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現代科技助力訓練提質增效

發布時間:2024-01-15 09:4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長城走筆】

  作者:欒紀文 吳穹(單位:國防科技大學軍(jun) 政基礎教育學院)

  言武備者,練為(wei) 最要。以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大數據、雲(yun) 計算、高端芯片為(wei) 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和轉化運用水平持續提高,為(wei) 實戰實訓、聯戰聯訓、科技強訓、依法治訓提供了模擬化、網絡化、對抗性手段,成為(wei) 提升訓練質效和打贏能力的重要基礎和關(guan) 鍵保障。

  軍(jun) 事訓練是未來戰爭(zheng) 的預演,要著眼以戰領訓、以訓促戰,堅持從(cong) 實戰出發,創新實戰化軍(jun) 事訓練體(ti) 係建設,推動既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的各類子係統,發揮體(ti) 係聚優(you) 、綜合集成作用,達到作戰和訓練整體(ti) 優(you) 化的目的。深刻把握戰訓一致的辯證關(guan) 係,不斷深化對現代戰爭(zheng) 製勝規律的認識理解,通過共用數據源、通用標準協議、統一係統架構,推動軍(jun) 事訓練體(ti) 係融入一體(ti) 化聯合作戰體(ti) 係,將戰鬥力標準貫穿軍(jun) 事訓練全過程。在實戰實訓過程中挖掘影響戰訓深度耦合的問題矛盾,利用人機協同的“智能專(zhuan) 家係統”集中篩選、整合相關(guan) 數據,統一測算與(yu) 評估緊迫性、重要性和效費比,經過集中係統研判,完成戰訓研動態化供需對接和任務部署,促使研戰對接練戰,戰場對接練兵場,發揮作戰需求對軍(jun) 事訓練的牽引作用和軍(jun) 事訓練對實兵作戰的帶動作用。

  實戰實訓要求實兵實景。未來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局部戰爭(zheng) ,具有戰場跨域廣、體(ti) 係對抗深、博弈頻率快、資源消耗大等特點,需要依托虛擬現實技術,真實模擬諸軍(jun) 兵種“線上”聯合行動和衝(chong) 突對抗,實現作戰場景自主設計、作戰進程真實可感、作戰全程可逆複盤。利用拓展現實技術在實體(ti) 模型上疊加戰場環境、裝備損毀、人員傷(shang) 亡等虛擬影像,引導官兵跨越虛實邊界,真切體(ti) 驗現實世界難以複現的大型聯合作戰場景,開展模擬作戰行動演練。以混合現實技術創新先進武器裝備操作模擬訓練方式,特製聯通裝備實體(ti) 的VR眼鏡等虛擬成像設備,使官兵通過實裝操作控製虛擬影像完成訓練任務,如操控手柄控製虛擬穿越機進行飛行訓練等,在反複完成危重難課目仿真訓練過程中,逐漸積累緊急情況處置的經驗教訓、新興(xing) 科技應用的理論知識、武器裝備操作的技術能力、多域聯合行動的基礎素養(yang) ,不斷磨煉破局製勝的打贏本領。

  科學施訓有賴數據支撐。利用大數據技術,將訓練計劃、實施、考核、監察、安全管理等全流程納入一體(ti) 化科學管理體(ti) 係。針對作戰單元和官兵個(ge) 體(ti) 建立數字化檔案,形成軍(jun) 事訓練全課目全譜係檔案數據,完善統一歸口管理、分工專(zhuan) 項負責的管理模式,優(you) 化全流程管理、全周期治理、精細化調配。建立安全可控的軍(jun) 事訓練數據存儲(chu) 、傳(chuan) 輸、處理機製,分層建立數據化、智能化軍(jun) 事訓練監察體(ti) 係,充分發揮智能化監督指導、服務促進和預測預警作用。利用區塊鏈數據不可篡改等技術特點,強化對訓風演風的無死角監管、零容忍問責。利用訓練場地、裝備器材、穿戴設備等數據傳(chuan) 感器自動采集大數據資源,發揮相關(guan) 性分析、決(jue) 策支持等技術優(you) 勢,實時開展安全風險智能評估與(yu) 預警,如實時監測官兵心率、體(ti) 溫、血氧飽和度等機體(ti) 數據預測生命健康狀況,確保軍(jun) 事訓練安全可控。

  軍(jun) 事訓練保障的條件建設、資源配置和開放共享等涉及要素多樣、關(guan) 係繁複,要求構建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協同運行的高水平、實戰化、智能化訓練保障體(ti) 係,聚焦關(guan) 鍵環節、聚集稀缺資源、提高保障效率,係統推進大型訓練基地、新域新質作戰力量訓練場地和複雜電磁網絡模擬訓練環境建設,使資源調配供給側(ce) 與(yu) 備戰打仗需求側(ce) 精準對接。針對單項組訓、聯合演訓、智能管訓、體(ti) 係評訓的訓練格局,充分發揮算法智能調控功能,深度滿足紅藍對抗實戰化訓練需求、定製化保障訴求、動態化匹配要求。立足現有訓練資源,建設信息公開、按需下單、智能派單、合作共享的資源優(you) 化配置平台,以戰鬥力提升為(wei) 中心,以戰訓需求為(wei) 牽引,推動軍(jun) 事訓練保障體(ti) 係化、智能化發展。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4日 07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