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推進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高質量發展
【光明時評】
作者:郭笑雨、王雨莎(分別係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重慶醫科大學分中心研究員、重慶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碩士研究生)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兒(er) 童醫療衛生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以推進兒(er) 童醫療衛生服務高質量發展為(wei) 目標,堅持中西醫結合,強化體(ti) 係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加快兒(er) 科優(you) 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助力人口高質量發展和健康中國建設。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一步提高兒(er) 科醫療資源配置水平,逐步完善兒(er) 童衛生保健製度,兒(er) 童衛生事業(ye) 重心從(cong) 治病轉向預防,高度重視兒(er) 童醫療保障和提高兒(er) 童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強化兒(er) 科人才培養(yang) 和隊伍建設,兒(er) 童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得到有力提升。但兒(er) 童衛生保健領域仍然存在諸如醫療衛生服務資源覆蓋不全、分布不均、城鄉(xiang) 差異大等問題。我國兒(er) 童早期發展服務體(ti) 係尚不完善,尚未形成政府、市場、社會(hui) 的多元提供機製,服務提供不充分、不均衡等難題仍待破解。
建設高水平兒(er) 童醫療服務網絡,優(you) 化兒(er) 童醫療資源配置是推進兒(er) 童醫療衛生服務高質量發展關(guan) 鍵所在。我國專(zhuan) 科醫聯體(ti) 和托管實踐已經證明,輸出醫院和依托醫院之間的矛盾點集中於(yu) 認知層麵,即二者的認知水平往往難以達成一致。因此,一方麵,輸出醫院應通過統一的醫院文化凝聚人心,為(wei) 同質化發展提供堅實的思想保障;另一方麵,依托醫院要主動改變觀念,提高認識,打破壁壘,配合融入。通過組建區域內(nei) 緊密型醫聯體(ti) 、搭建專(zhuan) 科聯盟和發展遠程醫療等方式,著力推進優(you) 質醫療資源下沉,切實提升區域醫療服務能力。
2021年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兒(er) 童發展綱要(2021—2030)》,提出運用“互聯網+數字醫療”服務模式,完善兒(er) 童健康大數據,加強信息互聯共享,實現兒(er) 童健康全周期全過程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智能化,加強兒(er) 童健康保障及醫療保障。兒(er) 童專(zhuan) 科醫院“互聯網+醫療服務”建設的未來發展應滿足如下3個(ge) 特性。
一是差異化特性。差異化發展是未來“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醫院須深度挖掘在線問診患者的隱性需求,同時根據醫院優(you) 勢學科的發展需要,探索實現具有醫院特色學科優(you) 勢的線上功能,如兒(er) 童生長發育監測與(yu) 標準的擬合情況及相關(guan) 建議、基於(yu) 人工智能技術的兒(er) 童飲食營養(yang) 評估及建議等,讓“互聯網+醫療服務”不僅(jin) 停留在醫院,而是真正走進兒(er) 童的生活。
二是智慧化特性。麵向患者,醫院需要通過大數據技術、畫像技術,結合兒(er) 童年齡、診斷、既往病史等,形成主動幹預提醒、精準推送,由疾病診治向健康保健過渡,利用數字醫療技術助力達成使兒(er) 童少生病、不生病的遠景目標;麵向醫院,醫務人員有必要從(cong) 互聯網采集數據,集成患兒(er) 全流程醫療信息,建立全景視圖、綜合運營管理係統等智慧化係統,以滿足臨(lin) 床科研需要,還應提供合理用藥、臨(lin) 床診斷輔助決(jue) 策知識庫,以輔助臨(lin) 床診斷,實現各係統與(yu) 平台的有效集成與(yu) 信息共享,從(cong) 而提升工作效率,提高醫院運營水平。
三是聯通化特性。首先要實現院內(nei) 聯通,即線上線下業(ye) 務流程與(yu) 數據流程不能脫節,必須打通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防控、診治、康複全周期健康服務閉環。其次是實現院間聯通,即運用“互聯網+技術”,加快實現醫療資源上下貫通、信息互通共享、業(ye) 務高效協同,從(cong) 而促進有序的分級診療格局形成。
一個(ge) 得到科學驗證的事實已經引起廣大家長的關(guan) 注:兒(er) 童時期的健康狀況決(jue) 定著成年乃至老年時期的健康狀況。做好兒(er) 童健康管理是國家基本公共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開展兒(er) 童健康管理時,應該建立多學科協作的兒(er) 童健康管理體(ti) 係,從(cong) 營養(yang) 、身高、語言、神經行為(wei) 發育、口腔、眼保健、心理等維度對兒(er) 童進行多元化、精準化、個(ge) 性化的服務,提供更加全麵和專(zhuan) 業(ye) 的健康服務和管理,為(wei) 兒(er) 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與(yu) 此同時,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該共同參與(yu) 到兒(er) 童的健康管理中,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教育環境,為(wei) 兒(er) 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6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