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嶺遺址新發現多組史前水利係統
光明日報武漢12月5日電 記者王建宏、張銳 通訊員李慧敏從(cong) 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遺址考古工作近期取得了重要收獲。其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組建的考古隊,會(hui) 同航測、年代學、環境考古的專(zhuan) 家,經過係統勘探和多地點解剖,新發現熊家嶺、鄭畈等多組史前水利係統。
熊家嶺水利係統包括水壩、蓄水區、灌溉區和溢洪道等構成要素。熊家嶺水壩坐落於(yu) 青木壋河東(dong) —西向支流的河道上,土築而成,連接南北兩(liang) 端山體(ti) ,以攔蓄水資源。現存壩頂高約2米、寬約13米,壩底寬約27米,南北長約180米。水壩東(dong) 側(ce) 為(wei) 蓄水區,與(yu) 自然崗地合攏麵積約19萬(wan) 平方米;西側(ce) 為(wei) 灌溉區,約8.5萬(wan) 平方米,植物考古的研究工作顯示該區域存在史前稻田。溢洪道位於(yu) 蓄水區的北部缺口處,入口寬約26米,出口北抵青木壋河中上遊,呈南高北低的走勢,展示出“因地製宜”的科學建設理念。
解剖性發掘顯示,熊家嶺水壩可分為(wei) 早晚兩(liang) 期,早期壩的寬度為(wei) 10.2米,晚期壩的寬度為(wei) 26.6米,晚期壩在早期壩的基礎上加高加寬擴建而成。出土遺物、測年數據顯示,晚期壩的年代為(wei) 屈家嶺文化早期晚段,經樹輪校正後年代距今4900年至4800年。早期壩的年代不早於(yu) 油子嶺文化晚期,不晚於(yu) 屈家嶺文化早期晚段,經樹輪校正後年代距今5100年至4900年,是迄今發現最早且明確的水利設施。
鄭畈水利係統位於(yu) 遺址群的西南角,目前已確認水壩、蓄水區和溢洪道。鄭畈水壩亦屬土壩,現存壩頂高約2.3米、寬約5.2米,壩底寬約10米,長約580米。水壩以東(dong) ,南北山體(ti) 間的低窪區域為(wei) 蓄水區,麵積約54萬(wan) 平方米。溢洪道入口寬約58米,位於(yu) 蓄水區的西北部缺口處,出口西抵青木壋河下遊。
解剖性發掘表明,鄭畈水壩壩體(ti) 堆積僅(jin) 一期,其建造工藝、構築方式、堆積特征與(yu) 熊家嶺水壩早期壩高度一致,年代與(yu) 熊家嶺早期壩相當。
距今5100年左右,屈家嶺遺址所在的漢東(dong) 地區率先從(cong) 油子嶺文化變為(wei) 屈家嶺文化。在屈家嶺遺址,油子嶺文化規劃、營建的水利係統被屈家嶺文化所繼承,並經過改造升級,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促使聚落規模從(cong) 105萬(wan) 平方米擴展至284萬(wan) 平方米。
專(zhuan) 家認為(wei) ,屈家嶺遺址發現最早的水利係統,標誌著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從(cong) 最初被動地防水禦水,轉變為(wei) 主動地控水用水,部分實現了從(cong) 適應自然到利用自然的跨越。屈家嶺遺址治水模式的探索,為(wei) 史前單體(ti) 聚落的水資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細節支撐。屈家嶺遺址的考古工作,展示了長江中遊地區大型中心聚落的規劃理念、布局演變和社會(hui) 結構傳(chuan) 統,反映了長江中遊不同於(yu) 其他地區的文明路徑,為(wei) 考察史前水利社會(hui) 的形成和發展、長江中遊文明的起源和演進提供了關(guan) 鍵樣本。
據悉,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和命名地,位於(yu) 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地處大洪山南麓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該遺址是以屈家嶺為(wei) 核心,包括殷家嶺、鍾家嶺、塚(zhong) 子壩和楊灣等10餘(yu) 處遺址的新石器時代大型遺址群,是實證長江中遊文明起源的重要遺址。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6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