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國戲劇以傳承聯通當下與未來

發布時間:2023-11-22 10: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郝戎(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中國文聯特約研究員)

  在俄羅斯,很多劇院還在排演100多年前契訶夫的作品,戲劇學院一個(ge) 學期“啃”一部《海鷗》是常態;在英國,戲劇學院不同年級爭(zheng) 相排演莎士比亞(ya) ,傳(chuan) 統戲劇不僅(jin) 至今老少皆宜,而且還成功走出國門,成為(wei) 亮麗(li) 的國家名片;在希臘,享譽世界的戲劇大師特佐普羅斯讓古希臘悲劇插上民族化和風格化的翅膀,強烈的古希臘文化基因撲麵而來……

  縱覽世界戲劇發展史,每一部經典的背後都有飽含民族文化基因的傳(chuan) 統,而今天,很多國家的戲劇藝術更是都在各自的文化傳(chuan) 統上生根發芽。

  凝視中國戲劇,古老文明帶來的戲劇文化的豐(feng) 富寶藏更值得開采。如何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博采眾(zhong) 長,在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基礎上構建屬於(yu) 中國自己的演劇體(ti) 係,是時代賦予我們(men) 的曆史使命。

   1.從(cong)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提煉民族精神

  受《千裏江山圖》的啟發,舞蹈詩劇《隻此青綠》走進畫家王希孟的世界。從(cong) 靜態的畫到動態的舞,不僅(jin) 是跨越時空的藝術交融,更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一次形象展示。

  傳(chuan) 承數百年的詠春拳,已有千年曆史的香雲(yun) 紗……原創舞劇《詠春》通過武術與(yu) 舞蹈的碰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嶺南民俗文化的創新融合,實現了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完美對接。

  近年來,這些爆款作品展示的不僅(jin) 是驚豔神州的高超舞台藝術,更凸顯了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展示出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蘊。它們(men) 火爆的背後,是中國文化自信的覺醒。

  一部經典之所以在舞台上光彩照人,是因為(wei) 背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滋養(yang) 。離開了滋養(yang) 的土地,難免水土不服。在當今戲劇舞台上,經典作品因為(wei) 翻譯不當而陷入尷尬境地的案例比比皆是。契訶夫明確說自己的劇本是喜劇,但中國版契訶夫劇目不同程度都帶有悲劇色彩。悲與(yu) 喜,演員從(cong) 技術角度可以達到,但是在文化認同、民族特性層麵,卻各有理解。

  20世紀50年代蘇聯專(zhuan) 家來中央戲劇學院授課,這是中國話劇史上唯一一次近距離學習(xi)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ti) 係的實踐。蘇聯專(zhuan) 家提出要完全按照斯氏體(ti) 係排演當時中央戲劇學院院長歐陽予倩的《桃花扇》,但尷尬的是,演出時觀眾(zhong) 不太接受,認為(wei) 舞台上展現的不是中國人的生活。

  歐陽予倩當時立下心願,話劇一定要走本民族道路,“在繼承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創造最新、最美的戲劇藝術”。

  歐陽予倩的心願也是當代戲劇工作者麵臨(lin) 的時代命題。要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首先要厘清文化認同的課題,從(cong) 民族文化的源頭和本根出發,從(cong) 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傳(chuan) 承滋養(yang) 當中去挖掘戲劇藝術發展的文化根基,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當中提煉民族精神。

  著名表演藝術家石揮被觀眾(zhong) 加冕了“話劇之王”和“電影之王”兩(liang) 個(ge) 王冠,但他從(cong) 來沒有係統學習(xi) 過西方成熟的演劇課程,他的學習(xi) 對象就是“天橋的藝人加上國粹京劇大師”。

   2.從(cong) 優(you) 秀傳(chuan) 統舞台藝術中汲取有機營養(yang)

  20世紀50年代,以歐陽予倩、焦菊隱為(wei) 代表的戲劇家率先提出了係統研究建立“我們(men) 的體(ti) 係”的倡議,孜孜不倦地進行民族化演劇的探索。盡管由於(yu) 種種原因沒有進行下去,關(guan) 於(yu) “中國演劇體(ti) 係”的探索與(yu) 實踐,仍舊是中國話劇發展曆史進程中尋求自我突破、確立民族文化主體(ti) 性、打破瓶頸束縛尋找正確發展方向的重要舉(ju) 措。

  戲劇前輩們(men) 的一次次藝術探索證明,探討中國演劇體(ti) 係的前提與(yu) 要義(yi) 是尊重民族的主體(ti) 性。中國戲劇藝術有著深厚曆史積澱,構建中國演劇體(ti) 係要立足本體(ti) ,一定要向中國傳(chuan) 統舞台表演藝術——戲曲、曲藝學習(xi) 。

  被看作是世界舞台表演藝術巔峰的戲曲,包含文學、音樂(le) 、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元素,為(wei) 後來的現代戲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被稱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藝術中的瑰寶”的曲藝,在傳(chuan) 統的舞台表演藝術當中對話劇和影視演員的訓練與(yu) 培養(yang) ,作用同樣不可替代。對於(yu) 當今戲劇的傳(chuan) 承和發展,這些都是取之不盡的藝術寶藏。比如經典劇目《茶館》中的“大傻楊”就是打著竹板兒(er) ,拎著鈴鐺串場的,他口中的喜歌數來寶就是流行於(yu) 中國北方的傳(chuan) 統曲藝,是當年街頭藝人“討生活”的一種方式,十分接地氣;比如《天下第一樓》中林連昆扮演的堂頭兒(er) 常貴“報菜名”一段風靡一時,其實就是吸收了傳(chuan) 統相聲的精華;在徐曉鍾導演的《桑樹坪紀事》中多次用到戲曲元素,比如演員的打鬥,人與(yu) 牛的交流,都是戲曲化的處理,其中的台詞也都是有韻有調。很多中國經典劇目都把台詞說出了音樂(le) 節奏感,高低快慢、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做到了“說的比唱的還好聽”,這些都是戲劇藝術向傳(chuan) 統戲曲和曲藝學習(xi) 的成果。

