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辦理不能成為“一錘子買賣”
作者:趙誌疆
2023年7月,在寧夏上大學的李學(化名),因一份需要人臉驗證的“兼職”而泄露了個(ge) 人信息,莫名其妙地成為(wei) 了四川多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高管。當年9月,他在報考公務員考試時無法通過資格審查,沒能參加考試。今年1月,李學將自己的遭遇發到了社交媒體(ti) ,找到許多與(yu) 之經曆類似的人。在一個(ge) 名為(wei) “冒名受害者”群聊裏,將近400名受害者的身份被冒用,工作背調無法通過,考公、考編等寸步難行。
人在家中坐,莫名“被法人”。離奇的經曆,給受害者帶來了無盡的煩惱:考公考編受限尚在其次,那些劍走偏鋒的公司本就暗藏禍心,甚至不乏從(cong) 事非法勾當者,“被法人”很容易替人背鍋、代人受過。
以往的“被法人”事件,大多源於(yu) 身份證被盜用和冒用。究其原因,身份證芯片內(nei) 的信息並不會(hui) 因為(wei) 掛失而失效,一旦身份證丟(diu) 失或者被盜,就會(hui) 有被不法分子盜用的可能。不過,此類騙局正在出現一種新的趨勢:利用一站式網上辦事渠道布置陷阱,要麽(me) 以謊言誘騙受害者主動配合人臉識別,要麽(me) 非法獲取他人的人臉識別信息蒙混過關(guan) 。
在某一體(ti) 化政務服務平台,媒體(ti) 記者發現,隻需要點擊“企業(ye) 開辦”功能,按照全部流程要求完成名稱、稅務、公安等事項的登記後,再由投資人、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等相關(guan) 人員進行人臉識別和電子簽名,這一申請便能進入審核流程,如果通過便能拿到營業(ye) 執照。
一站式辦理原本是便民利民的有效措施,但如果缺少行之有效的安全防範,很容易給別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機,進而給“躺槍者”帶來麻煩。實際上,大學生之所以頻頻“被法人”,固然有個(ge) 人防範意識不強的原因,但也未嚐不是出於(yu) 對官方政務App的信任。隻不過,大學生終究涉世未深,他們(men) 隻看到了官方政務App的身份,而沒有看清自己正在辦理的業(ye) 務,因此很容易被人利用。現實中,還有一些騙子利用大學生的信任,直接拿過大學生的手機進行操作,更是將大學生置於(yu) 險地。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刷臉”越來越頻繁地融入公共生活,因此也日益麵臨(lin) 被濫用和盜用的風險。對於(yu) 大學生來說,應該明白一個(ge) 道理:保護個(ge) 人“臉麵”不僅(jin) 關(guan) 乎隱私與(yu) 權益,同時也關(guan) 乎公共福祉與(yu) 網絡安全。在提高防範意識的同時,加大法律打擊力度不可或缺。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防範和查處假冒企業(ye) 登記違法行為(wei) 規定》,將於(yu) 2024年3月15日起正式實施執行。該規定加大了對虛假登記的打擊懲處力度,設定了沒收違法所得、5萬(wan) 元-100萬(wan) 元的罰款、吊銷營業(ye) 執照等行政處罰責任,並銜接了刑事責任。
近年來,“被法人”事件時有發生,由此也給相關(guan) 部門提了一個(ge) 醒:對注冊(ce) 公司這類重要事務,是否應當要求線下辦理?顯而易見,如果開辦公司或者申請貸款,都必須人證合一現場辦理,不僅(jin) 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可以鏟除買(mai) 賣個(ge) 人信息的黑色產(chan) 業(ye) 鏈。無論如何,一站式辦理不能成為(wei) “一錘子買(mai) 賣”,隻有加強審核與(yu) 管理,才能保障公眾(zhong) 的合法利益。 (趙誌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