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績點考核,大學生評價體係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作者:朱昌俊
在大學,有一種觀點將績點稱之為(wei) 校園裏流通的“硬通貨”。很多學生在追逐它的同時,又對其“怨聲載道”。曾以學霸聚集而聞名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後簡稱“生科院”)從(cong) 2022年春季學期開始,向部分專(zhuan) 業(ye) 核心課、專(zhuan) 業(ye) 選修課吹響改革號角:取消績點考核,采用“粗線條等級製”(ABCD)進行成績評定。一年多之後,北大校報一篇記錄生科院取消績點的文章被網友發現,一時之間在社交媒體(ti) 中引發熱議。
嚴(yan) 格來講,一些媒體(ti) 用“去績點化”來形容北大生科院的這項改革,是不夠準確的。因為(wei) 真正的績點並沒有取消,隻是用等級評定代替過去的精細化打分。它的積極意義(yi) 是,至少一部分學生不需要“為(wei) 了總成績提高一兩(liang) 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內(nei) 卷泥潭”,理論上可以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有意義(yi) 的事情上。實際上,除了北大生科院,近年來清華、華東(dong) 師大等多所高校也都進行過類似的嚐試。在很大程度上說,這些高校的改革行動,順應了當前高校學生評價(jia) 體(ti) 係改革的社會(hui) 呼聲。
這項改革所能夠帶來的真正效果到底有多大,可能還需要在更長的時間內(nei) 來觀察,才能得出一個(ge) 公允的答案。但是,從(cong) 實際的改革力度看,它依然隻能說是一種“小步”的調整。要知道,它並未從(cong) 根本上改變評價(jia) 體(ti) 係,或者說,它並未讓評價(jia) 體(ti) 係變得更開放、多元,而隻是對過去的績點標準進行了微調。這就注定了寄望於(yu) 這樣的調整,實現從(cong) 根本上改變大學生評價(jia) 體(ti) 係中的“唯分數論”傾(qing) 向,真正轉變到更多對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及個(ge) 性化能力的評價(jia) 上來,是不切實際的。
當然,要重建大學生評價(jia) 體(ti) 係是不容易的。一方麵,要克服長期以來的慣性,非常考驗改革的決(jue) 心;另一方麵,這又不僅(jin) 僅(jin) 是高校的事。要知道,高等教育隻是整個(ge) 國民教育體(ti) 係的一部分。如果隻是對“大學生”的評價(jia) 體(ti) 係進行調整,而不涉及“小學生”“中學生”評價(jia) 方式的優(you) 化,特別是升學考核的優(you) 化,這本身就增加了改革的難度,從(cong) 效果上看,可能也要打折扣。畢竟,“大學生”也是從(cong) “小學生”“中學生”的評價(jia) 體(ti) 係中一路被培養(yang) 上來的。要讓教育不再“內(nei) 卷”,要讓社會(hui) 告別“唯分數論”,顯然不止是大學的責任。
即便是局限在大學來看,要改變學生評價(jia) 體(ti) 係,也還涉及獎學金、保研資格、就業(ye) 等配套評定和考核標準的優(you) 化。同時,評價(jia) 標準改變,實際意味著培養(yang) 方式的改變,大學的師資、培養(yang) 理念做好準備了嗎?這背後既需要增加一些新的評價(jia) 項目,也需要確立新的培養(yang) 方式,可以說涉及方方麵麵的“再造”,絕不隻是某一個(ge) 環節的調整這麽(me) 簡單。更重要的是,改革學生評價(jia) 方式,前提條件是需要重新確定,到底要培養(yang) 怎樣的人?大學又能給予學生多少真正自我成長的空間?比如,要培養(yang) 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個(ge) 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能夠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探索的可能。此外,大學內(nei) 部對學生的評價(jia) 體(ti) 係,要與(yu) 社會(hui) 對人才的真實需求有更好的對接,這還可能需要評價(jia) 主體(ti) 的優(you) 化。
說出這些現實,並不是給高校績點改革潑冷水,而是必須要看到大學生評價(jia) 體(ti) 係改革,是一個(ge) 係統工程,任何的“單兵突進”可能都隻是“茶杯裏的風暴”。同時,不同類型、層次的大學,對於(yu) 學生評價(jia) 體(ti) 係的要求本身也應該是不同的。那麽(me) ,績點改革是否需要在更大範圍複製,各高校也不宜盲目跟風。理想的狀況是,每所高校都能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nei) ,因校製宜地作出自己的改革行動。(朱昌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