  戲曲是中國傳(chuan) 統審美文化孕育出的一道亮麗(li) 景觀,作為(wei) 唯一一個(ge) 有著數千年史前史、800年興(xing) 盛史、300個(ge) 聲腔劇種和5萬(wan) 個(ge) 劇目累積量、覆蓋城市鄉(xiang) 村遼闊幅員和十幾億(yi) 民眾(zhong) 、生生不息繁衍至今的舞台藝術門類,它成為(wei) 人類三大古老戲劇樣式(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戲曲)的唯一存活體(ti) ,擁有世界文化名人關(guan) 漢卿、與(yu) 莎士比亞(ya) 齊名的劇作家湯顯祖、世界三大愛情經典劇作之一《西廂記》(與(yu) 《沙恭達羅》《羅密歐與(yu) 朱麗(li) 葉》並稱),其舞台綜合性發展到精湛的地步,其美學原則使之成為(wei) 人類寫(xie) 意型藝術的典型代表,因此以自身的獨特與(yu) 豐(feng) 富,自立於(yu) 世界藝術之林。

  戲曲演員的專(zhuan) 業(ye) 基本功“唱、念、做、打”“四功五法”等表演技術技巧,在世界範圍已被公認達到了舞台表演藝術的高峰。中國戲曲的內(nei) 容表達也能最大限度上被海內(nei) 外觀眾(zhong) 接納,如被最多表現的才子佳人戲、人倫(lun) 綱常戲代表著追求圓滿和道德完美的精神需求,這讓很多戲曲經典劇目都在海外長演不衰,比如昆曲《牡丹亭》等。

  而在國內(nei) ,中國戲曲已經成為(wei) 人們(men) 的一種生活方式,參與(yu) 到中華民族性格的塑造中,也成為(wei) 中華民族重要的藝術標識。

  戲劇藝術在中國化的進程中不光要繼承傳(chuan) 統舞台藝術的美學和技法,更要在中華傳(chuan) 統哲學思想中尋找安身立命的精神皈依。回歸傳(chuan) 統,才是當下戲劇藝術健康發展的頂層思考。

   3.科技賦能與(yu) 人才培養(yang) 為(wei) 戲劇傳(chuan) 承插上翅膀

  戲劇傳(chuan) 承如今被高科技賦能,猶如插上了飛翔的翅膀。通過數字技術,26歲正值藝術黃金期的京劇大師梅蘭(lan) 芳重現舞台,一係列經典也隨之“活”起來。2021年10月,外貌、形體(ti) 、語音、表演等各方麵都接近真人的“梅蘭(lan) 芳孿生數字人”,作為(wei) 全國首個(ge) 高精度京劇數字人驚現北京梅蘭(lan) 芳大劇院,讓現代觀眾(zhong) 得以目睹一代京劇大師的風采。這既體(ti) 現了對大師的敬畏,同時也為(wei) 戲劇傳(chuan) 承推開了又一扇窗戶。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21世紀,傳(chuan) 統戲劇藝術如何“與(yu) 時偕行”,如何在科技快速迭代的語境下與(yu) 其並肩發展?這是必須考慮的問題。縱觀2000多年戲劇發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戲劇藝術都會(hui) 隨之發生一次深刻變革,而今天借力於(yu) 對科技與(yu) 藝術融合的探索,戲劇藝術正煥發出勃勃生機,經典傳(chuan) 承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今天,戲劇作為(wei) 綜合藝術為(wei) 智能科技提供了標準的情感數據和算法依據,而數字藝術科技卻為(wei) 數字戲劇創造優(you) 秀的“高峰”作品提供支撐。無論是線上演播,還是線下演出,抑或雙演融合,數字藝術科技彌補了演出呈現的不足,擴大了觀眾(zhong) 數量,也拓展了戲劇藝術的內(nei) 涵和外延。

  新時代的經典傳(chuan) 承,除了高科技的助力,專(zhuan) 業(ye) 人才的培養(yang) 也是關(guan) 鍵。中戲傳(chuan) 統戲劇數字化高精尖中心和院外著名科研單位聯合招收戲劇人工智能的博士已經探索五年,而設立數字戲劇係,旨在圍繞數字時代信息科技、智能科技在戲劇藝術領域的集成應用先行先試,努力培養(yang) 文理兼備的跨學科複合型人才也是大膽的嚐試。

  近年來,很多院校都主動走出了象牙塔,走向產(chan) 學研一體(ti) 化的道路,《萬(wan) 水朝東(dong) 》《風雲(yun) 兒(er) 女》《背篼裏的春天》《聽故事·見江西》《八女投江》等大型舞台劇都是由青年教師帶領學生們(men) 完成的。師生同台傳(chuan) 承文脈,在“繼承魯藝傳(chuan) 統,抓好學科建設,講好中國故事”的藝術創作實踐中,有數字技術加持,中國演劇體(ti) 係的構建必將呈現新的風貌。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2日 16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