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風景化身山水間的家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民宿主理人】
讓風景化身山水間的家
——青年民宿主理人創新思路拓展業(ye) 態空間
光明日報記者 安勝藍
民宿行業(ye) 快速發展的近10年裏,民宿的內(nei) 涵外延一直在被青年人刷新。
今天仍然如此。伴隨文旅業(ye) 複蘇,民宿行業(ye) 再次火熱“出圈”,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前來弄潮,他們(men) 成為(wei) 民宿主理人,即民宿品牌所有者或職業(ye) 經理人。
據2023年的有關(guan) 觀察報告,民宿主理人呈現高學曆、年輕化的特點,學曆本科及以上的占比50.1%,95後比2019年增長五成。
新一代青年“入場”民宿,讓民宿行業(ye) 變得有趣且時尚。他們(men) 用獨到眼光和新潮理念,精準捕捉行業(ye) 迭代風向,立足地方文旅資源打造特色產(chan) 品,讓風景化身山水間的家,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文旅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大潮增添了一股清泉。
從(cong) “暫住地”到“目的地”
如今,當青年人想躋身民宿主理人行列,他們(men) 所麵臨(lin) 的狀況與(yu) 前人已大有不同——自2015年開始規模化發展,到近10年後的今天,民宿業(ye) 似乎已是一片“紅海”,競爭(zheng) 日趨激烈。因此,他們(men) 從(cong) 成為(wei) 民宿主理人的第一天起,就要麵對一個(ge) 艱難且緊迫的課題:把握產(chan) 業(ye) 升級新風向,從(cong) 同質化競爭(zheng) 中“破圈”突圍。
與(yu) 大眾(zhong) 認知中依托成熟景區的邏輯不同,“山裏民宿”主理人劉宇選擇在湖北鹹寧一個(ge) 不出名的村子裏建造自己的第二家民宿。這裏的自然資源,比起網紅景區,還沒有被人們(men) 熟知。
“這裏能吸引人來嗎?”許多人都問過劉宇這個(ge) 問題,包括他自己。
劉宇的第一家民宿改建自老家的茶園,經過這些年的經營,他深感傳(chuan) 統民宿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日漸個(ge) 性化、品質化的需求。
“網紅景區民宿同質化嚴(yan) 重,‘農(nong) 家樂(le) ’式民宿體(ti) 驗單一,其原因都是把民宿作為(wei) 旅遊途中的‘暫住地’而非‘目的地’。”劉宇有了靈感:“民宿自身是否可以成為(wei) 景觀和體(ti) 驗空間?”
“山裏民宿”應運而生。劉宇與(yu) 朋友一起,設計建造了一個(ge) 氣質獨特的花園式民宿——三角尖頂的洋房,精致的草坪噴泉,傾(qing) 瀉而下的鮮花瀑布,徜徉其間,仿佛置身懷舊影片中的場景。劉宇介紹,在庭院這個(ge) 重要的公共空間裏,他們(men) 經常辦露營、放電影,配合節日舉(ju) 辦花藝、布藝、家具製作活動和展覽。
線上互推、口耳相傳(chuan) ,客人接踵而至,許多人甚至專(zhuan) 程來這裏度假。“過去,人們(men) 旅行是為(wei) 了看風景,現在很多人旅行是為(wei) 了放鬆。民宿完全可以作為(wei) 旅行目的地,為(wei) 客人提供審美、社交、獲取新知識等豐(feng) 富體(ti) 驗。”劉宇說。
從(cong) “旅行”到“旅居”,民宿有了更多內(nei) 涵,代表了一種休閑、親(qin) 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一些青年民宿主理人精準把握這一趨勢,探索依托環境實現沉浸式交互體(ti) 驗。
“我們(men) 來到這裏,第一件事不是蓋房子,而是恢複稻田。”“漁灣逸穀”民宿主理人薛蓉說。她和團隊運營的民宿位於(yu) 陝西省寧陝縣漁灣村,他們(men) 的民宿設計理念,不是“裝修房子、點綴院落”那麽(me) 簡單,而是把民宿作為(wei) “鄉(xiang) 村社區的新業(ye) 態”來綜合規劃。在村裏荒廢的空間,他們(men) 開辟了184畝(mu) 稻田,為(wei) 朱鹮提供保育空間,形成了朱鹮翩飛、稻浪起伏的特色景觀。
薛蓉感受到,越來越多城市年輕人向往悠閑、充滿野趣的鄉(xiang) 村生活,民宿是他們(men) 留下鄉(xiang) 愁記憶的載體(ti) 。他們(men) 的民宿設計“大隱隱於(yu) 村”:閑置舊屋改成了客房,舊衛生室、水電站變成了博物館、咖啡廳;實驗戲劇在村口上演,音樂(le) 會(hui) 在田間奏響……民宿深度融入鄉(xiang) 村,現代文化與(yu) 農(nong) 耕傳(chuan) 統和諧共處,城市的遊客在這裏找到了與(yu) 鄉(xiang) 土的心靈連接處。
“新業(ye) 態下,民宿不再是簡單的幾間房。新一代民宿是功能豐(feng) 富、提供沉浸體(ti) 驗的綜合體(ti) ,通過多元的場景營造‘氛圍感’。”薛蓉說,民宿的邊界正在拓展,並將繼續拓展下去。
民宿的溫度在“民”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青年主理人們(men) 認為(wei) ,民宿的關(guan) 鍵字在“民”。與(yu) 遠方客人互動,與(yu) 當地居民相融,都需要主理人把民宿打造得更有溫度和人情味。
