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安徽淮北:一村一工坊 百姓奔富忙

發布時間:2024-01-05 10:0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丁一鳴 常河

  冬日暖陽,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古饒鎮草廟村村民秦秋芬閑來無事,搬來半麻袋艾草粉,坐在小馬紮上,將一勺勺艾草粉分裝進小口袋,再上稱約約克重,便製成了一個(ge) 艾草足浴包。

  “原材料有人送上門,做好了有人上門收,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一個(ge) 月還能掙個(ge) 幾百塊錢。”秦秋芬開心地說。每月幾百塊額外收入,對這個(ge) 特殊困難家庭來說已是不小的補貼。

  “誰給你介紹的活計?”“俺們(men) 孫書(shu) 記唄!”

  2019年,在古饒鎮黨(dang) 委政府號召支持下,退役軍(jun) 人孫偉(wei) 決(jue) 定從(cong) 外地返鄉(xiang) 創業(ye) ,結合當地艾草種植優(you) 勢,盤活閑置場地成功創辦艾業(ye) 公司。他也被大夥(huo) 推選為(wei) 草廟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

  “劉大姐,今天卷多少了?”“百把根有嘍!”孫偉(wei) 領著記者走進公司車間,一群“銀發”正忙著卷艾灸條,“用工全部來自當地,隨來隨幹,農(nong) 村留守老人們(men) ‘城裏進不去,村裏待不住’,有了這間工坊,他們(men) 就可以‘發揮餘(yu) 熱’,每月掙個(ge) 上千塊,不比伸手找孩子要錢強嘛”。孫偉(wei) 道出的“實在話”,引來在場工人會(hui) 心一笑。

  “為(wei) 了破解農(nong) 村空閑勞動力增收渠道窄、村級集體(ti) 經濟收入少等難題,近年來,古饒鎮在全區先試先行,大力推進‘一村一工坊’建設,類似的工坊全鎮還有11家,預計年產(chan) 值6000萬(wan) 元,平均帶動農(nong) 村空閑勞動力每月增收3000元,打通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最後一公裏’。”古饒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陳平生介紹。

  “豈止是‘最後一公裏’,是‘最後一米’!”孫偉(wei) 接過話茬,“針對殘疾人等特殊群體(ti) ,我們(men) 堅持‘送活上門’,將原材料、儀(yi) 器設備等‘搬’到村民家裏,讓他們(men) 居家就能掙錢!”

  “因地製宜是關(guan) 鍵,市場運作是途徑,強村富民是根本,而黨(dang) 建引領則是一切前提。”陳平生總結,“一村一工坊”能幹成,關(guan) 鍵在於(yu) 搭建了“鎮黨(dang) 委+村(社區)+企業(ye) +農(nong) 戶”這一“共富”平台,黨(dang) 建引領下,黨(dang) 組織的政治優(you) 勢、組織優(you) 勢轉化為(wei) 推進村級集體(ti) 經濟發展的強大動能。

  “我們(men) 將一以貫之堅持黨(dang) 建領富、能人帶富、村民奔富、鄉(xiang) 村共富,讓大家夥(huo) 兒(er) 日子一天更比一天紅火。”陳平生說。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5日 03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