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回答糧食豐收背後的追問

發布時間:2023-12-12 10:11:00來源: 農民日報

  糧食問題總是牽動人心。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年糧食再獲豐(feng) 收,產(chan) 量再創新高,達到13908億(yi) 斤。在日益嚴(yan) 峻的全球糧食安全形勢下,給大家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但與(yu) 此同時,社會(hui) 上、網絡中也有一些追問,比如,今年自然災害多發,近年來耕地麵積又有所減少,為(wei) 何還能實現豐(feng) 收乃至增產(chan) ?既然糧食連年豐(feng) 收,進口為(wei) 何還在不斷增長?

  先來回答第一個(ge) 問題:今年自然災害多發,為(wei) 何還能實現豐(feng) 收?的確,從(cong) 全年來看,今年先後遭遇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dong) 北局地嚴(yan) 重洪澇、西北局部幹旱等災害,給糧食生產(chan) 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但氣象災害給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帶來的影響大小,還要看防災減災措施是否到位。我國在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方麵積累了很多經驗,有一套從(cong) 中央到地方、從(cong) 種子到田頭完整的應對機製,有各級黨(dang) 委政府真金白銀的支持,穩產(chan) 增產(chan) 、“一噴三防”“一噴多促”等關(guan) 鍵技術措施落實到位,最大限度降低了氣象災害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影響。

  再從(cong) 空間上看,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農(nong) 業(ye) 資源稟賦各異。放眼全國,每年都會(hui) 有受災減產(chan) 的地方,也會(hui) 有無災增產(chan) 的地方。今年我國一些地方確實出現因災減產(chan) 的情況,但總的來說是點上重、麵上輕,以秋補夏、以豐(feng) 補歉,因此今年糧食總體(ti) 上依然是豐(feng) 收的。比如,受暴雨洪澇災害影響,今年黑龍江五常一些地塊減產(chan) 甚至絕收,但從(cong) 黑龍江全省來看,農(nong) 作物受災麵積反而是少於(yu) 常年的,糧食生產(chan) 實現了“二十連豐(feng) ”。範圍擴大到全國全年糧食生產(chan) ,道理也是一樣。

  再來回答第二個(ge) 問題:耕地麵積減少,為(wei) 何還能增產(chan) ?有地才有糧,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底,我國耕地麵積較十年前減少了1.13億(yi) 畝(mu) ,一些人因此對糧食產(chan) 量產(chan) 生了擔憂。我們(men) 討論產(chan) 量,一要看麵積,二要看單產(chan) 。先看麵積。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chan) 大頭,在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多項糧食生產(chan) 專(zhuan) 項補貼等一係列實招硬招下,今年秋糧麵積實現了連續第4年增加。而從(cong) 長遠來看,近兩(liang) 年耕地總量減少的問題已經得到初步遏製,這也為(wei) 糧食豐(feng) 產(chan) 豐(feng) 收提供了有力支撐。

  接著看單產(chan) 。我國人多地少,在麵積有限的前提下挖掘單產(chan) 潛力空間,是提升糧食產(chan) 量、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國通過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持續提升單位麵積的糧食產(chan) 出,今年全國糧食單產(chan) 390公斤/畝(mu) ,每畝(mu) 產(chan) 量比上年增加了2.9公斤。今年初,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還啟動了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行動,據專(zhuan) 家調查,在行動覆蓋的300個(ge) 重點縣,對糧食增產(chan) 的貢獻率達到73%。在麵積增加空間越來越小的情況下,單產(chan) 的提升為(wei) 糧食豐(feng) 收增產(chan) 提供了新的動力。

  最後來看第三個(ge) 問題:為(wei) 何我國糧食連年豐(feng) 收,進口還在不斷增長?海關(guan) 總署此前公布了一組數據,2023年1-10月,我國累計進口糧食量12993萬(wan) 噸,同比增長7.3%,一時間引發熱議。從(cong) 根源上說,糧食產(chan) 量和進口量“雙增”,還是因為(wei) 我們(men) 的消費量增長了。一方麵,過去長期以來,我國人口總數持續增長,吃飯的嘴越來越多,消耗量越來越大。另一方麵,伴隨著城鎮化的進程,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消費結構的變化,也極大地推動了糧食消費量的增加。過去十年間,我國人均肉類的消費就增長了35%,這必然帶來飼料用糧的增長。俗話說,一斤肉五斤糧,老百姓每一份蛋白質、熱量的獲取,從(cong) “吃得飽”到“吃得好”的每一次進階,既是質的提升,也離不開量的保障。

  從(cong) 進口結構上看,我國糧食進口以飼料用糧為(wei) 主。今年1-10月,大豆、玉米、大麥、高粱等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飼料用糧進口量占糧食進口總量的87.6%,進口小麥占比雖然達到了8.3%,但相當一部分是作為(wei) 玉米的替代,同樣用於(yu) 飼料加工。從(cong) 渠道來看,也從(cong) 以往高度集中於(yu) 個(ge) 別國家向多元化發展。與(yu) 飼用相比,用於(yu) 口糧的進口糧食占比並不大,且主要用於(yu) 品種調劑。當前,我國口糧的自給率在100%以上,穀物自給率在95%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85公斤,高於(yu) 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飼料糧的供給問題當然不能忽視,但是隻要“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守住了,中國人“吃飯”就出不了大問題,我們(men) 發展的主動權就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過,糧食進口量的增加也提醒我們(men) ,雖然我國已經告別了糧食短缺,但糧食供需仍然處在緊平衡的狀態,節糧減損、保護資源是我國一項長期重要任務。我們(men) 仍要始終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無論何時都不能覺得高枕無憂,要在收獲、儲(chu) 存、加工、運輸、銷售、消費等糧食全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加強節約減損。具體(ti) 到每個(ge) 人,就是要珍惜每一餐飯,節約每一粒糧。

  其實,糧食與(yu) 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an) ,需求彈性很低,倘若真的出現供給短缺,往往很快就能感受到。而從(cong) 我們(men) 身邊看,既沒出現糧價(jia) 大幅上漲,也沒聽說糧食短缺的情況,可見糧食總體(ti) 依然量足價(jia) 穩。當然,在當前國內(nei) 外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我們(men) 既要打起十二萬(wan) 分精神,始終辦好自己的事情,夯實糧食不斷豐(feng) 收的基石,做到穀物和口糧“該保必保”;另一方麵,也要充分利用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實現更高層次的糧食供需動態平衡,牢牢端穩中國飯碗。(農(nong) 民日報 駱玉蘭(lan) 趙宇恒)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