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以係統思維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光明日報記者 張國聖 李 宏 黃漢鑫
幾天前,重慶氣溫驟降。萬(wan) 州區高峰街道高峰社區居民譚明樹外出時,家裏一段老化的自來水管破裂,水從(cong) 家裏漫到了門外。樓棟長楊德文發現後,一邊抓緊跟譚明樹聯係,一邊召集其他住戶幫忙。“幸虧(kui) 處理得快,要不然損失就大了。”譚明樹說。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重慶各區縣結合“四下基層”,著力辦好一件事,著眼解決(jue) 一類事,通過互聯互通聚力、健全機製提效,以係統思維破解為(wei) 民服務和基層治理的各類難題。
萬(wan) 州區按照“地域相鄰、規模適度、全域覆蓋、方便管理”原則,探索建立“總片長、片區長、網格長、樓棟長、物業(ye) 長”的“五長”治理結構。“五長”成了提升基層治理和民生服務精準度的“觸角”和“眼睛”。
社區是人們(men) 感知公共服務效能和溫度的“神經末梢”,也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南川區構建以社區雲(yun) 網格和實體(ti) 網格“雙網格化”治理,打通聯係服務群眾(zhong) 的“最後一米”,3個(ge) 多月來已解決(jue) 群眾(zhong) 需求4000餘(yu) 次。
江北區推進“黨(dang) 建引領化解物業(ye) 矛盾進小區”全覆蓋,妥善解決(jue) 了535個(ge) 居民小區增設停車位等各類難題2532個(ge) 。魚嘴鎮魚城社區蘭(lan) 亭花園小區周邊環境整治後,新增了兩(liang) 個(ge) 停車場近1000個(ge) 車位,過去因為(wei) 車位問題引發的各種矛盾也迎刃而解了。
豐(feng) 都縣三合街道在27個(ge) 開放式老舊小區成立以社區幹部、業(ye) 主代表、專(zhuan) 職網格長為(wei) 主體(ti) 的物業(ye) 自管小組,實行“自己建製立規、自己籌財管賬、自己分責治事”的社區物業(ye) 自管模式。“過去是沒人管,現在是人人管。”上河街居民李成說。
位於(yu) 南岸區天文街道的城南家園公租房小區,有85棟高層住宅,將近8.6萬(wan) 名常住居民大多來自區外、市外。街道通過“城南家園安全生產(chan) 聯席會(hui) 議”機製共治共管、互濟互助,破解了大型公租房社區安全治理難題。聯席會(hui) 議機製形成以來所研究的33個(ge) 問題全部得到解決(jue) ,問題化解率達到100%。
北碚區歇馬街道的縉雲(yun) 新居也是公租房小區,社區以治安巡邏、民事調解、便民服務等6支誌願者隊伍為(wei) 核心組建“萬(wan) 馬奔騰”誌願者聯盟。區裏聯動社區、社工和社會(hui) 組織,妥善處置了各類訴求和矛盾1931件。
武隆區江口鎮大唐芙蓉城小區因項目“爛尾”,公共設施過去長期無人管理維護,居民意見大,矛盾糾紛多。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下街社區推動建立以老黨(dang) 員、在職黨(dang) 員、社區幹部等作為(wei) 小區業(ye) 委會(hui) 成員的“紅色業(ye) 主委員會(hui) ”,著力打造“睦鄰坊”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小區住戶葉小容說,現在路燈亮了,環境衛生好了,電梯有人維護了,住起來也舒心了。
基層治理是“上麵千條線、下麵一張網”,群眾(zhong) 更多的是從(cong) “一張網”感知基層治理的效能和溫度。綦江區95個(ge) 街鎮和部門全部入駐“融媒問政”平台,明確要求對群眾(zhong) 的問政帖必須兩(liang) 小時內(nei) 首次回應、3個(ge) 工作日內(nei) 明確回複,讓群眾(zhong) 能夠“聽見聲音、看見態度”。自今年9月以來,“融媒問政”共接到群眾(zhong) 訴求292件,目前已辦結289件。
城口縣周溪鄉(xiang) 用“小院家”數字化便民服務平台整合“網格”管理和院落治理,村民通過微信“隨手拍”“找院長”反映了35項訴求,都在第一時間得到了妥善解決(jue) 。
石柱縣自主研發“平安鄉(xiang) 村·智惠農(nong) 家”,以大數據智能化賦能基層治理,運用“貴和工作法”推動矛盾糾紛一站式化解,拓展農(nong) 旅產(chan) 品推介等惠民服務,不僅(jin) 矛盾化解成功率顯著提升,還幫助農(nong) 民增收200餘(yu) 萬(wan) 元。
兩(liang) 江新區康美街道瞄準居民的文化需求,依托兩(liang) 江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黨(dang) 工委宣傳(chuan) 部開展的“文明實踐·興(xing) 趣兩(liang) 江”活動成立社區學院,在金竹苑社區試點打造5大聯盟34個(ge) 社團,用“興(xing) 趣社團+”實現文化聚民、文化樂(le) 民、文化惠民創新基層治理,成功將文化的“軟實力”轉化為(wei) 基層治理的“硬支撐”,居民的小區歸屬感和社區認同感都顯著提升。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0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