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京劇舞台上的“車、馬、舟、轎”

發布時間:2023-12-04 10:2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戲苑談趣】

  開欄的話

  戲曲是我國傳(chuan) 統藝術瑰寶,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文有武,且說且唱,集“唱、念、作、打”於(yu) 一體(ti) ,在世界戲劇中獨樹一幟。戲台上道具簡約,往往以少見多,以簡代繁,有時一根馬鞭即是一匹良駒,一桌二椅場景千變萬(wan) 化,深得中華傳(chuan) 統美學精髓。戲曲聲情並茂,氣韻生動,手眼身步,各有門道,器樂(le) 多樣,切末(指戲曲舞台上所用的簡單布景和道具)講究,實將多種藝術熔於(yu) 一爐,文化內(nei) 涵深厚。讓我們(men) 透過戲台帷幕,一睹豐(feng) 富而有趣的戲苑知識吧。

  作者:張靜(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研究員)

  京劇舞台上的人物出行,離不開車、馬、舟、轎,而京劇除了“有聲皆歌,無動不舞”之外,傳(chuan) 統上還“不許寫(xie) 實,不許真器物上台”,所以演出時不是把生活中用來代步的交通用具真的搬上舞台,並非真坐車、騎馬、駕舟、乘轎,而是將車、馬、舟、轎歸為(wei) 切末,高度提煉,借以虛擬、指代,達到約定俗成的假定性,並輔助演員的程式表演,創造出獨特的舞台空間。

   1.兩(liang) 麵布旗 合用為(wei) 車

  京劇舞台上的車,以兩(liang) 麵畫有或繡有車輪圖案的方形黃巾旗代表。通常由龍套演員扮演車夫(有男有女),手持穿有木杆的車旗,坐車人站立兩(liang) 麵車旗之間,手扶車旗,推車人、坐車人行進步法一致,表演配合密切。坐車的多為(wei) 女子,但男子如諸葛亮、薑子牙也坐車,可見於(yu) 《天水關(guan) 》《渭水河》等劇。乘車者可為(wei) 一人,也可為(wei) 兩(liang) 人,如夫婦、母女、母子等。人物身份不同,車的形製也有所不同,比如《打龍袍》中李後所乘之車,車前有龍頭裝飾,車後跟隨黃羅傘(san) ,不同於(yu) 一般車輛,是為(wei) 鳳輦。此外,車旗的使用還有不少變化。《惡虎村》中李堃和四鏢客上場,兩(liang) 麵車旗前端並在一起,代表滿載貨物的鏢車;《響馬傳(chuan) 》中楊林派鄧芳、徐亮押解皇綱,十六麵車旗代表十六萬(wan) 餉銀;《長阪坡》中兩(liang) 麵車旗覆蓋在“倒椅”兩(liang) 側(ce) ,表示甘夫人、糜夫人野外露宿,在車中睡覺;《挑滑車》中金兵不斷從(cong) 山口高處推下鐵滑車,高寵連挑鐵滑車,推車、挑車,演員們(men) 的身段表演相互配合,角色性格也充分凸顯。當然,有的車不僅(jin) 以車旗代表,比如薑子牙坐的文王車駕,乃由桌椅搭高台,車夫執車旗站立高台椅子之後,薑子牙上車是真正的“登車”,其“高大上”還在於(yu) 文王親(qin) 自為(wei) 他拉車。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龍鳳呈祥·回荊州》中孫尚香所乘之車,“馬力”強勁,能與(yu) 劉備、趙雲(yun) 的戰馬並駕齊驅而不落後,孫尚香和車夫“跑車”及舞台調度上的“三插花”也十分精彩。

