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加快農林科技成果轉化要協調好學術追求與市場需求

發布時間:2024-01-16 10:2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胡樹文(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教授)

  隨著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持續投入,農(nong) 林牧漁、製造業(ye) 、建築業(ye) 、人工智能、信息科技等關(guan) 鍵領域實現了技術成果的批量轉化和產(chan) 業(ye) 創新的加速孵化。但農(nong) 林科技成果轉化及行業(ye) 孵化的速率和效率還有待提高。作為(wei)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大國,我國農(nong) 業(ye) 從(cong) 規模優(you) 勢向技術優(you) 勢轉型,必須依靠農(nong) 業(ye) 科技革新和創新驅動,這是實現現代農(nong) 業(ye) 高效、可持續發展的關(guan) 鍵。

  筆者團隊基於(yu) 多年從(cong) 事鹽堿地改良與(yu) 高效綜合利用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的經驗,對農(nong) 林科技成果轉化形成如下思考。

  要以農(nong) 林生產(chan) 社會(hui) 需求為(wei) 導向。科研要根據國家需求調整個(ge) 人興(xing) 趣。正是遵循這一理念,筆者團隊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對我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總體(ti) 偏低、與(yu) 發達國家糧食單產(chan) 水平差距顯著,且有大麵積鹽堿荒地等問題深有感觸。解決(jue) 鹽堿地問題是國家的需要、農(nong) 業(ye) 發展的需要。農(nong) 林科研就是要解決(jue) 生產(chan) 實踐中的問題,隻有這樣,科技成果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挑戰與(yu) 機遇並存,極大激發了筆者團隊的研究熱情與(yu) 創新動力。經過十餘(yu) 年探索,團隊在當地鹽堿地生態恢複和土壤改良方麵取得了顯著成就,通過跨學科研究,實現了土壤質量的全麵提升和生態係統服務的顯著增強。

  要經得起實踐考驗。當前,多數農(nong) 林科學研究依托於(yu)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部委和地方科技項目開展。高校及科研院所相關(guan) 工作者則更重視實驗室研究,盆栽試驗內(nei) 容豐(feng) 富而紮實,項目成果理論建構頗為(wei) 合理,但其轉化卻較為(wei) 困難。主要原因在於(yu) ,農(nong) 林科技成果必須經過生產(chan) 實踐檢驗,種籽、光照、積溫、農(nong) 田水利、土地平整、種植管理等都是農(nong) 林生產(chan) 實踐中的重要因素,成果從(cong) 實驗室到田間地頭要經過多次、多年、大麵積的田間實驗。因此,從(cong) 行業(ye) 全局視角來看,農(nong) 林科技成果必須走出實驗室,接受田間地頭的實際檢驗,才能實現真正價(jia) 值和有效轉化。

  要經得起時間考驗。科研成果的產(chan) 出要經曆長期艱苦的過程,尤其是農(nong) 林科技成果,要遵循作物生長自然規律。在研究過程中,一個(ge) 要素的探索和糾偏通常需要1個(ge) 生長季或更長時間,證明則需要1至2個(ge) 生長季,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實驗同樣需要時間。正因農(nong) 林科技出成果相對較慢,其轉化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從(cong) 而導致成果轉化率低,甚至使得多年研究成果無法得到有效應用,錯失轉化為(wei) 實際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的機會(hui) 。麵對未來,農(nong) 林科技研究迫切需要發展更可持續和生態友好的技術,從(cong) 而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壓力等新挑戰,並確保食品安全和農(nong) 林可持續發展。

  要有“三位一體(ti) ”的轉化基礎。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不僅(jin) 需要大量科學數據和權威科學期刊發表的理論文章作為(wei) 基礎,還需要專(zhuan) 利、發明等知識產(chan) 權載體(ti) ,以及經過實踐檢驗的成熟技術模式,三者缺一不可。擁有這三大基礎,發明人或專(zhuan) 利人的知識產(chan) 權得到保護,成果轉化落地後才可以快速產(chan) 生收益,進一步促進技術或產(chan) 品迭代升級,從(cong) 而形成良性循環。

  為(wei) 進一步推動農(nong) 林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筆者建議從(cong) 以下幾方麵著力。

  第一,建立農(nong) 業(ye) 科技與(yu) 市場銜接機製。農(nong) 林科研成果無法順利轉化,一定程度上歸咎於(yu) 科研項目立項之初就與(yu) 市場脫節,研究過於(yu) 注重創新而忽視市場需求,導致耗費大量人才和物力的創新成果未獲市場認可,無法實現轉化並形成商業(ye) 閉環,進而被擱置。對此,應構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與(yu) 市場銜接機製及交流平台,並加強高等教育機構、科研機構與(yu) 農(nong) 林企業(ye) 的合作,推動農(nong) 林科技成果與(yu) 市場快速對接。科研項目從(cong) 立項之初就應以市場需求為(wei) 核心導向,並在研究過程中進行持續驗證,有效提高人力資源和資金使用效率,確保科研成果有效轉化、順利落地。

  第二,創新成果質量重於(yu) 數量。數據顯示,我國專(zhuan) 利及發明數量已居世界前列,有效發明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率不斷提升,2022年達到36.7%,其中近七成國內(nei) 發明專(zhuan) 利由企業(ye) 所有。企業(ye) 的創新成果往往貼合實際需求,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主體(ti) 地位突出,更能推動成果順利轉化。因此,未來應進一步提高農(nong) 林科技成果質量,強調實際應用和市場適應性,以提升全國農(nong) 林科技進步貢獻率,為(wei) 我國從(cong) 農(nong) 業(ye) 大國向農(nong) 業(ye) 強國邁進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第三,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保護知識產(chan) 權不僅(jin) 能保護創新的種子,更能激發科技創新的動力。近年來,我國頒布實施相關(guan) 法律保護知識產(chan) 權,提高了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專(zhuan) 利申請數量持續增加。但由於(yu) 農(nong) 林的多方參與(yu) 特性和開放性,其成果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麵臨(lin) 諸多挑戰,原創種籽侵權等事件時有發生。因此,未來還需進一步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領域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

  第四,對實現轉化的農(nong) 林科技成果給予適當的政策和項目支持。我國多個(ge) 領域和行業(ye) 之所以能持續發展壯大,並最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因為(wei) 在發展初期便得到了國家政策、項目和資金的有力支持。我國農(nong) 林發展同樣需要國家對新技術新成果的支持,從(cong) 而拓寬我國農(nong) 業(ye) 從(cong) 大到強的道路。

  筆者認為(wei) ,在長期農(nong) 林科學研究、創新與(yu) 實踐過程中,應始終致力於(yu) 將科學探索與(yu) 實際生產(chan) 需求及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這種深度融合不僅(jin) 能夠推動農(nong) 林科學的前沿進展,還可為(wei) 我國農(nong) 林轉型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保障我國食品安全和生態可持續發展。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6日 14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