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陶瓷故鄉塑青春

發布時間:2023-12-26 09: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陶瓷藝術創作者】

  陶瓷故鄉(xiang) 塑青春

  ——古鎮裏的青年陶瓷藝術創作者

  光明日報記者 李丹陽 殷澤昊

  漫長的歲月裏,順著古絲(si) 綢之路,中亞(ya) 商人的駱駝和遠渡重洋的貨船把產(chan) 自中國的陶瓷帶往世界各地。那時的“中國瓷”,是生活器皿。

  瓷越千年,這門曆經傳(chuan) 承、積澱、煥新的藝術又將來自四麵八方的年輕人帶回陶與(yu) 瓷的故鄉(xiang) 。如今他們(men) 眼中的“中國瓷”,不隻是生活器皿,還是盛裝自我表達、文化認同與(yu) 理想生活的容器。

  正如泥土與(yu) 釉料在高溫中相遇的化學反應產(chan) 生了陶瓷,年輕人與(yu) 陶瓷在古鎮裏相遇的化學反應,創造了充滿意趣的解讀、構築和重塑。他們(men) 的創作,捏塑著心中的詩與(yu) 遠方,賦予古老陶瓷文化生發於(yu) 今朝的更多可能。

  鎮滋養(yang) 了人,人鮮活了鎮

  未到江西景德鎮時,這個(ge) 有著“瓷都”之名的古鎮給謝莉娟的印象就如青花瓷:古雅、純粹。而在此求學、創業(ye) 後,她心中的古鎮更像自己鍾愛的彩釉:繽紛、活潑、不拘一格。

  每逢周末,脫胎於(yu) 國營瓷廠的陶溪川文創街區便迎來最熱鬧的時候。在老廠房、老窯爐等工業(ye) 遺跡交織美術館、手作工作室等現代地標的空間裏,陶瓷市集人頭攢動。“年輕”,是市集的標簽——攤主年輕,大多來自當地陶瓷院校或藝術工作室;顧客年輕,有藝術愛好者、網店店主,也有遊客;商品年輕,都是原創設計,而非傳(chuan) 統工廠貨。

  5年前,原創藝術市集已在青年群體(ti) 中流行,但其中鮮有陶藝作品。當時就讀於(yu) 景德鎮陶瓷大學陶瓷設計專(zhuan) 業(ye) 的謝莉娟一度很向往售賣創意的形式,並設想著“如果用陶瓷,我也能做!”

  2018年,初創的陶溪川創意市集給了她機會(hui) 。她以某次課堂作業(ye) 翻模的“娃娃臉”為(wei) 原型,以少女風插畫為(wei) 靈感,花了3個(ge) 月,攢出一批自己設計且手工製作的陶瓷胸針,利用課餘(yu) 時間去“練攤”,結果很快售罄。

  “沒想到自己‘小眾(zhong) ’的創作這麽(me) 受歡迎,這就是景德鎮!每一種風格都能得到眷顧。”初出茅廬的謝莉娟,收獲了市場的正向反饋。學校裏,老師也鼓勵她大膽設計,不必拘泥於(yu) 傳(chuan) 統。就這樣,賺到人生中第一桶金的謝莉娟,購入了一台電動自行車,從(cong) 此滿載熱情地穿梭於(yu) 課堂與(yu) 市集之間,直到畢業(ye) 後留下來,創辦個(ge) 人工作室,在陶溪川擁有了固定攤位。

  過去10年間,數以萬(wan) 計的青年人和謝莉娟一樣,為(wei) 瓷而來,因瓷而留,成為(wei) “景漂”。

  他們(men) 為(wei) 古鎮的“詩與(yu) 遠方”而來,奔赴當地“包容文藝青年,也眷顧手藝人”的文化氛圍;他們(men) 本身也成了古鎮的“詩與(yu) 遠方”,共同搭建起包容、自由、有創造力的創作環境。