“問海”民宿主理人劉葦皇在福建泉州運營著兩(liang) 家民宿。他的民宿依山傍海、設計前衛,但在他看來,這些都不是民宿成功的決(jue) 定性因素。“硬件投入再多,總有民宿硬件比你更好,怎麽(me) 辦?”他自問自答,“不如在服務體(ti) 驗方麵下功夫。”
劉葦皇曾從(cong) 事酒店業(ye) ,比起提供像酒店那樣程式化、帶有“條條框框”的服務,他更傾(qing) 向於(yu) 主動走近客人,了解他們(men) 的需求,並在細節上給他們(men) 製造一些驚喜。他會(hui) 在深夜接送客人,請客人品嚐當地小吃,也會(hui) 友好地推翻客人不夠完備的遊玩計劃,甚至會(hui) 策劃聚會(hui) 和展覽,為(wei) 客人提供互動性場景體(ti) 驗……熱情和真誠為(wei) 劉葦皇贏得了客人的信任,許多人和他處成朋友,一位外地客人甚至邀請他參加自己的婚禮。
“對於(yu) 一些民宿主理人而言,賺錢不是第一位的,尤其是青年人,更看重自己與(yu) 他人互動時的內(nei) 心感受。”劉葦皇說,他常常會(hui) 因為(wei) 與(yu) 客人聊得投機而給他打折優(you) 惠。“與(yu) 天南海北的人成為(wei) 朋友,接觸到各個(ge) 領域的信息和知識,開闊了我的視野,為(wei) 我提供了許多靈感。”他說。
青年主理人與(yu) 客人之間是有趣的思維擦出火花,與(yu) 當地居民之間則是親(qin) 密融合。
“所有鄉(xiang) 村民宿都不得不麵對在地關(guan) 係這一課題。”薛蓉說,“民宿應該深植鄉(xiang) 村社區,與(yu) 當地居民形成共同體(ti) ,而不是成為(wei) 突兀的網紅點。”
在“漁灣逸穀”民宿項目的美術館裏,有一麵漁灣村全體(ti) 居民的笑臉照片牆,照片是薛蓉團隊的駐村攝影師挨家挨戶走訪時拍攝的。“美術館裏的展品,很多都是村民捐贈的老物件,他們(men) 希望我們(men) 留住漁灣村的集體(ti) 記憶。”薛蓉說,笑臉牆承載了村民對他們(men) 的信任與(yu) 期待。
為(wei) 了讓民宿持續為(wei) 漁灣村賦能,薛蓉在本地村民中招聘大學生運營人才,培訓他們(men) 民宿經營相關(guan) 技能,希望他們(men) 將來接下民宿的管理工作。對其他有意向開辦民宿的村民,薛蓉和團隊熱心幫助他們(men) 改造小院,扶持他們(men) 形成規模。
“或許有一天,我們(men) 會(hui) 離開這裏奔赴新的項目,在此之前,我們(men) 想把一個(ge) 多元業(ye) 態的特色鄉(xiang) 村社區交到村民們(men) 手裏。”薛蓉說。
左手情懷,右手實際
許多人說,做民宿需要情懷,或是寄情山水,或是眷戀故土,或是追求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青年民宿主理人們(men) 深知,情懷誠然不可缺,但不能隻有情懷。因此,這些主理人們(men) 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情懷與(yu) 現實的平衡點。
“設想天馬行空,實際落地傻眼。”劉葦皇這樣形容他走的一段彎路。他和團隊在做石獅市祥芝鎮“問海”民宿景觀設計時,引進了進口黑鬆樹並在海岸沿線種植。樹剛種下沒幾天,遭遇台風,幾乎沒有成活的。為(wei) 追求完美效果,他們(men) 執意引進第二批,結果因不耐鹹水,黑鬆又沒成活。他們(men) 隻好承認,這一設計“水土不服”。
“最後不得不換上水培植物,配合本地原產(chan) 的棕櫚樹、芙蓉菊等,才算種植成功。”劉葦皇有些遺憾,“雖說景觀效果與(yu) 預想的不同,但這恐怕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建造中的問題或許是偶然,民宿開始運營後,經營壓力則是每位主理人都將麵對的必然。
“‘節假日一房難求、工作日一房不售’,旺季淡季的差異是民宿行業(ye) 共同的痛點。”薛蓉說。
秋冬季漁灣村天氣寒冷、景觀單調,民宿如何挺過淡季?思考後,她和團隊決(jue) 定向村裏人取經,遵循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淡季,她和團隊開展服務培訓學習(xi) 、提升接待能力,並利用冬季製作臘肉等食品,為(wei) 來年營業(ye) 做儲(chu) 備,希望在旺季的時候,把淡季落下的這部分業(ye) 績追回來。
“隻要有計劃地努力,沒有瞎忙,就一定會(hui) 有回報,哪怕回報來得晚一點。”薛蓉說。
青年主理人們(men) 坦言,民宿並不是一個(ge) 能夠掙快錢的業(ye) 態,算經濟賬時,保持恒心和平常心是最好的應對之策。
“目前文旅業(ye) 正處於(yu) 複蘇階段,我相信民宿能實現持續盈利。既然如此,或許可以把回本時間拉得更長一些,從(cong) 五年變成十年。”劉宇這樣計劃自己的“經濟賬”。
“就像種下一棵樹,需要十多年時間才能長成。如果我們(men) 把它當作長期的事業(ye) ,唯一要做的就是堅持不懈地養(yang) 護它。”劉宇說。
(本期選題支持 張勇 張銳 李潔 馮(feng) 家照)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23日 1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