  2.一根馬鞭 可代良駒

  京劇舞台上的馬,以馬鞭代表。馬鞭由藤條製成,其裝飾,從(cong) 兩(liang) 撮紅羽纓到加纓穗,加絨球,加五色絲(si) 線,越來越美觀,且有不少講究。比如項羽的烏(wu) 騅馬用黑色,關(guan) 羽的赤兔馬用紅色,趙雲(yun) 的白龍馬用白色,秦瓊的黃驃馬用黃色,穆桂英的桃花馬用粉色,寶馬、禦馬還係綢製彩球。騎馬的各種動作,如上馬、下馬、疾馳、緩行,策馬、勒馬、牽馬、係馬,甚至馬失前蹄、墜落馬下、馬兒(er) 嘶鳴都有特定的表演,馬鞭的持、揚、收、放等姿勢也有規製,頗具代表性的程式動作——“趟馬”,不妨說就是一整套“馬術”舞蹈。有行家稱,論趟馬出色,裘盛戎的《連環套》、周信芳的《斬經堂》、蓋叫天的《賀天保》、高盛麟的《四傑村》,都可占據一席之地。舞台上有單人趟馬、雙人趟馬,還有多人趟馬,總之,武將驅馳的戰場和好漢遊蕩的江湖都是馬鞭飛揚的地方。除了騎馬者,舞台上吸睛的還有馬童,其表演技巧側(ce) 重翻騰跌撲,雖是配角,但《漢津口》《古城會(hui) 》中關(guan) 羽的馬童、《昭君出塞》中王昭君的馬童,都是京劇舞台上數得上名號、極顯功力的馬童。除了以馬鞭代馬,富連成科班演出《請清兵》時曾出現台上24人跑竹馬,竹馬是前後兩(liang) 半的竹馬切末,一作馬頭,一作馬尾,分別綁在演員腰間,外麵蒙布。張君秋演出《漢明妃》時,也曾借戲劇學校的學生32人跑竹馬,滿台馳騁,有氣勢有噱頭,其身段表演與(yu) 使用馬鞭不同。

  3.載浮載沉 槳動舟行

  京劇舞台上的舟,多以槳代表。槳為(wei) 木製,分男用、女用,前者較短,後者較長且有繪飾。江河湖海水上行,駕船的人需要用一支槳表現解纜、開船、劃船、停船的動作,表現遭遇風雨以及行船在靜水、湍流、激浪中的不同情形,而船上所有人都需要配合進行相應的身段表演,比如上下船,行船期間的起伏和搖晃,調頭轉向的挪移和傾(qing) 斜等,從(cong) 整體(ti) 上進一步渲染環境。觀眾(zhong) 比較熟悉的舟中戲,如《秋江》老艄公與(yu) 陳妙常的以舟追舟,《打漁殺家》蕭恩、蕭桂英父女的雙槳行舟捕魚,《白蛇傳(chuan) 》遊湖時許仙、白娘子、小青的三人同舟等,都以細膩入微的動態表演、相映成趣的舞蹈身段而為(wei) 人津津樂(le) 道。船上故事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比如《九江口》演繹張定邊救駕,500軍(jun) 士和一眾(zhong) 戰船,以八人八槳借代,老英雄除單人表演外,還與(yu) 眾(zhong) 軍(jun) 士的合槳配合,以槳為(wei) 兵器與(yu) 敵兵對打,威武而場麵熱烈;《群英會(hui) 》演述草船借箭,場上卻並不見戰船和眾(zhong) 軍(jun) 士,隻在舞台內(nei) 側(ce) 斜放裝束整齊的兵裝草人,外側(ce) 斜放一桌二椅,演諸葛亮與(yu) 魯肅在指揮船坐飲,兩(liang) 人左右各有一船夫劃槳,配合角色唱念,便把這一經典場景展現出來,舞台調度與(yu) 角色心理上舉(ju) 重若輕的鬆弛感相得益彰。昆曲舞台上曾以桌椅組合模擬船,比如用一桌一椅,桌前放撐船竿;用兩(liang) 椅橫放,椅背相對,上麵放置一黃色旗作為(wei) 船艙。也有的用桌椅擬船與(yu) 槳、櫓、漁籃搭配,營造船家氛圍。