  如今,“漂”在古鎮的陶瓷藝術創作者“幾乎人手一個(ge) 工作室”,他們(men) 通過“創意陶瓷”新品類,表達感受。

  陶瓷帶給謝莉娟的體(ti) 驗是快樂(le) ,比如等待開窯時,同學們(men) 一邊嗑瓜子暢聊,一邊收集瓜子皮果殼用於(yu) 製造器物表麵的花紋;又如在鎮上淘些稀奇古怪的材料,配合坑燒、樂(le) 燒等不同的技法,創造充滿未知的奇妙作品。她把對快樂(le) 的感知一點一點捏成型,塑造出憨態可掬的眨眼女孩、流汗的西瓜、頭戴愛心腳踩拖鞋的桃子……

  “也許有的作品功能性不強,隻是小擺件,但足夠有趣。現在的年輕顧客也願意為(wei) 這份有趣買(mai) 單。”謝莉娟說。

  迎合年輕一代審美的創意瓷作品裏,也許很難找到“傳(chuan) 統青花”,卻能發現以青花瓷燒製失敗的紋樣為(wei) 靈感的藝術品。“不拘泥於(yu) 古法的厚重或學術的嚴(yan) 謹,獨屬於(yu) 年輕一代的隨性、自在、自我的審美,正成為(wei) 現代陶瓷文化的一部分。”有學者這樣說。

  回鄉(xiang) 方知陶瓷“香”

  遠看似玉,近看為(wei) 瓷。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中國白·德化白瓷展”中,瓷雕人物複雜精美的衣飾紋樣彰顯著強大的藝術可塑性和表現力。德化白瓷潔白透亮,曆來多以佛像為(wei) 題材。而細心的參觀者會(hui) 發現,此次展覽中的瓷雕形象格外豐(feng) 富:身穿漢服的仕女、翩翩起舞的少女、深情對望的戀人……這讓“原以為(wei) 瓷器展無非就是盤和碗”的參觀者驚歎:“白瓷竟可以這樣‘玩’!”

  在千裏之外的福建德化,展覽“盛放不下”的白瓷“新玩法”還有很多。讓這座有著700多年陶瓷發展史的小城悄然改變的,是一群回到家鄉(xiang) 、找到理想的年輕人。

  青年白瓷創作者林似欽出生在德化的陶瓷世家,父親(qin) 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建勝。雖然和父親(qin) 一起“玩泥巴”是小時候的樂(le) 趣之一,但那時他還未想過子承父業(ye) 。學生時代,他離開家鄉(xiang) ,攻讀自己喜愛的動漫設計專(zhuan) 業(ye) 。

  直到大三那年,林似欽放假回家時,用更接近“外來人”的視角觀看了家鄉(xiang) 的舞獅表演。他竟發現:每一個(ge) 定格造型,很像動漫裏的一幀幀畫麵!他的創作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如果用白瓷去表現舞獅造型,會(hui) 創造出怎樣的熱鬧景象?這樣的嚐試會(hui) 不會(hui) 給溫潤如玉的白瓷增添一些新的“性格”?

  林似欽的創意並沒被他人看好,就連父親(qin) 也擔心,幾百年來以佛像為(wei) 主的白瓷瓷雕去表現這樣的題材會(hui) “水土不服”。林似欽抱著嚐試的心態把舞獅、福娃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並借鑒了動漫風格,創作了瓷雕作品《好日子》。

  驚喜的是,作品一經問世,便讓市場和業(ye) 界耳目一新。林似欽也在這件“把自己的所學、所知、所愛融為(wei) 一體(ti) ”的工作中,找到了快樂(le) 。這成為(wei) 他從(cong) 事白瓷行業(ye) 的起點。

  在德化,越來越多像林似欽一樣“年少不覺白瓷好,長大才知白瓷香”的本地青年,回到古城,投身白瓷藝術。他們(men) 曾因各種不同的原因離開故鄉(xiang) ,回首時才發現,一直追尋的“詩和遠方”就在養(yang) 育自己長大的故土之上。

