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化生態視野下的唐詩圖景

發布時間:2024-01-09 10:32:00來源: 人民日報

  張之為(wei)

  詩歌既是文化的文學載體(ti) ,又以其獨特方式參與(yu) 文化建構,影響著文化的形成、發展與(yu) 演變。文化生態與(yu) 文學的融通性研究,使我們(men) 可以較全麵地認識文學在社會(hui) 生活中的作用和價(jia) 值,也能更好理解詩歌所承載與(yu) 塑造的曆史文化。

  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座高峰。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思想觀念、精神品質與(yu) 審美風尚,具有超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

  戴偉(wei) 華《文化生態與(yu) 唐代詩歌》一書(shu) ,是作者繼《唐方鎮文職僚佐考》《唐代使府與(yu) 文學研究》《地域文化與(yu) 唐代詩歌》之後的又一新作,旨在探討唐代文化生態與(yu) 詩歌創作之間的互動關(guan) 係,從(cong) 社會(hui) 、地域、風俗等視角,努力呈現唐代開放包容的曆史文化與(yu) 豐(feng) 富多元的文學圖景。

  該書(shu) 究理探微,時見新義(yi) 。比如王灣《次北固山下》是唐詩名篇,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更是千古傳(chuan) 誦。唐開元十一年,名相張說將此聯書(shu) 於(yu) 辦公之所。作者還原曆史語境,解讀張說借詩句表達對“開元”願景的向往,這種向往本身也體(ti) 現了人物的社會(hui) 理想與(yu) 改革氣魄。將社會(hui) 背景與(yu) 文學作品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是本書(shu) 的特色。

  長安、江南均是唐代文化重鎮,但二者又存在南北差異和強弱消長的變化態勢。作者抓住安史之亂(luan) 後文化中心暫時南移這一特殊節點,以浙東(dong) 詩人群《狀江南》唱和詩為(wei) 研究對象,闡釋大曆時期的格局變動、文人分布、區域文化圈形成與(yu) 文學變遷之間的聯係,揭示出中唐時期“江南”詩意書(shu) 寫(xie) 深廣的時代內(nei) 涵與(yu) 突出的文化價(jia) 值。特別是作者通過敦煌文獻的辨析以及律曆的考察,分析了敦煌《詠廿四氣詩》的寫(xie) 作時間,在學術方法上給人以啟發。

  作為(wei) 以文獻考據為(wei) 基礎的實證研究,《文化生態與(yu) 唐代詩歌》的資料工作也具有一定意義(yi) 。這集中反映在兩(liang) 方麵:其一是“新材料”的開掘。“新材料”既指新出現的材料,也包括已存在但未引起注意的材料。在學術研究中,對後者的開掘更見功力。如劉禹錫、白居易《春深》唱和詩是反映中唐長安風俗的重要史料,其中“戎裝拜春設,左握寶刀斜”一句頗難理解,影響文本釋讀。作者利用陝西昭陵博物館長樂(le) 公主墓壁畫《儀(yi) 衛圖》,說明這是藩鎮戎裝佩刀參加儀(yi) 式時,用左手握刀以示謙慎的一種禮儀(yi) ,以此對詩句進行有效釋讀。其二是常見材料的運用。相比於(yu) “新材料”,從(cong) 常見材料中發現問題、發明新見的難度更大。李白入京供奉翰林在文學史上有一些疑點。書(shu) 中所據主要資料是學界最常見的材料,采取的也是傳(chuan) 統的文史結合研究方法,卻能較大限度發掘當中隱含的信息,對李白供奉翰林的原因給出有說服力的分析。這種對材料的敏銳剖析,讓人印象深刻。

  可以發現,詩歌既是文化的文學載體(ti) ,又以其獨特方式參與(yu) 文化建構,影響著文化的形成、發展與(yu) 演變。文化生態與(yu) 文學的融通性研究,使我們(men) 可以較全麵地認識文學在社會(hui) 生活中的作用和價(jia) 值,也能更好理解詩歌所承載與(yu) 塑造的曆史文化。

  對當代學人來說,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以學術研究賦能文化建設,進一步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古典文學不僅(jin) 記錄著中華民族走過的輝煌,也是開啟光輝未來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這有待古典文學學者以篤學求真、嚴(yan) 謹細致、守正創新的研究工作,搭建起聯通古今、汲古潤今的堅實橋梁。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