  4.有轎無轎 全憑好角

  京劇舞台上的轎,有的以轎帳代表,有的以演員的“無實物表演”呈現。用轎帳,通常由轎夫手持轎杆。轎帳有大小之分,小帳子一人手持,形製較小;大帳子二人共持,形製較大,帳簾為(wei) 雙撩。大小轎子同場,貧富立現的莫過於(yu) 《鎖麟囊》中薛湘靈與(yu) 趙守貞出嫁路遇:小帳子陳舊簡樸,顏色“紅不紅,黃不黃”,大帳子鮮亮奢華,大紅打底,金繡龍鳳。春秋亭避雨,薛女、趙女各自坐在帳中,富貴逼人和貧苦寒酸的對比,一目了然。不用轎帳,以身段表演展現無形之轎更為(wei) 多見。上轎時,吩咐順轎、擺轎,乘轎人邁過轎杆,俯身入轎,退步坐定,侍從(cong) 作勢放下轎簾。行進時,侍從(cong) 皆在前,乘轎人在後。下轎時,吩咐停轎,侍從(cong) 作勢掀起轎簾,乘轎人起坐前行,躬身出轎,跨過轎杆。除了一般性坐轎程式外,《春草闖堂》中知府胡進和相府丫鬟春草先後坐轎的一段表演,別具特色,可能是受地方戲表演的影響,坐轎細節和行進過程刻畫真切。醜(chou) 扮胡進,坐轎趕路,心中急切,但為(wei) 了等候刻意磨蹭的春草,隻能慢行。官轎是他常坐的,所以胡進步法悠閑,表情滑稽。後來春草賭氣快走,胡進和轎夫急行追趕,步法淩亂(luan) ,讓胡進跌出轎外。花旦扮春草,借口不能走路以拖延時間,胡進讓她換乘官轎。春草偶坐官轎,所以開始時有些緊張,手腳頗不自在,後來心事開解,放鬆下來,行路中上坡、下坡的特定表演和手法、步法變化多樣。總之,無論是胡進還是春草,乘轎人的表演與(yu) 劇情、行當、角色心理相適應,都生動喜人。

  5.天上人間 各行其道

  以上所說車、馬、舟、轎,其實並不能概括京劇舞台上全部的交通用具,以馬為(wei) 例,除了馬,劇中人還有騎驢的,比如《探親(qin) 家》的鄉(xiang) 下媽媽胡氏。最擅演《探親(qin) 家》的名醜(chou) 劉趕三,甚至養(yang) 了一頭黑驢,陪伴他演出,還曾進宮應差。騎真驢上台,可謂別出心裁,真驢日常經過特殊訓練,在台上也不懼怕鑼鼓喧闐。據說劉趕三演出《變羊計》還用過真羊,看來一個(ge) 優(you) 秀的伶人還必須是一個(ge) 成功的飼養(yang) 員。近代以來,不僅(jin) 真驢、真牛、真馬、真駱駝曾上過舞台,真洋車、真自行車、真汽車、真火車等也都被搬上過舞台,有的當然是為(wei) 吸引眼球,有的則是劇情需要、舞美設計理念和審美變化所致,也有的是經過精細研究,創造出耳目一新的身段動作,比如《駱駝祥子》裏祥子的洋車舞,在程式創新的探索上有一定貢獻。

  如果把車、馬、舟、轎看作人世間的交通用具,那麽(me) 神仙、鬼怪是否也有交通用具?有的。我們(men) 都知道孫悟空一個(ge) 筋鬥十萬(wan) 八千裏,可見他是不要交通用具的,不過敷演《西遊記》故事的清宮大戲《升平寶筏》劇本中,描述觀音菩薩的變化,稱其時而“騎白鶴切末”繞場,時而“騎異獸(shou) 切末”繞場,白鶴、異獸(shou) 都是坐騎,也就是交通用具。京劇裏雖然沒有見到閻王、判官有車駕,但是《鍾馗嫁妹》裏的鍾馗是騎驢的,跟隨他的五小鬼中有一個(ge) 即是驢夫鬼,由武醜(chou) 扮演,為(wei) 鍾馗牽驢,在台上翻跳,與(yu) 鍾馗有身段配合。還有一種說法,認為(wei) 雲(yun) 帚也屬於(yu) 交通用具,為(wei) 神怪用以騰雲(yun) 駕霧,比如《洛神》之洛神所用,《白蛇傳(chuan) 》盜草之白素貞所用。

  京劇舞台上的車、馬、舟、轎集合了無數伶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止京昆,在地方戲中,交通用具也豐(feng) 富多彩,表演上更加自由,如楚劇《推車趕會(hui) 》,上場的是獨輪車,演員為(wei) 兩(liang) 男一女,推車、拉車、坐車,三人配合,載歌載舞。高甲戲女醜(chou) “跑驢”,還成為(wei) 該劇種行當流派藝術的表演核心。可以說,交通用具等切末及與(yu) 之關(guan) 聯的表演技藝都是戲曲藝術精華的一部分。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1日 16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