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前瞻謀劃布局未來產業

發布時間:2024-01-05 10:04: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王宏偉(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項目評估與(yu) 戰略規劃研究谘詢中心主任、數量經濟與(yu) 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打造生物製造、商業(ye) 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幹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chan) 業(ye) 新賽道”。未來產(chan) 業(ye) 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方向,是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格局變遷中最活躍的力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未來產(chan) 業(ye) 正成為(wei) 各國搶占科技製高點、爭(zheng) 奪產(chan) 業(ye) 主導權的關(guan) 鍵。我們(men) 要主動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趨勢,積極培育未來產(chan) 業(ye)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認識未來產(chan) 業(ye) 的內(nei) 涵與(yu) 特征

  未來產(chan) 業(ye) 與(yu)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概念既相近又不同。二者相似之處在於(yu) ,未來產(chan) 業(ye) 與(yu)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都是基於(yu) 前沿重大科技創新或技術突破,具有巨大發展空間,具備發展成支柱產(chan) 業(ye) 的潛力,對其他產(chan) 業(ye) 具有輻射帶動作用,是未來經濟增長和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的新引擎,能夠對經濟社會(hui) 和國家競爭(zheng) 力產(chan) 生重大影響,具有前瞻性、引領性和戰略性。不同之處在於(yu)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已經相對成熟,而未來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技術尚未轉化為(wei) 產(chan) 品,或已經形成產(chan) 品設計、產(chan) 品原型但尚不具備規模化生產(chan) 或市場化運營條件。

  具體(ti) 而言,未來產(chan) 業(ye) 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未來產(chan) 業(ye) 不僅(jin) 本身具有巨大增長潛能,還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和擴散效應,能夠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未來產(chan) 業(ye) 以滿足當下和未來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為(wei) 目標,可以有效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二是未來產(chan) 業(ye) 呈現交叉融合、協同發展趨勢。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不斷深化,科技創新的複雜性不斷提升,並且呈現跨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趨勢。未來產(chan) 業(ye) 在技術迭代和產(chan) 品創造過程中也呈現多領域交叉融合趨勢。三是未來產(chan) 業(ye) 一般處於(yu) 產(chan) 業(ye) 生命周期的萌芽階段,其技術、產(chan) 品和市場等都不成熟。未來產(chan) 業(ye) 以前沿創新為(wei) 支撐,而最新技術在現實應用中很難被完全認知和充分開發。未來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技術在轉化為(wei) 產(chan) 品或者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化規模化生產(chan) 過程中,仍麵臨(lin) 許多不確定性。

  發展未來產(chan) 業(ye) 具有重要意義(yi)

  培育發展未來產(chan) 業(ye) 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未來產(chan) 業(ye) 的發展過程,本質上是一個(ge) 前沿技術突破,進而加速產(chan) 業(ye) 化的過程。基於(yu) 現有產(chan) 業(ye) 基礎和優(you) 勢積極部署未來產(chan) 業(ye) ,將在提升前沿技術創新能力的同時對現有產(chan) 業(ye) 產(chan) 生溢出效應,促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提高生產(chan) 效率,有助於(yu) 在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領域培育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為(wei) 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培育發展未來產(chan) 業(ye) 是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機遇的戰略選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突飛猛進,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重大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持續湧現。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催生新業(ye) 態、新模式、新動能,並引發產(chan) 業(ye) 結構的深刻變革。抓住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機遇,有助於(yu) 更好適應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新趨勢,推動我國經濟結構優(you) 化升級、新舊動能轉換、質量效率提升,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培育發展未來產(chan) 業(ye) 是我國形成先發優(you) 勢、提升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有力支撐。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ti) 紛紛加強對前沿技術和未來產(chan) 業(ye) 的布局,以期在即將興(xing) 起的高技術產(chan) 業(ye) 領域搶占先機。未來產(chan) 業(ye) 的培育和發展有利於(yu) 進一步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加快實現“換道超車”,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找準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路徑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通信技術、先進製造、生物技術、清潔能源等領域的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將孕育未來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的核心是原始創新和關(guan) 鍵技術突破,並通過創新要素集聚、形成產(chan) 品原型、不斷豐(feng) 富拓展應用場景,逐漸實現產(chan) 業(ye) 化規模化發展。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可期,我們(men) 要積極進行前瞻謀劃、長遠布局。

  加強戰略引領,推進重大科技協同攻關(guan) 。提早部署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及其經濟社會(hui) 價(jia) 值預測研究,預判未來前沿技術的需求和發展方向。優(you) 化科研組織方式,麵向科技源頭問題、基礎問題做好探索性研究,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原始創新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能力,積蓄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動能。

  鞏固發展根基,多元投入和多主體(ti) 培育齊頭並進。加大基礎研究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基礎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製,引導更多社會(hui) 資本進入基礎研究領域,夯實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的科技基礎。鼓勵產(chan) 業(ye) 鏈龍頭企業(ye) 發揮“頭雁”示範引領作用,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前沿領域,促進智慧資源開放共享,實現大中小企業(ye) 融通創新發展,發揮各創新主體(ti) 積極性,提升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

  強化場景驅動,加快推進未來產(chan) 業(ye) 生態建設。打造一批前沿引領技術應用場景,提高現有應用場景的係統性和協調性,完善場景開放機製,在部分試點領域、區域啟動應用示範工程。構建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牽頭主導、“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等深度參與(yu) 、高校院所支撐、金融機構賦能的高能級未來產(chan) 業(ye) 孵化培育成長生態體(ti) 係,加速創新產(chan) 品應用,推動“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良性循環,貫通從(cong) 基礎研究、技術攻關(guan) 到工程應用、產(chan) 業(ye) 化的創新鏈條。

  做好戰略謀劃,培養(yang) 引進留住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亟需的高水平人才。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據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推動“校企合作”和“產(chan) 教融合”。引導高校增設未來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加大交叉學科領域人才培養(yang) 力度。以創新平台和科技項目為(wei) 載體(ti) ,聚焦工程化應用,積極吸引國際高水平人才及其團隊的參與(yu) 和合作。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