  “白瓷青年”們(men) ,也為(wei) 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傳(chuan) 承古老技藝的同時,這群年輕人研究如何把多種元素融進白瓷,用白瓷表現音樂(le) 和舞蹈,把白瓷運用在美術和電影創作中。他們(men) 對白瓷的工藝表現力有信心——“捏、塑、刻、搓、削、刮、接、擦、劃”幾百年沉澱的瓷雕技法足以實現千姿百態的設計;他們(men) 對白瓷的藝術創新性有信心——當年德化白瓷衝(chong) 破官窯富麗(li) 堂皇、紛繁複雜的風格限製,用生動和灑脫打動著世人,可以說德化白瓷從(cong) 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把創新的闖勁兒(er) 刻在了基因裏。

  “唯一可能存在的短板,就是創作者的想象力。”許多和林似欽一樣的青年從(cong) 業(ye) 者都有同感,隻有通過不斷涉獵和學習(xi) 的量變積累,才會(hui) 有深夜無眠時靈感爆發的質變跨越。他們(men) 暢想著,在未來創造更多受歡迎、更適應現代生活和審美的白瓷作品。

  藝術,如此慷慨而包容

  閑暇時,青年陶藝人李鬆陽喜歡在廣東(dong) 佛山石灣鎮的街道上走一走。藏在各個(ge) 街角的陶藝工作室、披上“新衣”的老工業(ye) 廠房、薪火不斷的百年古窯、交相輝映的傳(chuan) 統紅陶與(yu) 現代瓷磚……“有時迷路了,反而能看到別致的街景”。

  十多年前,23歲的李鬆陽隻身從(cong) 河南老家來到這個(ge) 陌生的城市。初到佛山,他找了一份專(zhuan) 業(ye) 對口的工作——浮雕雕刻。在製作一件作品時,他使用了焦點透視法,這與(yu) 公司期待的全景散點透視浮雕法相去甚遠。於(yu) 是,李鬆陽的第一份工作“連試用期都沒過”就結束了。

  這次挫折,讓李鬆陽對自己的創作思路產(chan) 生懷疑,是堅持自己的風格,還是迎合“規矩”?工作失意的李鬆陽就在這時遇見了在佛山流行了千餘(yu) 年的石灣陶藝。

  石灣陶創燒於(yu) 唐代,繁盛於(yu) 明清,風格自由,鄉(xiang) 土氣息濃厚。“用手觸摸石灣陶塑,那粗糲的質感模糊了時間,仿佛能把人帶回久遠的過去。”就這樣,李鬆陽一頭紮進了石灣陶塑的世界。在這個(ge) 世界裏,他逐漸領悟到樸拙、沉穩的石灣陶塑中的寫(xie) 意特質。在這個(ge) 允許天馬行空、自由自在的世界裏,沒有技法的束縛、沒有風格的偏見,李鬆陽將自己對中國藝術寫(xie) 意精神的理解,盡情地融入創作。

  悠久的曆史,賦予中國傳(chuan) 統陶瓷文化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胸懷。在李鬆陽失意時,石灣陶藝包容著他的灑脫與(yu) 不拘一格,也通過包容各種創作理念,為(wei) 自身的傳(chuan) 承創新增添了生生不息的“血液”。

  10月,已舉(ju) 辦至第11屆的“石灣杯”青年陶瓷藝術大獎賽落下帷幕。“石灣杯”“美陶杯”,當地針對年輕人的陶藝賽事中,許許多多立足中華文化傳(chuan) 統意蘊、融入當代文化精神的作品脫穎而出。“石灣陶藝始終反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情緒與(yu) 思想,這既是石灣陶藝傳(chuan) 承不息的核心,也是它未來發展的方向。”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魏華曾評價(jia) 道。

  看來,不管是哪一種陶瓷,大都擁有一群青年追逐者。在一場場火與(yu) 泥土的化學反應中,他們(men) 把青春當作催化劑,收獲著屬於(yu) 自己的理想生活。

  (本期選題支持:高建進、吳春燕、張哲浩、李潔、王洋、馮(feng) 家照)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6日 12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