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建設汽車強國的目標奮勇前行
向著建設汽車強國的目標奮勇前行
——2023年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觀察
超3000萬(wan) 輛——2023年中國汽車產(chan) 銷量
超490萬(wan) 輛——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
超302萬(wan) 輛——2023年中國新能源車企蟬聯“全球銷冠”
超35%——2023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滲透率
…………
剛剛過去的2023年,中國汽車工業(ye) 交出一份亮眼答卷:產(chan) 銷量連續15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出口量創新高。一組組鮮活數字背後,是中國汽車工業(ye) 的活力和韌勁,是中國製造的底氣和信心。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奮鬥70年的中國汽車工業(ye) 正迎著全球汽車行業(ye) 新一輪變革,錨定高質量發展,攻堅克難、乘勢而上,朝著建設汽車強國目標奮勇前行。
產(chan) 銷創新高 繼續全球第一
1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發布2023年汽車產(chan) 銷情況。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產(chan) 銷量分別達到3016.1萬(wan) 輛和3009.4萬(wan) 輛,同比分別增長11.6%和12%,創曆史新高並實現兩(liang) 位數增長,連續15年位居全球第一。
2009年我國汽車產(chan) 銷量首次雙雙突破1000萬(wan) 輛大關(guan) ,成為(wei) 全球第一大汽車產(chan) 銷國,連續至今15年保持著這個(ge) 紀錄。
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陳士華表示,2023年我國汽車產(chan) 銷總體(ti) 呈現前低後高發展態勢,在年底達到高點。
產(chan) 銷突破3000萬(wan) 輛,與(yu) 國家政策拉動密切相關(guan) 。以乘用車為(wei) 例,開年市場受政策切換和價(jia) 格波動影響,表現不佳。從(cong) 2023年二季度開始,在中央和地方促銷政策、輕型車國六排放標準發布實施、新車型大量上市等共同拉動下,市場需求逐步恢複,重新迎來“金九銀十”。
汽車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chan) 業(ye) ,汽車產(chan) 銷量躍上新台階,既展現了我國汽車工業(ye) 的活力和韌勁,也是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結構加快調整優(you) 化升級的現實寫(xie) 照。
過去一年,中國品牌繼續向上發展。中國品牌乘用車全年銷量同比增長24.1%,市場份額升至56%。以一汽紅旗品牌為(wei) 例,2023年全年累計銷量37萬(wan) 輛,同比增長29.5%。
過去一年,中國車企開始向國外車企輸送技術;大眾(zhong) 、寶馬等國際汽車巨頭,紛紛在國內(nei) 投資建廠,擴大規模,繼續看好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chan) 品”成為(wei) 出口“新三樣”……
過去一年,新能源汽車實現曆史性跨越。看數據,產(chan) 銷兩(liang) 旺,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看企業(ye) ,去年四季度,比亞(ya) 迪純電動乘用車銷量超過特斯拉首次成為(wei) 全球第一,去年全年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超過302萬(wan) 輛,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冠軍(jun) 。
產(chan) 銷量、出口量、全球汽車銷冠……這些“全球第一”來之不易,既展示了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也見證著中國從(cong) 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邁進的堅實腳步。
展望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陳士華表示,隨著國家促消費、穩增長政策持續推進,以及包括延續車輛購置稅免征等優(you) 惠措施繼續發力,將會(hui) 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潛能,汽車總銷量有望超過3100萬(wan) 輛。
出口創新高 體(ti) 現“超車硬實力”
新年伊始,上海外高橋海通國際汽車碼頭一派忙碌景象,載著5000多輛中國製造汽車的上汽7600車位雙燃料遠洋滾裝船,即將首航前往歐洲。在吉林長春,一汽紅旗製造中心繁榮廠區內(nei) ,工人正在加緊趕製出口訂單……
2023年我國汽車整車出口491萬(wan) 輛,同比增長57.9%。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wan) 輛,同比增長77.6%。從(cong) 2021年突破200萬(wan) 輛,到2023實現491萬(wan) 輛,我國汽車出口再次刷新曆史紀錄。
汽車出口實現跨越式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wei) 增長的新動能。2023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一直保持高位增長,增速超過傳(chuan) 統燃油車,每4輛出口汽車中就有近1輛汽車來自新能源汽車。
亮眼成績背後是“硬實力”。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不僅(jin) “腳步更遠”,出口國家數量不斷增加,同時,歐美發達經濟體(ti) 逐步成為(wei) 目標市場。
