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善食之趣(文思)
司 聃
蘇軾善食之趣屢見於(yu) 兩(liang) 宋士人筆記。無論是與(yu) 之相識的北宋時人,還是南宋諸多作者,皆在筆記中不吝筆墨,大加描摹。呂希哲曾記元祐年間蘇軾戲謔事。蘇軾讚熟肉味美,而範淳夫告誡其多食則易發痛風,蘇軾笑謂淳夫誣告肉食。篇章雖短小,已勾勒出蘇軾貪食善謔的形象。蘇軾愛美食已為(wei) 時人所知,被貶黃州時,親(qin) 自烹調,教會(hui) 那些不善烹煮的貧困農(nong) 人善用食材,“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此之謂東(dong) 坡肉。之後,又教過當地人如何烹魚與(yu) 釀蜜酒。彼時蘇軾亦是拮據,卻也依舊關(guan) 心當地民生。但與(yu) 之為(wei) 營救黃州棄嬰而組織的雪堂救兒(er) 會(hui) 相比,為(wei) 紅燒肉撰寫(xie) 的“火候足時他自美”之詩反而流傳(chuan) 度更廣,或許正是因為(wei) 符合受眾(zhong) 對蘇軾諧趣的印象。
類似的敘事還見於(yu) 邵博《邵氏聞見錄》。經筵官員於(yu) 資善堂會(hui) 食,聽蘇軾盛讚河豚味美,便問河豚是何種滋味,蘇軾回複簡約絕妙:“直(值)那一死。”河豚味美且有劇毒為(wei) 天下所知,而在蘇軾看來,河豚滋味之美難以直接言說,便為(wei) 嚐鮮而身死,亦是值得。
鮮美河豚與(yu) 肥腴熟肉皆是美味,而蘇軾為(wei) 吃甘願冒痛風、身死之險,雖有妙趣,卻亦過於(yu) 貪口腹之欲,明顯不符合儒家的中庸哲學。至北宋末期,士人筆記中對蘇軾同類故事的記載已有雅化趨勢,以蘇軾與(yu) 劉貢父的“三白”戲謔為(wei) 顯。“三白”最早見於(yu) 朱弁《曲洧舊聞》。蘇軾回憶在製科考試時所食美味,稱“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複信世間有八珍也”。劉貢父追問何為(wei) “三白”,對曰:“一撮鹽,一楪生蘿卜,一碗飯,乃三白也”,引劉貢父大笑。之後劉貢父請蘇軾過其家吃皛飯,案上所設惟鹽、蘿卜、飯而已——蓋取三白為(wei) 皛字。蘇軾再邀劉貢父赴家宴吃毳飯,案上空無一物,蓋毛與(yu) 無同義(yi) ,毳字意為(wei) 三無,既無鹽,亦無生蘿卜與(yu) 飯。與(yu) 之前所載的豬肉、河豚不同,“三白”敘事不粘連於(yu) 口欲之樂(le) ,更凸顯宋代文士的文字遊戲,趣味雅化。
“三白”故事此後屢見於(yu) 宋人筆記,而敘事主人公或有所變更。如曾慥《高齋漫錄》所記,錢穆父邀蘇軾食皛飯,亦是設飯一杯、蘿卜一楪、白湯一盞而已。宴邀之前記有蘇軾的宴飲觀,“尋常往來,須稱家有無;草草相聚,不必過為(wei) 具”,豁達、簡約的生活態度躍然紙上。
蘇軾一生跌宕起伏。據陸遊《老學庵筆記》所記,蘇軾兄弟雙雙被貶嶺南時,曾於(yu) 梧州、藤州之間相遇。見道旁有人賣湯餅,便共食於(yu) 道。荒郊野嶺,食物滋味糟糕,簡直“觕惡不可食”。蘇軾食之殆盡,見一旁蘇轍對箸歎氣,忍不住大笑:如此觕惡的食物不一氣吃完,難道還要細細咀嚼品味嗎?此時蘇軾已近花甲,此或是兄弟二人最後一次同食。荒村、惡食、老邁、貧病,人世諸多艱險,皆付笑談中。
善烹調、知食物之美,且詼諧善謔,是宋人為(wei) 蘇軾勾勒的寫(xie) 實側(ce) 影,又在不同時局中得到再解讀,形象被重新解構並得以流傳(chuan) 。在記錄與(yu) 虛構再創造中,蘇軾逐漸成為(wei) 宋代文士(尤其南宋文士)所憧憬的鼎盛宋世的典型象征。早前對蘇軾善食的記載雖極富趣味性,而不免偏於(yu) 俚俗。在宋世流轉中,逐漸偏重對蘇軾雅趣形象的營構,體(ti) 現出將詼諧滑稽語雅化、挖掘戲語中嚴(yan) 肅認真一麵等特點。而原本貪嘴善食的蘇軾形象亦向莊諧雅正過渡,是為(wei) 蘇軾形象在曆史生成中獲再評價(jia) 的文學表達。認為(wei) 河豚鮮美“值那一死”的蘇軾顯然過分貪戀口腹之欲,不符合南宋士人眼中才學膽識趣俱存的國士蘇軾。南宋末孫奕的《履齋示兒(er) 編》中,對蘇軾品河豚的記錄便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小說筆法言說蘇軾受人之邀品評河豚,且宴請者及闔家老幼都高度重視蘇軾的品評。孫奕在相關(guan) 記述結尾的評論無疑是合理化了蘇軾將食欲與(yu) 生死相連的評析,肯定蘇軾的品評。
南宋末,文士盛讚蘇軾詩文,稱自其中識得“貨之品、菜之品、果之品”等,便是蘇軾善食指向發生變化的證言。蘇軾是見證過宋世繁華風流的士人,是承平時期的典範。文獻史料中,蘇軾多麵而複雜,而蘇軾善食書(shu) 寫(xie) 的變遷,最為(wei) 直接地體(ti) 現了後世的仰慕與(yu) 接受。人們(men) 喜愛的,是才行高世、遇人溫厚、“閑以談謔”的蘇軾。其人善食帶著滿懷生機的赤子之趣,成為(wei) 一種文化符號與(yu) 象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