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賡續曆史文脈 增進民族認同

發布時間:2024-01-16 10: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香江快評】

  作者:淩友詩(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

  文化傳(chuan) 統蘊含在一個(ge) 民族的信仰裏、生活裏,通過日常教養(yang) 和代際教育傳(chuan) 遞,成為(wei) 民族的內(nei) 在氣質,自然而然地傳(chuan) 承發展。可是由於(yu) 香港被殖民統治的曆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曆經起伏波折。又由於(yu) 教育的偏差,造成部分香港青年的家國觀念淡化、文化認同不足。

  麵對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斷層,今天在香港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是一件易事,須奮力為(wei) 之,強化公共政策和政府財政等政策引導。

  我們(men) 首先需要對傳(chuan) 統文化做一番分析。以道器二分的方法看,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這些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道體(ti) ,可通過讀經、讀史來延續和發揚。而技藝、民俗、藝術等,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器用,這一層多以具體(ti) 的生活和創造來實現。國人講文化,道器不分而以道為(wei) 尊。我們(men) 看京劇《單刀會(hui) 》,雖然也喜歡它的舞台、唱腔、服飾和演員,但擊節叫好的卻是關(guan) 雲(yun) 長的忠勇雙全。厘清這一點,我們(men) 就比較容易了解香港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上,所麵對的問題和應該走的道路。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和民間團體(ti) 在振興(xing) 粵劇和舉(ju) 辦劃龍船、搶包山、趕廟會(hui) 等民俗活動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香港要實現“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個(ge) 目標,需要多在民俗藝術的層麵傳(chuan) 承和創新。除了做好器用層麵的工作外,更應該注重文化道體(ti) 的傳(chuan) 承發展。

  文化精神要靠教育來傳(chuan) 承。近年內(nei) 地學校的語文課本選入大量的文言文和古詩詞,學生可以從(cong) 課本裏領悟孔孟之道、詩騷風雅和中華文明的光輝。但隨著課程大改革,香港教育當局不僅(jin) 大量減少語文課本裏的文言文和古詩詞,而且還改變了語文科考試的要求,取消必考範文和文意賞析,隻考語言結構分析。此操作顛覆了中國文以載道的傳(chuan) 統,造成的結果就是,香港回歸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無法從(cong) 千古名文裏強化文化意識和文化認同。原本讓人精神快樂(le) 、人格豐(feng) 滿的閱讀過程,變成了一堆堆讓人望而生畏、讀而生厭的幹枯文字。

  隨著近年香港教育的撥亂(luan) 反正,過去通識教育科存在的問題得到有效糾正,新設立的公民與(yu) 社會(hui) 發展科注重培養(yang) 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及責任感。初中中史科也成為(wei) 獨立的必修科,學生在初中階段能夠比較係統地了解中國曆史和文化。但是語文科的改革進度還有待提升。語文課本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也是青少年兒(er) 童以母語組織思想、建立良好品德、增強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筆者建議加速改革香港的語文科,尤其要在課本裏增加經典古文、文言文、古詩詞的比重。同時,還建議讓禮儀(yi) 、書(shu) 法、武術進入德育、體(ti) 育、藝術各學科,讓它不止於(yu) 在少數有興(xing) 趣的學生之間開展表演或比賽,而是提升為(wei) 具有普及性和連貫性的教育過程,讓所有孩子都有機會(hui) 得到傳(chuan) 統文化的熏陶。

  香港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責任重大,它以建立香港市民的愛國精神、身份認同、文化自信為(wei) 首要目的,並在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下,持續增強香港的文化厚度。熱切期待香港守住文化根脈,與(yu) 當前祖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步伐同向同行。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6日 12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