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兩類學位分類發展同等重要
光明日報記者 陳鵬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是衡量一個(ge) 國家高等教育競爭(zheng) 力的關(guan) 鍵標誌,是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yang) 的主渠道。在研究生教育體(ti) 係中,“學術學位研究生”與(yu) “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分別如何定位、具體(ti) 怎樣發展?日前,教育部印發《關(guan) 於(yu) 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yu) 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此作出明確部署。
12月19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對《意見》進行詳細解讀。
“重學術學位輕專(zhuan) 業(ye) 學位的觀念需進一步扭轉”
2022年,我國在學研究生達365萬(wan) 人,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已經成為(wei) 研究生教育大國。自我國開始實行專(zhuan) 業(ye) 學位教育製度以來,經過30多年發展,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不斷豐(feng) 富,培養(yang) 規模持續擴大,學術學位、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兩(liang) 種類型、三級學位協調發展的體(ti) 係初步建成。
“當前,隻有以分類發展為(wei) 切入點,對研究生教育體(ti) 係進行改造升級和重塑重構,才能實現研究生教育從(cong) 量變到質變的根本性轉變。”教育部學位管理與(yu) 研究生教育司司長任友群介紹,此次《意見》指出,兩(liang) 類學位同等重要,學術學位與(yu) 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都是國家培養(yang) 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要完善兩(liang) 類學位的設置、布局、規模和結構。
教育部數據顯示,從(cong) 全國範圍看,專(zhuan) 業(ye) 學位授權點總數由10年前占學位授權點總數的37.6%提升至44.2%,其中博士專(zhuan) 業(ye) 學位授權點數量增長3倍。人才培養(yang) 規模上,專(zhuan) 業(ye) 學位授予人數占比從(cong) 2012年的32.29%增至2022年的56.4%。
2022年發布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zhuan) 業(ye) 目錄(2022)》改變了過去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目錄是學科目錄附表的呈現方式,將主要知識基礎相近的一級學科和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統籌歸入相應學科門類,這一變化,凸顯了兩(liang) 種類型人才培養(yang) 同等重要的地位。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秉林認為(wei) ,由於(yu) 專(zhuan) 業(ye) 學位人才培養(yang) 工作開展晚於(yu) 學術學位人才培養(yang) 工作,故而社會(hui) 上出現了“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地位低於(yu) 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專(zhuan) 業(ye) 學位含金量低於(yu) 學術學位”等錯誤看法。事實上,兩(liang) 類學位的不同僅(jin) 體(ti) 現在人才培養(yang) 類型上。因此,《意見》再次強調:兩(liang) 種類型教育同等地位、同等重要,並且明確提出:到2027年,培養(yang) 單位內(nei) 部有利於(yu) 兩(liang) 類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融通創新的長效機製更加完善,兩(liang) 類教育各具特色、齊頭並進的格局全麵形成,學術創新型人才和實踐創新型人才的培養(yang) 質量進一步提高,學位與(yu) 研究生教育的治理體(ti) 係持續完善、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當前,重學術學位輕專(zhuan) 業(ye) 學位的觀念仍需進一步扭轉,兩(liang) 類學位同質化發展的現象依然存在,需深入推進研究生分類培養(yang) 、分類發展,以進一步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進一步凸顯研究生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和貢獻力。”任友群表示。
成體(ti) 係地推進兩(liang) 類學位分類發展
“《意見》將‘分類發展’作為(wei) 整個(ge) 文件的主題和中心,成體(ti) 係地推進學術學位和專(zhuan) 業(ye) 學位分類發展。”任友群介紹。
“分類發展”具體(ti) 體(ti) 現在哪些方麵?《意見》明確,主要強化“定位、標準、招生、培養(yang) 、評價(jia) 、師資等環節的差異化要求”。例如,在招生階段,兩(liang) 類考生的重點考察方麵有所不同,強調行業(ye) 企業(ye) 專(zhuan) 家參與(yu) 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招生。
如何分類優(you) 化培養(yang) 方案?《意見》提出,學術學位的培養(yang) 方案應突出教育教學的理論前沿性,厚植理論基礎,拓寬學術視野,強化科學方法訓練以及學術素養(yang) 提升,鼓勵學科交叉,在多種形式的學術研討交流、科研任務中提升科學求真的原始創新能力,注重加強學術學位各學段教學內(nei) 容縱向銜接和各門課程教學內(nei) 容橫向配合。而專(zhuan) 業(ye) 學位,則應突出教育教學的職業(ye) 實踐性,強調基礎課程和行業(ye) 實踐課程的有機結合,提倡采用案例教學、專(zhuan) 業(ye) 實習(xi) 、真實情境實踐等多種形式,提升解決(jue) 行業(ye) 產(chan) 業(ye) 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分類健全培養(yang) 機製方麵,《意見》提出,學術學位應強化科教融匯協同育人,進一步發揮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重大科研平台在育人中的重要支撐作用。專(zhuan) 業(ye) 學位應強化產(chan) 教融合協同育人,將人才培養(yang) 與(yu) 用人需求緊密對接,深入建設專(zhuan) 業(ye) 學位聯合培養(yang) 基地,強化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與(yu) 相應職業(ye) 資格認證的銜接機製。
“學術學位突出學術性基礎性,專(zhuan) 業(ye) 學位突出應用性實踐性。《意見》分別給出了方向性要求和實施舉(ju) 措,需要研究生培養(yang) 單位落實到研究生培養(yang) 的各個(ge) 環節,包括招生、培養(yang) 方案製定、課程設置、課程建設、中期考核、論文開題與(yu) 撰寫(xie) 、實踐能力等方麵。”鍾秉林表示。
以基礎學科、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改革為(wei) 引領示範
兩(liang) 類學位教育改革路徑清晰,在實施中分別有何側(ce) 重,怎樣打開突破口?
任友群介紹:以基礎學科、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改革作為(wei) 引領示範。
就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而言,《意見》提出,“以基礎學科博士生培養(yang) 為(wei) 重點”。要立足培養(yang) 未來學術領軍(jun) 人才,支持具備條件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開展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改革試點,把基礎學科主要定位於(yu) 培養(yang) 學術學位博士生,進一步提高直博生比例,對學習(xi) 過程中不適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且符合相應條件的,可隻授予學術碩士學位或轉為(wei) 攻讀專(zhuan) 業(ye) 碩士學位。
在深化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麵,《意見》提出,“以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為(wei) 牽引”。具體(ti) 而言,要瞄準國家戰略布局和急需領域,完善高校、科研機構工程專(zhuan) 業(ye) 學位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布局;打造實踐能力導向型的工程專(zhuan) 業(ye) 學位碩士、博士培養(yang) “樣板間”,大力推動工程專(zhuan) 業(ye) 學位碩博士培養(yang) 改革試點,全麵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改革。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0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