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為黑土地注入活力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季雅寧
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甘南縣東(dong) 陽鎮,樹莓種植戶劉樹和倚在自家小院門口,時不時朝著公路的方向張望。不一會(hui) 兒(er) ,一輛冷藏車駛來,停在了他家門口。
“別看這果子不起眼,園子這三畝(mu) 地一年收益差不多有三萬(wan) 塊哩!”劉樹和一邊往車廂內(nei) 遞送裝滿樹莓的果匣子,一邊瞄著計量稱上的數字。
“今年80歲啦,上哪兒(er) 打工人家都不要。家裏幾畝(mu) 地也出不了幾個(ge) 錢。”劉樹和說,鎮裏鼓勵大家夥(huo) 兒(er) 種樹莓,聽說東(dong) 北農(nong) 業(ye) 大學的專(zhuan) 家來教技術,等種好了企業(ye) 還會(hui) 到家門口來收,這讓他心裏有了底。
甘南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紅樹莓產(chan) 業(ye) 在此落地之前,東(dong) 陽鎮與(yu) 甘南縣其他剛剛脫貧的鄉(xiang) 鎮一樣,當地農(nong) 村勞動力大多數選擇進城務工,留守的多是老幼病殘。耕地大麵積流轉了,僅(jin) 剩下房前屋後的一點地方,種不來幾個(ge) 錢,荒著還可惜。
2019年以來,東(dong) 北農(nong) 業(ye) 大學與(yu) 甘南縣深度合作,學校選派13個(ge) 二級學院、41個(ge) 專(zhuan) 家團隊,依托甘南縣各鄉(xiang) 鎮資源稟賦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特點,以“一村一品”“一鎮一業(ye) ”的方式,組建了涵蓋特色水果蔬菜種植、高產(chan) 大豆品種選育、動物健康養(yang) 殖等在內(nei) 的11個(ge) 產(chan) 業(ye) 聯盟,助力縣域經濟發展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其中,國家寒地小漿果開發利用中心首席專(zhuan) 家、園藝園林學院教授霍俊偉(wei) 擔任寒地小漿果產(chan) 業(ye) 聯盟首席專(zhuan) 家,經過反複論證,在東(dong) 陽鎮發展樹莓產(chan) 業(ye) 。
從(cong) 無到有。如今,東(dong) 陽鎮樹莓種植麵積已達1335畝(mu) ,建成了齊齊哈爾市最大的寒地小漿果示範園區,形成了“樹莓種植+收購+加工+出口”全產(chan) 業(ye) 鏈條,年產(chan) 值近千萬(wan) 元。
“我們(men) 一直在思考,如何發展壯大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通過與(yu) 甘南縣的深度合作共建,我們(men) 希望能從(cong) 甘南縣東(dong) 發村一個(ge) 點拓展為(wei) 全縣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談起縣校合作的緣起,東(dong) 北農(nong) 業(ye) 大學社會(hui) 合作與(yu) 成果轉化中心副主任李其林說,他的身份也由脫貧攻堅時的駐村第一書(shu) 記轉為(wei) 甘南縣掛職副縣長。
“此次縣校深度合作,學校根據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實際問題和產(chan) 業(ye) 需求,立足縣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整體(ti) 布局,舉(ju) 全校之力,通過共建‘基地+中心+產(chan) 業(ye) 聯盟’的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合作新模式,開展全產(chan) 業(ye) 鏈技術服務。”甘南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李大威說。
甘南縣是我國重要的食用型向日葵生產(chan) 基地,擁有東(dong) 北三省最大的葵花籽加工企業(ye) 。20世紀末,全縣葵花種植麵積達80萬(wan) 畝(mu) 。然而,由於(yu) 菌核病頻發,葵花大量減產(chan) 甚至絕產(chan) ,“葵花之鄉(xiang) ”的葵花種植麵積逐年萎縮。
“在專(zhuan) 家的指導下,通過三年的縣校合作,試驗田的向日葵菌核病發病率已由往年的59.7%平均降低到16.41%。圍繞葵花企業(ye) 市場需求,我們(men) 以防病提產(chan) 為(wei) 導向進行葵花品種選育,葵花新品種每畝(mu) 純收益達到了1500元以上。”甘南縣向日葵技術服務中心主任楊麗(li) 豔信心滿滿。
把科技力量真正注入田間地頭。2022年,東(dong) 北農(nong) 業(ye) 大學在甘南縣示範新品種新技術111個(ge) ,推廣麵積近1萬(wan) 畝(mu) 。
魚菜共生項目、秸稈糞汙探索生物循環發展、鹽堿地產(chan) 能提升、智慧農(nong) 場建設……科技助力,人才支撐,一項項科技成果落地甘南縣。昔日國家級貧困縣一躍成為(wei) “全國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和“全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縣”。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2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