走呼號;在和平建設時期,他們(men) 以祖國建設的需要作為(wei) 指引,在祖國的火熱建設實踐中建功立業(ye) ;在新時代,他們(men) 始終牢記“國之大者”,想國家之所想,應國家之所需,把服務國家作為(wei) 最高追求,擔負起強國建設的時代使命。各色的校慶活動,也是一次愛國主義(yi) 的洗禮。高校學子重溫自己學校與(yu) 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輝煌曆程,必將更加堅定報國信念,激發“強國有我”的奮鬥熱情。

  校慶節點是開展愛國主義(yi) 教育的有力抓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六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yi) 教育法》在職責任務部分明確規定,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將課堂教學與(yu) 課外實踐和體(ti) 驗相結合,把愛國主義(yi) 教育內(nei) 容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和學校各類主題活動,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等場館設施,參加愛國主義(yi) 教育校外實踐活動。以校慶為(wei) 契機,深入了解校史,這對增進學生對黨(dang) 和國家的深厚情感,傳(chuan) 承民族精神、增強國家觀念具有重要意義(yi) 。既有思想引領,又有文化涵育,並且融入日常,這樣的愛國主義(yi) 教育是鮮活生動的,是有親(qin) 和力和感染力的,也一定是富有實效的。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中國青年從(cong) 來不缺少以身報國的豪邁氣概、篤定的愛國之誌和忠誠的愛國之行。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青年一代更應厚植家國情懷,強化對國家和民族的擔當意識,在矢誌奮鬥中實現個(ge) 人價(jia) 值與(yu) 社會(hui) 價(jia) 值的統一。圍繞校慶精心開展好愛國主義(yi) 教育,讓學生深刻體(ti) 悟對學校的深情、對祖國的熱愛,在國家、民族、人類未來發展的大視野中認真思考個(ge) 人的成長。廣大學子把愛國情懷轉化為(wei) 學習(xi) 的動力、報國的行動,定能在波瀾壯闊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征程中寫(xie) 下燦爛的人生篇章,在強國建設中作出新的貢獻。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7日 07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