無論一汽、上汽、奇瑞等傳(chuan) 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紛紛加快進軍(jun) 海外市場。去年奇瑞控股集團出口汽車超93.7萬(wan) 輛,同比增長101.1%,連續21年位居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名。
“我們(men) 要打破中國品牌‘廉價(jia) ’的陳舊觀念。”一汽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大勇說,紅旗品牌主動選擇發達地區作為(wei) 目標市場,並在沙特、挪威等17個(ge) 國家開辟銷售渠道。
令人欣喜的是,伴隨整車出口提速,產(chan) 業(ye) 鏈也在加速“出海”。動力電池、電機等核心零部件出口份額開始快速增長。
隨著中國汽車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消費者也越來越青睞中國製造。“四年前剛開始銷售MG時,我們(men) 門店每月大約銷售60輛汽車,現在每個(ge) 月可以銷售150輛,這讓我們(men) 很驚喜。”澳大利亞(ya) 一家MG汽車經銷商負責人帕斯誇萊說。
我國汽車走出去,還呈現出“量價(jia) 齊升”特點,2023年汽車出口均價(jia) 同比上漲。“我們(men) 的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很好,能夠生產(chan) 出滿足全球消費者的產(chan) 品,所以會(hui) 得到國外市場的青睞。”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副總工程師許海東(dong) 說。
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創新高 體(ti) 現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分別完成958.7萬(wan) 輛和949.5萬(wan) 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
回望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曆程,市場滲透率從(cong) 0到1%用了10年,從(cong) 1%到5%用了3年,從(cong) 5%到15%用了1年,從(cong) 15%到30%用了2年,進入了實用主義(yi) 者購買(mai) 階段。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hui) 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滲透率達到35.7%,提升8.1個(ge) 百分點。
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一路疾馳底氣何在?“新能源汽車異軍(jun) 突起,助力中國汽車工業(ye) ‘換道超車’。”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hui) 秘書(shu) 長崔東(dong) 樹認為(wei) ,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韌性強、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勢明顯,技術持續注入發展動能,是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也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生動實踐。
產(chan) 業(ye) 發展,政策先行構建發展“支撐軸”。“近年來,各部門先後推出70餘(yu) 項支持措施,各地結合自身實際出台配套政策,為(wei) 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chan) 業(ye) 經濟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說。
產(chan) 業(ye) 合作,演繹反向合資新範式。冬日的長春,室外冰天雪地,室內(nei) 熱火朝天。作為(wei) 德國奧迪品牌在中國設立的首家專(zhuan) 門生產(chan) 純電動車型的工廠,計劃投資額超過300億(yi) 元的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項目正加緊建設,預計2024年底投產(chan) ,年產(chan) 能超過15萬(wan) 輛。
依托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塑造的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持續吸引來奧迪、大眾(zhong) 、寶馬、沃爾沃等全球汽車廠商反向加碼投資中國。在標普全球汽車大中華區汽車分析聯合總監陶杲看來,過去外方出技術,中方出市場、出人,現在可能是中方自主品牌出技術,外方出產(chan) 能、出人。
鍛長板、補短板。持續激發新能源汽車市場消費潛力,不斷優(you) 化充電樁布局,增強企業(ye) 自主創新動力,加大核心技術攻關(guan) ,更好保障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正是擺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麵前的“必修課”。
在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的崛起正是一條從(cong) “引進來”到“走出去”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其中新能源汽車為(wei) 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深度參與(yu) 國際市場競爭(zheng) 提供了良好機遇。“隨著中國經濟穩健恢複,汽車市場需求增長勢頭顯著,中國車市將進入年銷3000萬(wan) 輛的新階段。”許海東(dong) 說,2024年新能源汽車和汽車出口依然是中國汽車業(ye) 的主要驅動力。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 記者宗巍、高亢、吳慧珺、周蕊、張建)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5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