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多部門解讀發展銀發經濟文件
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 題: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多部門解讀發展銀發經濟文件
新華社記者嚴(yan) 賦憬、魏弘毅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guan) 於(yu) 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這是國家出台的首個(ge) 支持銀發經濟發展的專(zhuan) 門文件,也是國辦2024年對外發布的1號文件。在22日舉(ju) 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上,有關(guan) 部門對文件進行解讀。
為(wei) 什麽(me) 要發展銀發經濟?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shu) 長張世昕說,發展銀發經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要,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ju) 措,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我國有近3億(yi) 老年人,發展銀發經濟有利於(yu) 順應老年人需求結構從(cong) 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的趨勢。銀發經濟涉及麵廣、產(chan) 業(ye) 鏈長、業(ye) 態多元,孕育著新機遇,必將催生新領域和新賽道,成為(wei)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的新支撐。
關(guan) 於(yu) 銀發經濟的內(nei) 涵,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hui) 發展司司長劉明介紹,其中包含“老年階段的老齡經濟”和“未老階段的備老經濟”兩(liang) 個(ge) 方麵。從(cong) 國家的規劃引領看,發展銀發經濟充分呼應並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將“預備於(yu) 老”的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納入銀發經濟範疇,是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框架下的總體(ti) 考慮。從(cong) 個(ge) 體(ti) 的生命周期看,老年階段和未老階段並不是割裂開的,應作為(wei) 有機整體(ti) 統籌謀劃。從(cong) 社會(hui) 的代際傳(chuan) 遞看,銀發經濟發展離不開各年齡人群的共同參與(yu) 。
意見對智慧健康養(yang) 老、數字適老化等進行部署。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ye) 司司長何亞(ya) 瓊說,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通過持續創新,不斷完善數字化賦能手段,培育壯大智慧健康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解決(jue) 老年人數字化產(chan) 品和服務的應用難題,加大數字助老惠老宣傳(chuan) 力度。下一步,將引導生產(chan) 企業(ye) 、電信企業(ye) 、互聯網服務商等,在產(chan) 品和服務裏融入更多對老年人的關(guan) 愛,讓老年人更好地享受數字技術給生活帶來的便利。
意見提出促進銀發群體(ti) 放心便利消費的相關(guan) 措施。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ye) 司負責人朱光耀說,將更好滿足銀發群體(ti) 的消費需求:優(you) 化銀發消費發展環境,積極發展健康消費,優(you) 化商品和服務供給;加強國際合作,促進銀發經濟發展,充分發揮進博會(hui) 、服貿會(hui) 、消博會(hui) 等平台作用,展示推介銀發經濟前沿技術、產(chan) 品和服務,加強銀發經濟跨區域、國際性合作;推進家政服務業(ye) 提質擴容,強化發展支撐,鼓勵引導家政從(cong) 業(ye) 人員積極參與(yu) 居家老年人的照護服務,擴大家政服務供給,提升家政服務質量。
意見對加大助餐、照護等服務供給作出部署。民政部養(yang) 老服務司負責人李永新表示,對於(yu) 這些新的任務要求,將重點從(cong) 增加養(yang) 老服務供給、培育養(yang) 老服務新業(ye) 態、強化養(yang) 老服務要素保障等三方麵做好工作,例如創新老年助餐的組織形式、服務模式、運營機製,組織開展中央財政支持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集中照護服務工作,加強縣鄉(xiang) 村三級養(yang) 老服務網絡建設,製定智慧養(yang) 老院、智慧助老餐廳、家庭養(yang) 老床位等行業(ye) 標準,以養(yang) 老護理員、養(yang) 老院院長、老年社會(hui) 工作者為(wei) 重點,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等。
發展銀發經濟,既是提高民生福祉的堅實支撐,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重要舉(ju) 措。劉明表示,推動銀發經濟發展,要堅持統籌協同原則,探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中國模式。在發展方向上,推動事業(ye) 和產(chan) 業(ye) 協調統一、互促共進,實現“1+1>2”的效果;在政策引導上,注重事業(ye) 和產(chan) 業(ye) 的良性循環,促進相輔相成;在監督管理上,營造平等參與(yu) 、公平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推動實現規範健康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