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暢通“網絡盲道”,推動信息無障礙標準化建設
作者:馬青
你有沒有想過,視障人士如何使用智能手機?當前的讀屏軟件和APP的無障礙設計已經可以讓他們(men) 獲取手機上的大部分信息,這種設計被稱為(wei) “網絡盲道”。不過,就跟盲道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一樣——斷頭路、被占道等,網絡中的“盲道”也會(hui) 時不時冒出一隻“攔路虎”。近日,在中國傳(chuan) 媒大學與(yu)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主辦的“無障礙信息傳(chuan) 播與(yu) 人權保障”研討會(hui) 上,中國信息無障礙專(zhuan) 家、北京市盲人協會(hui) 副主席曹軍(jun) 提到了這個(ge) 視障人士普遍麵臨(lin) 的信息壁壘。
讓視障人士“看得見”世界,首先要看得見他們(men) ,看得見他們(men) 的需求。《視障人士在線社交報告》顯示,九成視障人士在生活中非常需要互聯網。他們(men) 對QQ、微信等通訊類軟件的需求高達99%。十幾年前,一部分敏感的軟件設計師發現了這部分用戶的需求,開始在虛擬世界裏鋪設“盲道”。如今,大部分品牌智能手機都有盲人模式,通過讀屏幫助視障人士聽到手機上的各種信息,從(cong) 而準確操作。越來越多的應用也在優(you) 化無障礙設計,支持視障人士線上購物、無現金支付、點外賣、打車訂票、使用導航等,甚至包括在視頻平台“無障礙劇場”刷劇。
但是,這些就夠了嗎?目前,幾乎所有APP應用的身份驗證環節,都成為(wei) 視障人士的一塊絆腳石。比如,人臉識別中的“眨眨眼”這個(ge) 操作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銀行APP輸入密碼時使用的是安全鍵盤,隨機出現字母順序,也不再發出提示音或觸感反饋,讓視障人士束手無策;還有買(mai) 票時防止機器刷票的圖片驗證,對視障群體(ti) 來說幾乎就豎起了一塊“此路不通”的牌子。從(cong) 信息安全的角度,這些設計很正常,但對視障人士來說這些設計是擋在麵前的牆。
看得見需求,還要看得見困境,並幫助視障群體(ti) 走出困境。真正做到信息無障礙標準化建設,“網絡盲道”才能連點成線、連線成麵。2020年3月1日,我國互聯網信息無障礙領域推出了第一個(ge) 國家標準《信息技術互聯網內(nei) 容無障礙可訪問性技術要求與(yu) 測試方法》,這意味著我國開始用明確的技術要求來統一規範互聯網產(chan) 品和服務。2023年9月1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實施,對信息的無障礙交流也有了相關(guan) 要求。
不過,從(cong) 標準建立到全麵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而當前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中對信息的無障礙要求,更多使用的是“應當”“鼓勵”“逐步”這樣的用詞。特別是非財政資金支持的網站、平台、應用軟件,現實條件確實沒辦法讓法律走得更快。企業(ye) 有自己的利益訴求,首先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中生存下來,不斷開發優(you) 化新功能還來不及,對無障礙設計等小眾(zhong) 需求更不會(hui) 投入人力、財力。但也要看到,相對於(yu) 十億(yi) 數的互聯網用戶,視障人士是小眾(zhong) ,但從(cong) 絕對數量上看,這同樣是一個(ge) 龐大的群體(ti) ——根據中國殘聯近年的統計數據,我國有8500萬(wan) 殘障群體(ti) ,其中包含1700萬(wan) 視障人群,他們(men) 的需求不應該被忽視。
根本性的問題可能還是出在底層邏輯上,正如專(zhuan) 業(ye) 人士指出的,目前的互聯網應用在做無障礙設計時,是以打補丁的心態去做的,開發之初就沒有把無障礙設計當成是必備因素,等到產(chan) 品成型了,再去打個(ge) “無障礙”的補丁,然後又不斷因為(wei) 升級而補丁套補丁。這跟現實生活中的無障礙設施有點類似,比如老城道路狹窄地段補修盲道,常會(hui) 遇到各種尷尬;早年建設的地鐵線路上,很難保證每個(ge) 出入口都有無障礙通行電梯;在老建築上改建坡道,受製於(yu) 空間,輪椅用戶的體(ti) 驗未必舒適。所以,“網絡盲道”建設應該轉換思路:在開發之初,就植入無障礙思路;在設計之初,就問道於(yu) “盲”。
技術是中性的,用它來拉平世界、縮小差距,還是製造數字鴻溝,關(guan) 鍵看人。避免任何一個(ge) 群體(ti) 掉隊,本身就是互聯網發展的基本理念。在互聯互通技術的迭代速度已經突飛猛進的今天,虛擬世界的“盲道”鋪設與(yu) 完善,需要進入加速度。(馬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