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江蘇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添彩美好生活

發布時間:2023-12-20 10:18: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以藍天為(wei) 幕布,以街頭為(wei) 舞台,讓百姓在逛街購物、上下班途中、晚間散步時與(yu) 音樂(le) 不期而遇,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遇見”街頭音樂(le) 匯廣場演出成為(wei) 廣受市民喜愛的城市文化風景。近日,在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推進會(hui) 上,南京市雨花台區“音樂(le) 飄逸街頭巷尾,助推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等獲評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十佳案例,南京市秦淮區“轉角遇見文化新空間 景點融合文旅新體(ti) 驗”等獲評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優(you) 秀案例。

  “十四五”以來,江蘇在率先建成省、市、縣、鄉(xiang) 、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的基礎上,圍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創新思路舉(ju) 措,啟動並實施“雙千計劃”,更富實效地組織送戲下鄉(xiang) ,開展惠民演出,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聚焦高質量發展,打造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升級版”,讓公共文化服務真正走到群眾(zhong) 身邊、走進群眾(zhong) 生活、走入百姓心裏。

  空間升級,建強公共文化服務陣地

  把鄉(xiang) 村文化載體(ti) 建設作為(wei) 激活鄉(xiang) 村原生態的硬件抓手,南京市江寧區在全區農(nong) 村地區升級打造了130公裏的鄉(xiang) 村文化風景道和400公裏的鄉(xiang) 村林蔭大道,串聯起310多個(ge) 多功能文化驛站;對老學校、舊祠堂、廢棄工廠等進行保護性改造,建成50多家村文化室,發展文化延伸點40多戶,建成207家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公共文化的活水浸潤著深山裏的村落,也彰顯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蓬勃生機。今年2月,南京市江寧區“公共文化+”綻放江寧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五個(ge) 美”入選全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作為(wei) 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裏”的重要抓手,新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秋白書(shu) 苑”在常州已建成開放40家。“秋白書(shu) 苑”常高新蔚藍館坐落於(yu) 美麗(li) 的新龍湖畔,首創“政府+社區+企業(ye) ”機製;“秋白書(shu) 苑”西夏墅梅林村館與(yu) 非遺匠心鋪結合,打造了特色館中館,生動展現了當地的特色民俗……環境優(you) 雅舒適、文化特色鮮明的場館遍布城鄉(xiang) ,為(wei) 市民打造了“共享的文化驛站”,也為(wei) 常州“書(shu) 香建設示範城市”添磚加瓦。

  在持續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中,江蘇大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場館陣地建設與(yu) 提檔升級,國家一級圖書(shu) 館、文化館、博物館數量均居全國前列。持續推進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一體(ti) 建設,增強文旅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把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yu) 城市更新、鄉(xiang) 村建設行動相結合,不僅(jin) 因地製宜建設了文化禮堂、百姓戲台、文化廣場、非遺傳(chuan) 習(xi) 場所等鄉(xiang) 村主題功能空間,還引導各地創新打造小劇場、城市書(shu) 房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目前,江蘇省各地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各類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共3.2萬(wan) 個(ge) ,成為(wei) 百姓身邊不可缺少的文化場所,把服務群眾(zhong) 的“最後一公裏”變成了“最美一公裏”。

  成果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效

  在蘇州吳江汾湖高新區,毗鄰地區的專(zhuan) 業(ye) 團隊和本地業(ye) 餘(yu) 文藝團隊齊聚第十六屆“送戲下鄉(xiang) 村村聯動”閉幕式,地方戲曲、魔術雜技輪番登場,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在揚州高郵十裏村,戲曲演員們(men) 輪番上場,一批經典劇目讓村民看得津津有味……

  群眾(zhong) “點單”,政府“配送”。自2022年9月實施的“澄藝快遞”公共文化服務精準配送項目已在江陰配送447場次,惠及群眾(zhong) 超過50萬(wan) 人次。配送節目中既有中老年喜愛的錫劇、越劇、評彈,又有中青年熱衷的脫口秀、話劇、室內(nei) 樂(le) ,更有吸引青少年兒(er) 童廣泛參與(yu) 的非遺展示、研學、魔術雜技等。該項目依托江陰公共文化雲(yun) 平台,由鄉(xiang) 鎮街道根據群眾(zhong) 需求進行點單,通過“菜單式”點選和“訂單式”配送,將公共文化服務精準送到基層。

  江蘇持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通過資金補助和省級直接采購配送兩(liang) 種方式,全方位提升“送戲下鄉(xiang) ”質效。全省每年組織“送戲下鄉(xiang) ”2.5萬(wan) 場,其中省級資金扶持2500餘(yu) 場,打造了永不落幕的“戲劇大舞台”,促進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為(wei) 了讓演出能夠滿足群眾(zhong) 需求和口味,江蘇通過“菜單式”服務和精準配送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打造了家門口的“文化盛宴”。從(cong) “十四五”開始,江蘇創新實施“千支優(you) 秀群眾(zhong) 文化團隊培育計劃”,大力培育鄉(xiang) 村文化能人和群眾(zhong) 文藝團隊,打造群眾(zhong) 身邊“不走的文化隊伍”。據不完全統計,計劃實施以來,全省已培育優(you) 秀團隊606支,優(you) 秀團隊自行組織或參與(yu) 組織群眾(zhong) 文化活動2.1萬(wan) 餘(yu) 場。

  融合創新,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品牌

  在蘇州文旅新地標平江路大儒巷38號,始建於(yu) 元天曆元年的曆史建築已被活化利用為(wei) 對外開放的公共文化空間。在這裏,周一至周五各類社會(hui) 組織與(yu) 公益團隊輪流提供文化體(ti) 驗互動,周末下午及晚間則提供市場化的小劇場演出。蘇州鼓勵和吸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ti) 推出更加新穎、更加多樣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讓廣大市民及遊客在享受更高質量、更優(you) 服務的文化體(ti) 驗時更加樂(le) 於(yu) 買(mai) 單,促成了消費需求與(yu) 市場供給的雙向奔赴。

  通過有效整合區域內(nei) 零散公共空間,進一步豐(feng) 富公共文化供給形式,在有著“世界文學之都”美譽的南京,轉角就能遇見書(shu) 香。融入圖書(shu) 借閱、傳(chuan) 統文化體(ti) 驗、旅遊信息查詢、文化誌願服務、資訊交流分享等功能,秦淮區已建成100個(ge) “轉角·遇見”文化休閑驛站;分布在棲霞樺墅村各個(ge) 村組的“樺墅學堂”既是村民學習(xi) 交流的課堂,也是遊客停留休憩的好去處,頗具設計感的建築和濃鬱的書(shu) 香交融,成為(wei)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法寶……這些散布在景區、街頭、鄉(xiang) 村的公共文化空間融合了地域特色和新型文化業(ye) 態,讓市民及遊客能盡情品味精神食糧,也扮靚了城市文化景觀。

  在打造公共文化服務特色品牌方麵,江蘇遍地花開,爆款頻出。南京創新舉(ju) 辦的文化活動品牌——首屆“啟明星”群眾(zhong) 文藝明星選拔大賽,經過聲樂(le) 、器樂(le) 、戲曲、舞蹈4場決(jue) 賽後,誕生了首批60名“群眾(zhong) 文藝明星”,並成立南京市“啟明星”群眾(zhong) 文藝誌願服務隊,為(wei) 市民及遊客奉上精彩的視聽盛宴,真正做到了把文化送到百姓心坎上,讓更多市民在圓“舞台夢”的同時愛上文藝。(本報駐江蘇記者 王煒)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